第1071章
再者海蒂·拉玛是有前科的,曾经就从德国投奔过自由世界。在把他现在的工作泄露给美国,也并不是不可能。
尤其是现在外交部正在制定对艾森豪威尔这个新总统,对英美两国的影响。
其实内政上,艾伦威尔逊就记得,美国工业在艾森豪威尔任内将会达到顶峰。这是因为艾森豪威尔任内推行的大基建,所带来的需求增长。
他也是美国最后一个还把基建当回事的总统,从他之后,美国就开始奔着马克思所说”资本是没有办法才从事物质生产这种倒霉的事情,它也不愿意去从事物质生产,它总希望有更快、更轻松的赚钱手段”。
美国从六十年代开始进入瓶颈,陷入挣扎当中,除了越南战争的影响之外。还有就是陷入了继续工业投入,还是朝着金融路线走的路线问题。
最终到了八十年代,里根做出了抉择,选择了金融化路线。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又做金融中心,又做世界工厂的。人口越少的国家,想要两者兼得越是困难。
英国就曾经面对过这个问题,实际上冷战时期工党就一直想要保证留下一定实力的工业,同时还想要做金融中心。提出的应对方案是国有化浪潮,用国家给工业兜底,同时塑造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
最终在和里根同时期的撒切尔夫人时期,英国也放弃了本土工业。做金融中心就容易多了,以前干工业生产,材料工艺,市场销售这么多环节一个不能落下,工人时不时还闹点事,这资本家当的可真累。现在好了我只要创造复杂让人搞不明白的且有利于我的交易规则,坐等韭菜来,还能利用美元霸权,割完国内割世界,割完多头割空头,岂不美哉?
现在的英国,艾伦威尔逊也是在一定意义上帮助本土金融化,两头都吃注定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有些产业确实已经没什么利润,国有化之后强行保留,只会让窟窿越来越大。
现在开始转移,还能够保证处在伦敦政府的控制之下,真到了让资本家用脚投票的那一天,英国就控制不住转移什么不转移什么了,一旦开始就如同这一次荷兰的海堤一样,一泻千里。
“一百三十六处工厂,处在转移名单当中,还有涉及到机械、汽车和造船的配套工厂,二百二十七个要保留!”艾伦威尔逊带着东区的调查报告,来到白厅七十号内阁办公厅。
他万里迢迢回来,本来就是回本土挖墙角的,英国一只脚在二十世纪,一只脚在维多利亚时代,就和后世美国同时有硅谷和黑命贵一样搞笑。
“会不会造成失业问题?”诺曼·布鲁克微微皱眉道,“东区的人口本身就贫困。一下转移出去三分之一的工厂?”
“尊敬的爵士,产业升级是迟早的事情。”艾伦威尔逊无奈的摇头道,“但是当前,改建计划本身就能够吸收一批劳动力,三五年之后改建计划完成了。就没人想起来那些无法致富只能给国家带来负担的职业了。”
艾伦威尔逊觉得,实在不行就只能发展第三产业了,第三产业倒不是完全没有优点。
最大的优点就是,服务业不会出现生产过剩这种烂事,你开个饭店会非要把吃饭的人喂吃撑了?还是理发的时候要把客人的头皮刮下来?
人服务人的行业,是不会出现产能过剩这种事的,后世美国也不是服务业导致的问题,而是真的把工业都快转移没了,几乎就只剩下服务业。
类似德国那样保留工业实力的国家,和服务业一起支撑国家也没出什么问题。
无非就是一个适度的问题,美国从向日本转移产业开始,后来又是韩国,又是东南亚,一波接一波永远不停歇,那不出问题才怪呢。
虽然艾伦威尔逊说的天花乱坠,诺曼·布鲁克可没有直接答应下来,还是要进行一番评估,产业的转移必须符合基本原则,高污染低利润。
这个标准艾伦威尔逊觉得没问题,什么不都是从易到难么?有的转移就不错了,多少国家想要被转移都没机会,比如二十一世纪那个有声有色的大国,绞尽脑汁向睡王证明,我是我们的人,没人比我更加可靠。
有声有色的大国总是想要付出小代价,得到大收获。这就非常令人不欣赏!如果能够罩着喜马拉雅山狠狠一撞,死个十万八万的士兵,丢个十几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表达诚意。
这种解不开的死仇下,华盛顿一定会感觉到诚意,老仙还是豁不出去。
至于美国手中的金融业能不能养活三亿人,艾伦威尔逊不知道,他知道英国在怎么样,也只有五千万人,保留高端制造业和金融业加一起,压力比同样这么干的美国人小很多。
实在不行还可以移民,澳大利亚现在还不到一千万人口,同样可以做接盘侠,让在英国失业的人口,换一个地方开启新生活。
经过缜密一考虑,总的来说产业转移风险是可防可控的,尤其是有澳大利亚帮忙的情况下。
尽管很多国家产业升级就会抛弃制造业,但是并不是必由之路,从德国不仅不放弃甚至还在扩大自己制造业的领域来看,制造业发达和成为并保持发达国家身份是不矛盾的。并不是说发达国家就必须放弃制造业,甚至一定放弃低端制造业。
诺曼·布鲁克留下了评估报告,表示会在近期交给内阁,嘱咐艾伦威尔逊先把东区的改建办好,“艾伦,我是一直很看好你的,到了今天这可能是唯一我和爱德华不多的共识了。我让你保留马来亚专员的职务,同时处理东区改建的事情,就是让你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毕竟内阁秘书的工作很多,也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你知道么?”
尤其是现在外交部正在制定对艾森豪威尔这个新总统,对英美两国的影响。
其实内政上,艾伦威尔逊就记得,美国工业在艾森豪威尔任内将会达到顶峰。这是因为艾森豪威尔任内推行的大基建,所带来的需求增长。
他也是美国最后一个还把基建当回事的总统,从他之后,美国就开始奔着马克思所说”资本是没有办法才从事物质生产这种倒霉的事情,它也不愿意去从事物质生产,它总希望有更快、更轻松的赚钱手段”。
美国从六十年代开始进入瓶颈,陷入挣扎当中,除了越南战争的影响之外。还有就是陷入了继续工业投入,还是朝着金融路线走的路线问题。
最终到了八十年代,里根做出了抉择,选择了金融化路线。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又做金融中心,又做世界工厂的。人口越少的国家,想要两者兼得越是困难。
英国就曾经面对过这个问题,实际上冷战时期工党就一直想要保证留下一定实力的工业,同时还想要做金融中心。提出的应对方案是国有化浪潮,用国家给工业兜底,同时塑造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
最终在和里根同时期的撒切尔夫人时期,英国也放弃了本土工业。做金融中心就容易多了,以前干工业生产,材料工艺,市场销售这么多环节一个不能落下,工人时不时还闹点事,这资本家当的可真累。现在好了我只要创造复杂让人搞不明白的且有利于我的交易规则,坐等韭菜来,还能利用美元霸权,割完国内割世界,割完多头割空头,岂不美哉?
现在的英国,艾伦威尔逊也是在一定意义上帮助本土金融化,两头都吃注定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有些产业确实已经没什么利润,国有化之后强行保留,只会让窟窿越来越大。
现在开始转移,还能够保证处在伦敦政府的控制之下,真到了让资本家用脚投票的那一天,英国就控制不住转移什么不转移什么了,一旦开始就如同这一次荷兰的海堤一样,一泻千里。
“一百三十六处工厂,处在转移名单当中,还有涉及到机械、汽车和造船的配套工厂,二百二十七个要保留!”艾伦威尔逊带着东区的调查报告,来到白厅七十号内阁办公厅。
他万里迢迢回来,本来就是回本土挖墙角的,英国一只脚在二十世纪,一只脚在维多利亚时代,就和后世美国同时有硅谷和黑命贵一样搞笑。
“会不会造成失业问题?”诺曼·布鲁克微微皱眉道,“东区的人口本身就贫困。一下转移出去三分之一的工厂?”
“尊敬的爵士,产业升级是迟早的事情。”艾伦威尔逊无奈的摇头道,“但是当前,改建计划本身就能够吸收一批劳动力,三五年之后改建计划完成了。就没人想起来那些无法致富只能给国家带来负担的职业了。”
艾伦威尔逊觉得,实在不行就只能发展第三产业了,第三产业倒不是完全没有优点。
最大的优点就是,服务业不会出现生产过剩这种烂事,你开个饭店会非要把吃饭的人喂吃撑了?还是理发的时候要把客人的头皮刮下来?
人服务人的行业,是不会出现产能过剩这种事的,后世美国也不是服务业导致的问题,而是真的把工业都快转移没了,几乎就只剩下服务业。
类似德国那样保留工业实力的国家,和服务业一起支撑国家也没出什么问题。
无非就是一个适度的问题,美国从向日本转移产业开始,后来又是韩国,又是东南亚,一波接一波永远不停歇,那不出问题才怪呢。
虽然艾伦威尔逊说的天花乱坠,诺曼·布鲁克可没有直接答应下来,还是要进行一番评估,产业的转移必须符合基本原则,高污染低利润。
这个标准艾伦威尔逊觉得没问题,什么不都是从易到难么?有的转移就不错了,多少国家想要被转移都没机会,比如二十一世纪那个有声有色的大国,绞尽脑汁向睡王证明,我是我们的人,没人比我更加可靠。
有声有色的大国总是想要付出小代价,得到大收获。这就非常令人不欣赏!如果能够罩着喜马拉雅山狠狠一撞,死个十万八万的士兵,丢个十几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表达诚意。
这种解不开的死仇下,华盛顿一定会感觉到诚意,老仙还是豁不出去。
至于美国手中的金融业能不能养活三亿人,艾伦威尔逊不知道,他知道英国在怎么样,也只有五千万人,保留高端制造业和金融业加一起,压力比同样这么干的美国人小很多。
实在不行还可以移民,澳大利亚现在还不到一千万人口,同样可以做接盘侠,让在英国失业的人口,换一个地方开启新生活。
经过缜密一考虑,总的来说产业转移风险是可防可控的,尤其是有澳大利亚帮忙的情况下。
尽管很多国家产业升级就会抛弃制造业,但是并不是必由之路,从德国不仅不放弃甚至还在扩大自己制造业的领域来看,制造业发达和成为并保持发达国家身份是不矛盾的。并不是说发达国家就必须放弃制造业,甚至一定放弃低端制造业。
诺曼·布鲁克留下了评估报告,表示会在近期交给内阁,嘱咐艾伦威尔逊先把东区的改建办好,“艾伦,我是一直很看好你的,到了今天这可能是唯一我和爱德华不多的共识了。我让你保留马来亚专员的职务,同时处理东区改建的事情,就是让你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毕竟内阁秘书的工作很多,也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你知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