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沿途高澄没少与两儿子提起段韶、斛律光年少时意气相争的趣事,这般父子其乐融融的景象,估计也就这几年时光了。
  大军走出滏口陉,行至漳水河畔,高澄来到昔日高欢与尔朱兆杀白马再立盟约的地方,为了取信尔朱兆,高欢将他给拉了出来,那是自己第一次演戏,演技略显浮夸,但当时才十岁的自己涕泪横流,居然也骗过了尔朱兆那个憨憨。
  高澄逆走高欢东出路,与高孝璋、高孝瑜提起高氏建义的种种,各类阴谋诡计毫无避讳,他防备儿子是真,培育儿子也是真,总要有个保险,毕竟人有旦夕祸福。
  这世上哪会有人为了防备儿子,便把他们培育成不知人心险恶的傻子。
  真要有儿子在高澄重重防备下,凭借自身才智还能翻盘,高澄也认了,大不了爽快下诏逊位,学李渊做个太上皇,一个劲地在后宫里面造人。
  能有这本事的人,估摸着也干不出弑父的事来,毕竟这种人都爱名声,你说是吧,李二凤。
  高澄渡过漳水时,还在与两个儿子感叹高氏建义是有天助,当初他们刚刚过河,漳水便暴涨,冲断了河桥,以致随后领轻骑追逐而来的尔朱兆只能隔河喊话,又只身乘扁舟渡河,希望把高欢劝回。
  最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高欢领二十万六镇百姓与晋州旧部东去,留下尔朱兆在河对岸骂骂咧咧地回了晋阳。
  高澄渡河北上,抵达晋阳后,照例在并州刺史潘乐的陪同下检阅晋阳两万胡兵,期间自然少不了各类爱兵如子的表演。
  当然,小高王还是有底线,如吴起那种为士卒吸脓疮的事情他可干不出来。
  从军营中离开,高澄问起了他最关心的田亩状况,短期内迁走这么多并州胡,他最担心的就是田地荒芜。
  好在并州人烟本就密集,迁走并州胡后,不仅没有造成田地荒芜,反而是空出了大量田地,让原本不能按照均田制规定数额实授的汉人们,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土地。
  三河地区,尤其是河北,承平多年,人口大幅度增长,高澄在巡视期间也确实发现很多地区无法按照均田制所规定的数额为民众分配田地。
  第三百五十章 再入关
  发现问题,自然要解决问题,恰好关陇地区地广人稀,陇山被几乎迁空,关中原本因为大旱丢了七八成人口,又有两万余户随宇文泰逃离长安,高澄此前迁徙30万民户、10万州郡兵家眷,相较于广袤的关陇之地,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尤其是原本关陇地区被俘的10万州郡兵及其家眷也被分往三河地区。
  继续向关陇地区迁徙三河民众,不能治本,却也能暂时缓解这一问题。
  不过不是现在,春耕早已过去,若要再度迁徙民众,最好是等到秋收以后。
  高澄找来相国府一众幕僚商议后,立即去信洛阳,要求留守众人必须在秋收以后、自己回归洛阳之前,安排好三河地区一百万户西迁关陇一事,当然,下达这项政令的必须是独断专行的元善见,小高王可是在外地巡视,跟他又有什么关系。
  当然,不能只是甩锅,后续为这一百万户的税赋减免也必须跟上。
  若是抵消掉关陇与三河互相迁徙的10州郡兵,高澄将分两次共向关陇地区迁徙民众130万户。
  按一户5口计算,这一趟将迁徙650万人口,关东地区原有2000余万人口将缩减至1350余万左右,关陇地区人口也将从200余万提升至850余万以上。
  既缓解了关东人地矛盾,又恢复了关陇地区生产活力,同时也能稳固高氏在关西之地的统治,毕竟等迁徙计划完成以后,占据关陇地区人口大多数的将是原东魏治下民众,他们对宇文泰与西魏政权可没什么感情。
  不过代价也不小,未来3-5年内,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属于税赋减免群体,国家财政税赋收入锐减三分之一。
  其实三河地区民众难以足额分得田地一事,高澄早有耳闻,之所以迟迟没有处理,归根结底还是穷。
  本就一穷二白的国库,还要在未来3-5年减去三分之一的税赋收入,让小高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这才听之任之,只在第一波迁徙浪潮中,安排了30万民户、10万州郡兵家眷往关陇,准备过一两年,挺过了财政危机,再组织民众大举西迁。
  而如今高澄起意秋收后迁徙民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晒盐法带来的收入,足以弥补为迁户减免税赋造成的财政损失,甚至仍有富余。
  北方2200万人口,民间对食盐有着巨大的需求量,相较于盐贩们的煮盐,晒盐具有诸多优势,能够在价格上形成降维打击。
  唐朝中后期依靠高额的盐税维持统治,高澄则计划通过薄利多销的手段挺过财政危机。
  盐贩们肯定会闹腾,但今时不同往日,高澄当年对盐贩们让步,允许他们继续垄断民间市场,自己只是严查逃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官盐产量根本不可能满足民间需求。
  如今晒盐法一旦在沿海各州铺开,官盐产量必然呈现爆炸式增长,没有了供需顾虑,同时宇文泰这个心腹大患也被赶去了蜀中,盐贩们若敢生事,定叫他们领教高家铁拳的厉害,大盐贩可人人富得流油,说不定还能借此发一笔横财。
  晋阳的渤海王府早已被换上了齐王府的匾额,可高欢生活过的痕迹却不能抹除,高澄入住以后,总是恍惚间望见了高欢的身影,为此受了不小的惊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