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后来,由于宅心仁厚,于是杭州城里的花子头便脱袍让位,余者公推周通坐了头把交椅。
做了龙头的周帮主,开始给手下成千上万的叫花子找饭辙。于是,他首先整理、完善、搭建了整个杭州城内的垃圾回收系统。
与此同时,丐帮在城外下风处又修建了堆粪场。几年下来,周通就这样将一个人见人嫌的买卖,做成了日进斗金的产业。
杜少为告诉吴法正,现如今,杭州城里所有的生活垃圾,包括各处修建起来的免费茅厕,都归丐帮所有。
市民平日里要缴纳一份垃圾清运费。而这些垃圾粪便被运到城外的堆粪场后,过段时间,又会变成上好的肥料,出售给周边的农民。
说到这里,杜少为不禁有些感叹:一开始谁也没有看上这等生意,直至出了个周通,城内某些不那么在乎面子的大户人家才发现这生意“做得”,有意染指。
然而那个时候周通羽翼已丰,再加上独家堆肥技术无人能破,于是周通就这样把生意做到了今天。
最后,杜少为告诉吴法正:之所以杭州城内不见一个流民饿乞,不光是因为清运垃圾的缘故。事实上,那周通早几年前,自从战舰炮轰上海县城之后,就公开投靠了某个不可言说之人……城里多余的叫花子,都被这厮卖到夷洲种田去了。
杜少为这一段故事,信息量很大。然而和他料想的一样,吴法正最终只关注了两件事:堆肥和夷洲种田。
见吴法正细细询问自家有关于堆肥一事,杜少为脸上露出了:“果不出我所料”的神色。
和那些混吃等死夜夜笙歌的二世祖不同。像杜少为这种人,可以说是传统士大夫中的精英。他们志在朝堂,年纪轻轻就对国事政事相当关心。
这一类士人,是不会因为粪便是秽物,而不屑于关注……尤其是堆肥一事,牵扯到了稼穑,就更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了。
这也是杜少为猜到吴法正关注重点的原因……之前的交往,他已经确认对方和自己是同一类人:大家都是有志向,接受能力强的“新一代年轻士绅”。
“也罢,看时辰尚早,咱们这也算是歇息够了。”
说到这里,杜少为起身:“今儿就遂了长石兄的意,且去城外走一遭,看一看堆肥场。”
当天后半晌,原本打算游湖的公子哥,租了船,去游历了城外的粪场。
调查结束后,吴法正对这样一个先进的生态循环产业赞叹不已。是夜,兴奋的吴法正和杜公子彻夜长谈。他毫不掩饰地称此项为“仁政”,并幻想着有朝一日将此项目在全国推广的景象。
有同感的杜少为,慷慨激昂一番之后,索性约了吴法正,打算明日结伴再去上海港那边考察一番。
吴法正欣然应诺。
第674节 幻变(二)
杭州城北,武林门外。
明代以前,武林门叫做余杭门。由于城北紧邻运河,所以当初的余杭门是杭州北面门户,俗称“北水关”,专司把控过往行船出关。
明代的武林门虽说名称变了,但是基本功能没有变,依旧是供船只进出的水门。
由于武林门外紧邻运河发端,所以周边设有多座大型国家级粮仓,以及为数众多的私人粮栈,用来收储流转东南各省提供的槽粮。
这样一来,再加上随运河而来的大量流动人口,武林门外就成了商贾云集之地,“樯帆卸泊,百货登市”。
另外,作为运河发端,此处也是周边渔民聚合之所。时人皆知,武林门外除了米店多,就是鱼船多。沿河各处,鱼行林立,吆喝记账声,隔河可闻。
此刻的吴法正,着一件永恒不变的,代表秀才身份的青衫,背着手,正站在码头外,盯着一处热闹所在,沉吟不已。
吴法正一早就到运河码头了。
他是来和杜少为碰头的。
之前大家约好,于今晨在码头集结,然后一同去上海港游玩几日。
这会是早上八点多,杜少为业已和吴法正碰头完毕。而事先说好同去的纪湘,临时偶感风寒,只好在家修养。
即便是这样,此次出行的旅游团总人数,也达到了六人之多……盖因杜少爷今趟实属“出公差”,自然不会给族中省钱……他不但带了小厮和长随,还带了贴身丫鬟沿途伺候。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现今某曹势力发展迅速怪力无穷。虽说暂时还蛰居东南,但明眼人(多少看过几本史书的)就能看出来,此僚大有鲸吞天下之势……而大明朝廷偏偏流年不利诸疾缠身,压制不住东南妖孽。
在这种局面下,被各大土族推出来当诸葛亮诸葛瑾的,再不是什么不起眼的庶子私生子之流了。像杜少为就是族中二房嫡出的长子,其父乃是堂堂两榜进士,退休知府。
所以说,真正被当作继承人教育的少爷,就没有傻子。杜少为看似之前和吴法正谈得投机才有了去上海港的提议,实际上这种考察活动,早就是族中既定的重要考察项目,杜少爷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旅游团中,吴法正依旧只带了那个中年男仆。而杜少为作为地主,自然不好让吴法正这个外乡人忙碌。所以他清晨一到码头,就指挥家仆将箱货行李往船舱里搬。
船是杜家昨日就雇好的,双层客船,足够盛下所有客人。杜少爷行李看似不少,其实也是必须的:家中在上海嘉兴等地有不少知交好友,这些都是重要人脉,出差一趟自然要顺路拜会兼打听情报。
做了龙头的周帮主,开始给手下成千上万的叫花子找饭辙。于是,他首先整理、完善、搭建了整个杭州城内的垃圾回收系统。
与此同时,丐帮在城外下风处又修建了堆粪场。几年下来,周通就这样将一个人见人嫌的买卖,做成了日进斗金的产业。
杜少为告诉吴法正,现如今,杭州城里所有的生活垃圾,包括各处修建起来的免费茅厕,都归丐帮所有。
市民平日里要缴纳一份垃圾清运费。而这些垃圾粪便被运到城外的堆粪场后,过段时间,又会变成上好的肥料,出售给周边的农民。
说到这里,杜少为不禁有些感叹:一开始谁也没有看上这等生意,直至出了个周通,城内某些不那么在乎面子的大户人家才发现这生意“做得”,有意染指。
然而那个时候周通羽翼已丰,再加上独家堆肥技术无人能破,于是周通就这样把生意做到了今天。
最后,杜少为告诉吴法正:之所以杭州城内不见一个流民饿乞,不光是因为清运垃圾的缘故。事实上,那周通早几年前,自从战舰炮轰上海县城之后,就公开投靠了某个不可言说之人……城里多余的叫花子,都被这厮卖到夷洲种田去了。
杜少为这一段故事,信息量很大。然而和他料想的一样,吴法正最终只关注了两件事:堆肥和夷洲种田。
见吴法正细细询问自家有关于堆肥一事,杜少为脸上露出了:“果不出我所料”的神色。
和那些混吃等死夜夜笙歌的二世祖不同。像杜少为这种人,可以说是传统士大夫中的精英。他们志在朝堂,年纪轻轻就对国事政事相当关心。
这一类士人,是不会因为粪便是秽物,而不屑于关注……尤其是堆肥一事,牵扯到了稼穑,就更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了。
这也是杜少为猜到吴法正关注重点的原因……之前的交往,他已经确认对方和自己是同一类人:大家都是有志向,接受能力强的“新一代年轻士绅”。
“也罢,看时辰尚早,咱们这也算是歇息够了。”
说到这里,杜少为起身:“今儿就遂了长石兄的意,且去城外走一遭,看一看堆肥场。”
当天后半晌,原本打算游湖的公子哥,租了船,去游历了城外的粪场。
调查结束后,吴法正对这样一个先进的生态循环产业赞叹不已。是夜,兴奋的吴法正和杜公子彻夜长谈。他毫不掩饰地称此项为“仁政”,并幻想着有朝一日将此项目在全国推广的景象。
有同感的杜少为,慷慨激昂一番之后,索性约了吴法正,打算明日结伴再去上海港那边考察一番。
吴法正欣然应诺。
第674节 幻变(二)
杭州城北,武林门外。
明代以前,武林门叫做余杭门。由于城北紧邻运河,所以当初的余杭门是杭州北面门户,俗称“北水关”,专司把控过往行船出关。
明代的武林门虽说名称变了,但是基本功能没有变,依旧是供船只进出的水门。
由于武林门外紧邻运河发端,所以周边设有多座大型国家级粮仓,以及为数众多的私人粮栈,用来收储流转东南各省提供的槽粮。
这样一来,再加上随运河而来的大量流动人口,武林门外就成了商贾云集之地,“樯帆卸泊,百货登市”。
另外,作为运河发端,此处也是周边渔民聚合之所。时人皆知,武林门外除了米店多,就是鱼船多。沿河各处,鱼行林立,吆喝记账声,隔河可闻。
此刻的吴法正,着一件永恒不变的,代表秀才身份的青衫,背着手,正站在码头外,盯着一处热闹所在,沉吟不已。
吴法正一早就到运河码头了。
他是来和杜少为碰头的。
之前大家约好,于今晨在码头集结,然后一同去上海港游玩几日。
这会是早上八点多,杜少为业已和吴法正碰头完毕。而事先说好同去的纪湘,临时偶感风寒,只好在家修养。
即便是这样,此次出行的旅游团总人数,也达到了六人之多……盖因杜少爷今趟实属“出公差”,自然不会给族中省钱……他不但带了小厮和长随,还带了贴身丫鬟沿途伺候。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现今某曹势力发展迅速怪力无穷。虽说暂时还蛰居东南,但明眼人(多少看过几本史书的)就能看出来,此僚大有鲸吞天下之势……而大明朝廷偏偏流年不利诸疾缠身,压制不住东南妖孽。
在这种局面下,被各大土族推出来当诸葛亮诸葛瑾的,再不是什么不起眼的庶子私生子之流了。像杜少为就是族中二房嫡出的长子,其父乃是堂堂两榜进士,退休知府。
所以说,真正被当作继承人教育的少爷,就没有傻子。杜少为看似之前和吴法正谈得投机才有了去上海港的提议,实际上这种考察活动,早就是族中既定的重要考察项目,杜少爷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旅游团中,吴法正依旧只带了那个中年男仆。而杜少为作为地主,自然不好让吴法正这个外乡人忙碌。所以他清晨一到码头,就指挥家仆将箱货行李往船舱里搬。
船是杜家昨日就雇好的,双层客船,足够盛下所有客人。杜少爷行李看似不少,其实也是必须的:家中在上海嘉兴等地有不少知交好友,这些都是重要人脉,出差一趟自然要顺路拜会兼打听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