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站在关闸前,看到刁斗森严的景象,澳门市议会书记官安德拉德不由得长叹一口气。
他是作为最后的使节,来到两军阵前领取开战文书的。
此刻,昔日繁华的莲花茎关闸门前,已然变得戒备森严,到处都是背着枪,穿着短衣短裤的明国士兵。关闸周边架设起了铁丝网、鹿角、以及沙袋垒起来的圆形据点。
附近原本茂盛的植被也被清理一空,露出了平整的土地,青黑色一片,仿佛预示着不详即将来临。
作为最后的使者,安德拉德这一次压根就没有见到任何明国官员——无论穿着长袍的传统官僚还是某位伯爵手下留着短发的官员。
而把文书交给安德拉德的,只是一个冷着脸,戴着大檐帽的低级军官而已。
微微低头保持了一个贵族应有的礼节后,接过文书的安德拉德,带着从人转身往来时的马车方向走去。
上车,伸手拉上有着漂亮玻璃窗的雕花车门,安德拉德对两个从人说道:“先生们,漫长艰苦的战事不可避免,如果要我说的话。将你们看到的都带回去吧,总督大人在等着你们。”
安德拉德此来,除了履行开战手续之外,刺探军情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
在这个时代,以及之前的几千年和之后的几百年间,拥有坚固堡垒的一方,在战略上的优势是很难撼动的。
古代的攻城战,几千年来,进攻一方花费十倍的资源和二十倍的士兵,再拥有成年累月的时间,去攻打坚城的战例很多很多。人们或许以为战争都是“攻城略地”,然而在悠久的历史中,更多的是各种乌龟流让敌方铩羽而归的实例。
中古时代的欧洲的领主,依靠家族传承的城堡,就可以控制领民从罗马帝国一直到工业大革命时期。
哪怕是在热兵器已经开始普及的后世,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和二战中的布列斯特要塞,依旧在诉说着坚城对战争不可或缺的影响:所谓的围困,只要时间一长,进攻者的军队是一定会产生各种霍乱痢疾梅毒瘟疫的,这是所有守城者的大杀器。
而在17世纪这个殖民时代,坚固的据点或者堡垒,更是保证殖民活动的核心要义。
只需要在随便什么地方修建一座堡垒,架设好火绳枪,再来几门炮,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和土著做生意了……堡垒是交易中心,也是可以有效防范土著和同为殖民者的各国流氓觊觎攻打的庇护所。
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修建的堡垒,面对大批土著围攻几乎是家常便饭,土著人数少于十倍都不好意思出门。远得不说,近在眼前的,就是荷兰人在巴达维亚被土著帝国围攻。历史上科恩总督就是在围城期得了痢疾而死亡,然而土著面对坚城,最终还是铩羽而归。
郑大木同志之所以能名留史册成为民族英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打下了荷兰人修筑在台湾的热兰遮城。然而后世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郑大木当时率领大军,是在军力有巨大优势(3万+)的情况下,整整围困了热兰遮城一年时间,直到城里的荷兰佬(1000+)弹尽粮绝后,才出城和平签署了投降条约。
换句话说,如果荷兰佬有充足的补给,面对二十倍以上的郑军,是完全可以继续耗下去的——这本来就是堡垒存在的意义。
要知道在明国以外的地区,各国殖民者们无时无刻不在互相厮杀的,这其中真正能硬打下对方据点的战役寥寥无几。相比之下,殖民者因为各种传染病和土著的封锁,而不得不主动放弃某处据点的情况,反而要大大多于正面战争。
事实上,一直以来关于堡垒在非洲海岸和南北美,以及印度等等地区无数次的防御经验,才是促成澳门葡萄牙人最终决定硬来的真正依仗。
在澳门的葡人高层看来,凭借着城周的几座炮台,以及澳门城本身的城防,是完全有可能阻挡敌人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这个时间会很长,长到足以令对手的军队产生流行性疾病而失去战斗力……明国湿热的南方一定会出现这种局面的。
到那个时候,大家就可以坐下来,签署一份体面的“商贸”协议了。
本着这个战略思想,今天随同安德拉德前来领取战书的两个随从,其实是总督大人专门派来的葡人正规军官。这两位军官之前都在葡萄牙不同殖民点服过役,拥有丰富的战争经验。
他们今天主要观察的目标,是明军的战备情况,不过结局显然不会令葡萄牙人高兴。
就这一路看到的情况来说,除了意料中的大批军人之外,另一处症状也从侧面显示出了葡人最害怕的长期战争的迹象:工地。
就在他们来时的路旁,有大批民工从一早起就开始了作业。虽说截止安德拉德他们离开时,还看不出到底是什么工程,但无论是什么工程,这都代表着明国官府调动了比想象中更多的资源。
在安德拉德看来,那些民工是在为军营或者军事仓库打地基。这样一来,葡人面对长期性战争的可能性就大增了。
“先生们,漫长艰苦的战事不可避免,如果按照我的观察。现在,将你们看到的都带回去吧,总督大人在等着你们。”
听到安德拉德的判断后,另外两位随从点点头,下一刻马车启动,半小时后,安德拉德回到了俗称大炮台的圣保禄炮台。
他是作为最后的使节,来到两军阵前领取开战文书的。
此刻,昔日繁华的莲花茎关闸门前,已然变得戒备森严,到处都是背着枪,穿着短衣短裤的明国士兵。关闸周边架设起了铁丝网、鹿角、以及沙袋垒起来的圆形据点。
附近原本茂盛的植被也被清理一空,露出了平整的土地,青黑色一片,仿佛预示着不详即将来临。
作为最后的使者,安德拉德这一次压根就没有见到任何明国官员——无论穿着长袍的传统官僚还是某位伯爵手下留着短发的官员。
而把文书交给安德拉德的,只是一个冷着脸,戴着大檐帽的低级军官而已。
微微低头保持了一个贵族应有的礼节后,接过文书的安德拉德,带着从人转身往来时的马车方向走去。
上车,伸手拉上有着漂亮玻璃窗的雕花车门,安德拉德对两个从人说道:“先生们,漫长艰苦的战事不可避免,如果要我说的话。将你们看到的都带回去吧,总督大人在等着你们。”
安德拉德此来,除了履行开战手续之外,刺探军情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
在这个时代,以及之前的几千年和之后的几百年间,拥有坚固堡垒的一方,在战略上的优势是很难撼动的。
古代的攻城战,几千年来,进攻一方花费十倍的资源和二十倍的士兵,再拥有成年累月的时间,去攻打坚城的战例很多很多。人们或许以为战争都是“攻城略地”,然而在悠久的历史中,更多的是各种乌龟流让敌方铩羽而归的实例。
中古时代的欧洲的领主,依靠家族传承的城堡,就可以控制领民从罗马帝国一直到工业大革命时期。
哪怕是在热兵器已经开始普及的后世,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和二战中的布列斯特要塞,依旧在诉说着坚城对战争不可或缺的影响:所谓的围困,只要时间一长,进攻者的军队是一定会产生各种霍乱痢疾梅毒瘟疫的,这是所有守城者的大杀器。
而在17世纪这个殖民时代,坚固的据点或者堡垒,更是保证殖民活动的核心要义。
只需要在随便什么地方修建一座堡垒,架设好火绳枪,再来几门炮,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和土著做生意了……堡垒是交易中心,也是可以有效防范土著和同为殖民者的各国流氓觊觎攻打的庇护所。
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修建的堡垒,面对大批土著围攻几乎是家常便饭,土著人数少于十倍都不好意思出门。远得不说,近在眼前的,就是荷兰人在巴达维亚被土著帝国围攻。历史上科恩总督就是在围城期得了痢疾而死亡,然而土著面对坚城,最终还是铩羽而归。
郑大木同志之所以能名留史册成为民族英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打下了荷兰人修筑在台湾的热兰遮城。然而后世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郑大木当时率领大军,是在军力有巨大优势(3万+)的情况下,整整围困了热兰遮城一年时间,直到城里的荷兰佬(1000+)弹尽粮绝后,才出城和平签署了投降条约。
换句话说,如果荷兰佬有充足的补给,面对二十倍以上的郑军,是完全可以继续耗下去的——这本来就是堡垒存在的意义。
要知道在明国以外的地区,各国殖民者们无时无刻不在互相厮杀的,这其中真正能硬打下对方据点的战役寥寥无几。相比之下,殖民者因为各种传染病和土著的封锁,而不得不主动放弃某处据点的情况,反而要大大多于正面战争。
事实上,一直以来关于堡垒在非洲海岸和南北美,以及印度等等地区无数次的防御经验,才是促成澳门葡萄牙人最终决定硬来的真正依仗。
在澳门的葡人高层看来,凭借着城周的几座炮台,以及澳门城本身的城防,是完全有可能阻挡敌人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这个时间会很长,长到足以令对手的军队产生流行性疾病而失去战斗力……明国湿热的南方一定会出现这种局面的。
到那个时候,大家就可以坐下来,签署一份体面的“商贸”协议了。
本着这个战略思想,今天随同安德拉德前来领取战书的两个随从,其实是总督大人专门派来的葡人正规军官。这两位军官之前都在葡萄牙不同殖民点服过役,拥有丰富的战争经验。
他们今天主要观察的目标,是明军的战备情况,不过结局显然不会令葡萄牙人高兴。
就这一路看到的情况来说,除了意料中的大批军人之外,另一处症状也从侧面显示出了葡人最害怕的长期战争的迹象:工地。
就在他们来时的路旁,有大批民工从一早起就开始了作业。虽说截止安德拉德他们离开时,还看不出到底是什么工程,但无论是什么工程,这都代表着明国官府调动了比想象中更多的资源。
在安德拉德看来,那些民工是在为军营或者军事仓库打地基。这样一来,葡人面对长期性战争的可能性就大增了。
“先生们,漫长艰苦的战事不可避免,如果按照我的观察。现在,将你们看到的都带回去吧,总督大人在等着你们。”
听到安德拉德的判断后,另外两位随从点点头,下一刻马车启动,半小时后,安德拉德回到了俗称大炮台的圣保禄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