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宁国公主之忠诚,朱棣对徐皇后的感情都比不上。
  当初朱棣登基,梅殷本意是拥兵坐镇淮安,观时局而动。
  但朱棣来了记狠招。
  他让宁国公主写了封血书,担心爱妻的梅殷只得回到应天。
  宁国公主端了碗热气腾腾的莲子粥过来,放在书桌上,在梅殷旁边坐下,已过四十的宁国公主保养得当,看起来三十出头,风韵犹存。
  只是颇为端庄,让人生不出丝毫龌蹉之心。
  这些年她也过得很难。
  朱允炆登基了,她这个朱元璋嫡长女,连个长公主都没捞到,朱棣登基了,连南康公主都成了长公主,依然没宁国公主的份。
  当然,非嫡长女,但却是公主中年龄最大的临安公主也一样。
  轻柔的对梅殷说道:“夫君,喝点热粥歇下了吧,明日徐妙锦的婚礼,怎么着也得给徐皇后点颜面,你若是不愿意去,我去便罢。”
  梅殷苦笑,侧身,以食指轻轻刮着妻子的鬓角脸颊,叹道:“我拖累你了。”
  宁国公主笑容凄凉,“是我害了你。”
  若当日自己坚持不写那封血书,夫君就还在淮安,拥兵四十万而和朱棣谈判,哪至于沦落到今日这凄凉地境。
  梅殷长叹一声,“不怪你,是我贪心了。”
  一世英明,毁于一旦。
  第196章 造化弄人
  梅殷一辈子恪理守礼,但在靖难之战中,数十年的圣贤道理,终究还是没压住内心的种种黑暗,尤其是朱棣大败南军之时,只要越过淮安,就能直逼应天。
  那时候梅殷还有机会出兵阻挡朱棣。
  但他没有。
  他想到了很多。
  太祖朱元璋历来喜欢他,甚至还密令他辅佐建文帝。
  可是建文帝怎么做的?
  表面上对梅殷信任有加,俨然是朝中重臣。
  实际上呢?
  朱棣起兵靖难,朱允炆本该让梅殷帅兵平叛,但他惧怕梅殷功高盖主,将来就算平叛了燕王,梅殷就成了下一个尾大不掉的祸害。
  所以战事中一直不重用梅殷。
  后来朱允炆一看,李景隆压不住朱棣,徐辉祖又因为徐增寿的缘故而被调回应天,前线帅才紧缺,已经在重用平安铁铉、盛庸、徐真之流。
  饶是如此,朱允炆还是没让梅殷去帅兵。
  直到守不住了,才让梅殷帅兵四十万进驻淮安。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但……
  梅殷身为读书人,素来高傲,对朱允炆这种做法极为不屑,再想起一些小事,比如你朱允炆都登基四年了,我妻子宁国公主作为太祖嫡长女,你还舍不得加封一个长公主?
  种种不满,催生黑暗。
  索性坐在淮安一动不动,专心防御,让朱允炆和朱棣去斗个你死我活,只要你朱棣懂事,别来碰我就行。
  巧了。
  灵璧大捷,北军俘虏了南军数百将领,加上燕王世子朱高燧率军驰援赶到,军心大盛,突破淮河防线后便可直逼应天。
  朱棣于是给驻守淮安的梅殷写了封信,说妹夫啊,大舅哥我想借道淮安去给太祖进香。
  梅殷也是无语。
  差点就想撸起袖子对着朱棣大军方向泼口大骂,朱棣你懂不起,道衍老秃驴你也懂不起么,看不出来老子的意思?
  我若是要阻拦你,早就出兵了。
  当然……
  话是这么说,其实梅殷也清楚,他不愿意出兵是一回事,但还有一个不能出兵的原因:不敢放弃淮安的防御,怕被朱棣迂回,毕竟朱棣的骑军很强势。
  灵璧之战后,更没了出兵的形势。
  当下的局势,只要朱棣不进攻淮安,他就无法离开淮安,靖难之战,他彻彻底底成了一个旁观客。
  而且梅殷也看出来了。
  朱棣一旦突破淮河防线,强渡长江,则江山必定易主。
  梅殷不愿意背一个历史骂名,于是拒绝了朱棣,又将使者的耳鼻割掉,但他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想法:朱棣应该明白自己的意思。
  朱棣不明白,道衍也应该能明白。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朱棣绕开淮安,突破淮河防线,一路南下进入应天登基为帝,在攻打应天之前,朱棣还写信提醒宁国公主,让她迁居太平门外,免得遭遇兵祸。
  梅殷还以为朱棣懂了。
  哪里知道,朱棣根本就不懂,老和尚道衍更没有说,朱棣登基之后,竟然还写了一封劝降书,这是何等拙劣的手段。
  你这一封劝降书一出来,不就让你我敌对了?
  敌对的你我,我能向你投降?
  我还要不要脸面了?
  你朱棣有道衍参谋,就不能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让我荣归应天,又能让我不像李景隆那样背一个骂名?
  朱棣你实在太无能了。
  梅殷也是个无语,他却不知道,是他太高估了朱棣,这货作为钢铁直男,哪想得到你这个读书人的弯弯拐拐。
  梅殷不投降。
  朱棣一看没办法,刚靖难,又发兵去打四十万兵力驻防的淮安,这大明江山还要不要了?
  只能出歪招。
  找到宁国公主,让她写了封血书给梅殷劝降。
  梅殷于是顺着台阶下来了。
  回到应天后,梅殷就没给过朱棣好脸色,暗想着朱棣若是懂事,就应该稍微降低下身姿,给自己来点安抚什么的,到时候大家君臣和睦,也不是不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