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零好村光[种田] 第111节
第146章 不闲着 第二天恰逢十五, 姜冬月早早便起床坐锅,趁烧水的功夫和林巧英一起去村头土庙拜了拜,然后才回家煮汤炒菜。
汤照例是棒子面扔几粒红枣, 菜是一个拍黄瓜,一个茄子炒肉,荤素搭配着又利口又营养。
以前家里伙食没这么好,但最近板厂赚了钱,生活条件自然水涨船高,鸡蛋猪肉吃得都比上半年多。偶尔碰到外村人蹬三轮车卖现挤的牛奶,姜冬月还会打五斤, 加白糖煮熟后让全家人分着喝。
她跟俩孩子都喜欢那股甜甜的奶香味儿,但林巧英和唐墨特别不适应,每次喝都得念着闺女/媳妇的心意, 捏着鼻子往肚里灌。
后来还买过两次鲜羊奶, 按卖奶的做法来, 掺点水再撒几片茶叶大火煮。煮熟后颜色挺漂亮, 可惜膻味儿仍重,很快被全票淘汰, 连锅都刷了四五遍。
今天的饭菜全做好, 姜冬月又从小坛子里捞出茶叶蛋:“有点咸味儿了,泡碗里吃正好。”
说着给林巧英剥一个, “妈你尝尝,改天吃光了咱们就腌咸鸭蛋。”
林巧英:“哎呀,粗茶淡饭的吃饱了就行,整那么多花哨干啥, 以前——”
“过年都吃不了这么好!”唐笑笑和唐笑安异口同声,说完笑得前仰后合。
林巧英也忍不住笑了:“好啦好啦, 姥姥不说了,赶紧吃饭。”
昨天夜里有人拉闸,唐墨三点多就扛着铁锹和木板去第六道河挡埝了,一直没回来。姜冬月匆匆吃完饭,灌一水壶汤,用塑料袋裹三个茶叶蛋、两个热馒头,临走叮嘱道:“我送了饭去板厂捆方,你们在家听姥姥的话,作业写完再出去玩。”
唐笑笑&唐笑安:“知道啦。”
……
深秋的乡下天高气爽,成排杨树顶着枯黄的叶子哗啦作响,露出树梢枝杈间高高的巢,时常能见到灰背白底的长尾巴鸟雀飞过。
姜冬月骑着自行车奔到桥头,等了一会儿才见唐墨从西边土路走过来,裤腿上蹭的全是泥。
“不碍事,没踩稳摔了一跤。”唐墨边说边蹲河边涮涮手,胡乱在外套上蹭干,然后抓起馒头咬了一大口。
姜冬月忙剥个茶叶蛋递给他:“你慢点儿吃,当心噎着。”
“嗯。”唐墨狼吞虎咽地填饱肚子,喝半壶热汤,满足地舒了下懒腰,“还是咱家腌的滋味儿好。刚在那边跟赵成才瞎扯,吃了他半颗咸鸡蛋,差点没把我齁死。”
姜冬月笑道:“他们家做啥都咸,上次赶集有卖粗盐的,成才媳妇专门批了一整袋腌东西,还说吃不到明年三月呢。”
“这得腌多少啊。”唐墨感慨两句,终于想起了正事儿,“冬月,你记得给咱家盖新房那个工头吧,他过几天去成才家干活,要不咱们也把西屋盖起来?”
近几年钱不值钱,一块不抵从前五毛,包工包料比他当年盖房时足足涨了一倍多。
但他挣得也更多了,别说盖西屋,把北屋二层架起来都富余。
盖西屋……姜冬月认真想了想,摇摇头道:“还是晚点儿盖吧,开板厂越到过年生意越兴旺,手里得留笔活钱。”
“你买木头、发工钱、有时候还垫钱,给孩子交学杂费、买衣裳,笑安还想要个小自行车,接着过年、过会……”姜冬月顺手撅根树枝,数一样往地上掰一截,很快手里就剩个短木茬了,“板厂花销太大,万一不凑手了咱们找谁借啊?到底是多存钱心里有底气。”
唐墨嘶了口气:“嘿,钱真不禁花!难怪老辈人都说‘兴家针挑土,败家浪打沙’,想混成富户忒不容易啊。”
姜冬月笑道:“放心吧,肯定有那一天,咱家现在不就比前年肥多了?回头有空把屋里改善改善……”
夫妻俩坐桥头说着话歇了会儿,便分开各自忙碌,一个去检查田埂,一个去捆木方。姜冬月在板厂干到快十点,唐笑笑也来了:“妈,我跟你做伴儿捆。笑安找同学了,姥姥去旧院割韭菜,说中午烙饼吃。”
姜冬月:“行,待会儿我们早点回去,你姥姥那腰揉不动面了。”
说着翻出一副线手套给唐笑笑,“戴好再干,别扎刺。”
都知道念书辛苦,然而乡下孩子只要能考出去上中学,就会少干许多农活。一来假期对不上趟,二来放学后不用去地里,渐渐的手心都比在家时嫩。
唐笑笑第一次捆方没注意,扎了刺死活拔不出来,最后还是找郑忍冬用输液细针头挑出来的。
“我看着呢,怎么可能每次都扎。”唐笑笑冲姜冬月吐吐舌头,跑旁边搬木头去了。
和亲妈比起来,她力气小眼神好,虽然用塑料绳捆不结实,但是往木框框里摆放木条又快又好。母女俩分工搭配着干,很快捆了几十垛,整整齐齐地摞在棚子里。
剩下的木条不多,姜冬月估摸自己半天能干完,和起钉的打了声招呼,就带闺女先回家做饭。
等走出大门老远,唐笑笑小声问道:“妈,大姨不来咱家起钉了吗?姥姥说大姨要给静静姐看孩子,好几天没来了。”
姜冬月:“……”
看什么孩子,姜秋红是找高成静婆婆“掰扯”了!
最初姜秋红来石桥村起钉就是为了躲远点儿图清静,想逼高成静给婆婆抻劲,无论如何必须出力带孙子。
结果不知道是高成静生了娃脾性大变,还是她婆家太会灌迷魂汤,亲母女僵持了老长一段时间后,高成静居然一脸憔悴地去求高明了,“我公婆真看不了孩子,整天不是摔就是碰,爹你帮帮忙吧,再这样我都不知道咋过了。”
姜秋红气得破口大骂:“你婆家死绝了就剩你高成静一个人了是吧!自己生的孩子能看就看,不能看干脆掐死!别他妈一天天过不下去跑娘家嚎丧,滚!”
看高成静哭哭啼啼不像样,又追到邻村她婆家怒骂一通,捎带抽女婿俩大耳刮子,真真吵了个天翻地覆。
骂归骂,亲闺女终究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姜秋红怕高成静吃亏,此后隔几天就去一趟,次次阴阳怪气,“亲家婆原来你不会看孩子呀?自己家小子咋养大的?没事儿有我窜忙,你洗屎布去吧。”
“亲家公你也不会看孩子呀?瞧把孩子腿上摔的,走,到药铺给孩子看看,买点好东西补补。”
她一会儿指点这个一会儿指点那个,比村头大鹅更耀武扬威,而且专挑人多的时候坐街上埋怨闺女胳膊肘朝外拐,“给婆家当牛做马,叫娘家看孩子,我真是白生养她一场,哎!”
如此像上工似的折腾了大半个月,高成静婆家都觉得十分丢脸,终于开始服软讲和,找人劝姜秋红别再来了。
姜秋红两手叉腰:“我不来谁看孩子?爷爷奶奶不是摔就是碰,哪天孙子丢了命都不知道!”
总之该干啥干啥,谁挑刺她都比对方更大声。
反正她有理,有理走遍天下嘛。
“你大姨过几天就来。”姜冬月长话短说,挑拣着把高成静的事儿学了一遍,末了郑重道,“妈没有你大姨厉害,你千万用功读书考大学,将来自己有本事就不受婆家欺强。”
唐笑笑心想静静姐在村里好像算挺有本事的了,但她打小有眼色,想了想没有多说,只点点头道:“放心吧妈,不管啥事我一定都向着你,不让你生气。”
至于婆家不婆家,她现在年龄太小啦,十八年以后再说吧。
姜冬月“噗嗤”乐了:“挺好,比你爹强多了,知道给妈来句宽心话。”
唐笑笑得意地翘起尾巴:“我爹是1.0,我是2.0,当然一代更比一代强。”
人都经不住念叨,母女俩说笑间刚到巷子口,就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闪过。快步回家一瞧,果然是姜秋红。 她带了两张新做好的高粱杆盖帘儿,还有半袋子青红交错的冬枣,脸上喜气洋洋的。
“姐姐,你可算来了。”姜冬月忙上前接东西,“笑笑正想你呢。”
姜秋红支稳自行车:“那敢情好,我专门挑星期六来的。这枣子脆甜,给你们都尝尝鲜。”
她惯来快人快语,眼前又没外人,不等姜冬月发问就开始竹筒倒豆子,“成啦,往后不用惦记静静了。”
“死妮子石头脑瓜砸开窍了,要把咸菜铺关掉自己看孩子。你猜怎么着?她家老婆子立马能管金孙了!生怕静静挣钱少了吃喝他们家的,呸!”
林巧英不由地松了口气:“甭管咋样有人管就行,今儿早上烧香我还给静静念了念,孩子总算熬出头了。”
“说白了都是欺软怕硬。”姜秋红仰头翻个大大的白眼,“我生个窝里横算我倒霉,往后她长点记性凑合过吧,再来一回我也没这份心气儿了。”
说着顺口教育外甥女,“笑笑,你将来长大了结婚,万不能像静静那样犯糊涂,得多长心眼分清远近。公婆又不是亲爹妈,谁能跟你一条心?自己得照镜子掂量掂量。”
唐笑笑:“……噢,知道了。”
唉,什么婆家不婆家的,感觉十八年以后也不想再说呢……
既来了帮手,中午就没烙韭菜饼,而是剁了猪肉馅儿打包子。面皮暄软底部焦黄,还用芡粉水勾出来雪花纹,香喷喷的特别好吃。
唐墨浇完地回来,一个人包圆了半锅:“自家做啥都实惠,比城里饭馆卖的强多了。” 姜冬月:“听说饭馆大厨用酱油醋搅馅,不用油,蒸出来又省钱又压秤。”
“对,还有熬猪皮汤的。”姜秋红剥开糖蒜,从包子褶塞进去,“咱们一个包子馅儿搁人家手里至少能捏仨,普通人没那技术。”
拉着家常吃完饭,大人们都去板厂捆方、起钉,林巧英祖孙三人则在家拾掇。不拘干活轻重,反正人人都不闲着。
就这样忙忙碌碌地又过半月,唐墨和姜冬月找熟人打听着在平村镇挑了一家装修工,付了定金请人来家里安暖气。
第147章 好日子(补) 无论哪个年代, 乡下人都是自己想办法取暖过冬,从干树枝、碎木头、锯末到煤球、煤渣、不粘煤,烧什么的都有。
唐墨家东西侧屋各盘了一个炉子, 每到入冬就囤几百块蜂窝煤,仔细些能烧到来年正月十五。平常热水、做饭都用这俩炉子,既暖和又省煤。
但今年炉子不够用了。
因为唐笑安坚持睡客厅,趴在他那张单人小木床上仿佛老母鸡抱窝,死活不肯往东侧屋转移:“没事儿妈,今年我长高了,不冷, 多盖一层被子就行。”
姜冬月:“……”
瞧你那小身板,真敢吹大话。
她温声细语地试图跟儿子谈条件,谈了两天毫无结果, 反而是林巧英偷偷打包衣裳, 想搬回魏村住。
“笑笑都上初中啦, 笑安也能照顾自己, 我老在女婿家待着干啥?回去还能找熟人说说话,摸个牌, 活动活动胳膊腿儿。”
拉倒吧, 你前脚回去后脚就得对着空屋子抹眼泪……姜冬月连哄带劝地好话说了一箩筐,勉强将亲妈安抚下来, 夜里和唐墨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装暖气。
北方的冬天太冷,不烧火真扛不住,仨炉子又太费煤, 干脆一步到位把北屋全通上暖气,更加干净省事儿。
这年头乡下装的自然是土暖气, 主要包括一个锅炉、两排水管和若干暖气片。别看外表简单粗陋,装起来很需要技术,稍不留心就会管子不热或热水不循环,外村甚至有压力太大烧炸锅炉的。
唐墨看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生怕装便宜货出岔子,四处打听又跟着跑了几家才定下工人。虽说比行价贵,但管修,只要不换管子都不额外收费。
到了安装这天,他提早待在家打扫卫生,将靠墙的床柜家具挪开,腾出地方走动。姜冬月则从小卖铺割了二斤猪肉,炖粉条冬瓜大锅菜,还让唐笑安跑桥头买了十块钱烧饼。
装暖气的是仨兄弟,林林总总带了不少家当,上午测量、划线、钻孔、敲碎水泥地刨坑放锅炉、在墙上打烟筒,下午架管子、焊接暖气片、试水……一直忙到四点多才收工。
“成了,往后正常用就行,保管二十年坏不了。”个子最高的老大边说边把电话号码贴到锅炉壁上,“都乡里乡亲离得不远,暖气要是有啥毛病,你尽管上家里找,修不好把我往死里揍!”
唐墨哈哈大笑:“揍你干啥?放心吧兄弟,咱是文明人,暖气管崩了也不跟你动手。”
结清尾款并送走兄弟仨,他赶紧把家具挪回原位,然后换了身旧衣裳去板厂:“冬月,你在家收拾吧,我一天没拉锯,木头不知道堆成啥样了,先过去看看。”
姜冬月:“行,那你天黑早点儿回家,晚上炒焖子。”
这是她用红薯粉自己做的,掺了炒熟的瘦肉粒和蘑菇碎,颜色不如外面卖的好看,但是软烂入味,配蒜苗或大葱都特别好吃。
“知道啦。”唐墨应了声,跨上二八大杠急匆匆出门,丁零当啷地响个不停。
姜冬月:“……”
唉,这辆车子真不行了,明年甭管唐墨愿意不愿意,都得给他淘汰换新的,再骑就该散架了。
“妈,咱家锅炉好大啊,我在街上看见冒黑烟了。”傍晚唐笑安放学回来,兴奋地绕着暖气管这边摸摸那边敲敲,“上面热,下面凉,是不是坏了?”
姜冬月摇摇头:“没坏。上面是进水管,下面是回水管,水多了就从补水箱往外冒呢。”
说是“箱”,其实是一个竖在锅炉旁边的透明厚塑料罐,形状像极了法海托在手里的钵,旁边还有个小小的水温表。
唐笑安越看越稀罕,趁姜冬月切菜的功夫踩着凳子,伸长胳膊往补水箱里倒了半瓢水,被抓包后咧着嘴嘿嘿笑。
“不多不多,一会儿就蒸发没啦。”
现在还没有上冻,所以锅炉里火烧得并不旺,暖气管摸起来也只是温乎乎的。
然而对于没见过暖气的人来说,这点温度足够惊喜了,当天晚上全家不约而同地洗了袜子和鞋垫,一个挨着一个整整齐齐贴到暖气管上。
汤照例是棒子面扔几粒红枣, 菜是一个拍黄瓜,一个茄子炒肉,荤素搭配着又利口又营养。
以前家里伙食没这么好,但最近板厂赚了钱,生活条件自然水涨船高,鸡蛋猪肉吃得都比上半年多。偶尔碰到外村人蹬三轮车卖现挤的牛奶,姜冬月还会打五斤, 加白糖煮熟后让全家人分着喝。
她跟俩孩子都喜欢那股甜甜的奶香味儿,但林巧英和唐墨特别不适应,每次喝都得念着闺女/媳妇的心意, 捏着鼻子往肚里灌。
后来还买过两次鲜羊奶, 按卖奶的做法来, 掺点水再撒几片茶叶大火煮。煮熟后颜色挺漂亮, 可惜膻味儿仍重,很快被全票淘汰, 连锅都刷了四五遍。
今天的饭菜全做好, 姜冬月又从小坛子里捞出茶叶蛋:“有点咸味儿了,泡碗里吃正好。”
说着给林巧英剥一个, “妈你尝尝,改天吃光了咱们就腌咸鸭蛋。”
林巧英:“哎呀,粗茶淡饭的吃饱了就行,整那么多花哨干啥, 以前——”
“过年都吃不了这么好!”唐笑笑和唐笑安异口同声,说完笑得前仰后合。
林巧英也忍不住笑了:“好啦好啦, 姥姥不说了,赶紧吃饭。”
昨天夜里有人拉闸,唐墨三点多就扛着铁锹和木板去第六道河挡埝了,一直没回来。姜冬月匆匆吃完饭,灌一水壶汤,用塑料袋裹三个茶叶蛋、两个热馒头,临走叮嘱道:“我送了饭去板厂捆方,你们在家听姥姥的话,作业写完再出去玩。”
唐笑笑&唐笑安:“知道啦。”
……
深秋的乡下天高气爽,成排杨树顶着枯黄的叶子哗啦作响,露出树梢枝杈间高高的巢,时常能见到灰背白底的长尾巴鸟雀飞过。
姜冬月骑着自行车奔到桥头,等了一会儿才见唐墨从西边土路走过来,裤腿上蹭的全是泥。
“不碍事,没踩稳摔了一跤。”唐墨边说边蹲河边涮涮手,胡乱在外套上蹭干,然后抓起馒头咬了一大口。
姜冬月忙剥个茶叶蛋递给他:“你慢点儿吃,当心噎着。”
“嗯。”唐墨狼吞虎咽地填饱肚子,喝半壶热汤,满足地舒了下懒腰,“还是咱家腌的滋味儿好。刚在那边跟赵成才瞎扯,吃了他半颗咸鸡蛋,差点没把我齁死。”
姜冬月笑道:“他们家做啥都咸,上次赶集有卖粗盐的,成才媳妇专门批了一整袋腌东西,还说吃不到明年三月呢。”
“这得腌多少啊。”唐墨感慨两句,终于想起了正事儿,“冬月,你记得给咱家盖新房那个工头吧,他过几天去成才家干活,要不咱们也把西屋盖起来?”
近几年钱不值钱,一块不抵从前五毛,包工包料比他当年盖房时足足涨了一倍多。
但他挣得也更多了,别说盖西屋,把北屋二层架起来都富余。
盖西屋……姜冬月认真想了想,摇摇头道:“还是晚点儿盖吧,开板厂越到过年生意越兴旺,手里得留笔活钱。”
“你买木头、发工钱、有时候还垫钱,给孩子交学杂费、买衣裳,笑安还想要个小自行车,接着过年、过会……”姜冬月顺手撅根树枝,数一样往地上掰一截,很快手里就剩个短木茬了,“板厂花销太大,万一不凑手了咱们找谁借啊?到底是多存钱心里有底气。”
唐墨嘶了口气:“嘿,钱真不禁花!难怪老辈人都说‘兴家针挑土,败家浪打沙’,想混成富户忒不容易啊。”
姜冬月笑道:“放心吧,肯定有那一天,咱家现在不就比前年肥多了?回头有空把屋里改善改善……”
夫妻俩坐桥头说着话歇了会儿,便分开各自忙碌,一个去检查田埂,一个去捆木方。姜冬月在板厂干到快十点,唐笑笑也来了:“妈,我跟你做伴儿捆。笑安找同学了,姥姥去旧院割韭菜,说中午烙饼吃。”
姜冬月:“行,待会儿我们早点回去,你姥姥那腰揉不动面了。”
说着翻出一副线手套给唐笑笑,“戴好再干,别扎刺。”
都知道念书辛苦,然而乡下孩子只要能考出去上中学,就会少干许多农活。一来假期对不上趟,二来放学后不用去地里,渐渐的手心都比在家时嫩。
唐笑笑第一次捆方没注意,扎了刺死活拔不出来,最后还是找郑忍冬用输液细针头挑出来的。
“我看着呢,怎么可能每次都扎。”唐笑笑冲姜冬月吐吐舌头,跑旁边搬木头去了。
和亲妈比起来,她力气小眼神好,虽然用塑料绳捆不结实,但是往木框框里摆放木条又快又好。母女俩分工搭配着干,很快捆了几十垛,整整齐齐地摞在棚子里。
剩下的木条不多,姜冬月估摸自己半天能干完,和起钉的打了声招呼,就带闺女先回家做饭。
等走出大门老远,唐笑笑小声问道:“妈,大姨不来咱家起钉了吗?姥姥说大姨要给静静姐看孩子,好几天没来了。”
姜冬月:“……”
看什么孩子,姜秋红是找高成静婆婆“掰扯”了!
最初姜秋红来石桥村起钉就是为了躲远点儿图清静,想逼高成静给婆婆抻劲,无论如何必须出力带孙子。
结果不知道是高成静生了娃脾性大变,还是她婆家太会灌迷魂汤,亲母女僵持了老长一段时间后,高成静居然一脸憔悴地去求高明了,“我公婆真看不了孩子,整天不是摔就是碰,爹你帮帮忙吧,再这样我都不知道咋过了。”
姜秋红气得破口大骂:“你婆家死绝了就剩你高成静一个人了是吧!自己生的孩子能看就看,不能看干脆掐死!别他妈一天天过不下去跑娘家嚎丧,滚!”
看高成静哭哭啼啼不像样,又追到邻村她婆家怒骂一通,捎带抽女婿俩大耳刮子,真真吵了个天翻地覆。
骂归骂,亲闺女终究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姜秋红怕高成静吃亏,此后隔几天就去一趟,次次阴阳怪气,“亲家婆原来你不会看孩子呀?自己家小子咋养大的?没事儿有我窜忙,你洗屎布去吧。”
“亲家公你也不会看孩子呀?瞧把孩子腿上摔的,走,到药铺给孩子看看,买点好东西补补。”
她一会儿指点这个一会儿指点那个,比村头大鹅更耀武扬威,而且专挑人多的时候坐街上埋怨闺女胳膊肘朝外拐,“给婆家当牛做马,叫娘家看孩子,我真是白生养她一场,哎!”
如此像上工似的折腾了大半个月,高成静婆家都觉得十分丢脸,终于开始服软讲和,找人劝姜秋红别再来了。
姜秋红两手叉腰:“我不来谁看孩子?爷爷奶奶不是摔就是碰,哪天孙子丢了命都不知道!”
总之该干啥干啥,谁挑刺她都比对方更大声。
反正她有理,有理走遍天下嘛。
“你大姨过几天就来。”姜冬月长话短说,挑拣着把高成静的事儿学了一遍,末了郑重道,“妈没有你大姨厉害,你千万用功读书考大学,将来自己有本事就不受婆家欺强。”
唐笑笑心想静静姐在村里好像算挺有本事的了,但她打小有眼色,想了想没有多说,只点点头道:“放心吧妈,不管啥事我一定都向着你,不让你生气。”
至于婆家不婆家,她现在年龄太小啦,十八年以后再说吧。
姜冬月“噗嗤”乐了:“挺好,比你爹强多了,知道给妈来句宽心话。”
唐笑笑得意地翘起尾巴:“我爹是1.0,我是2.0,当然一代更比一代强。”
人都经不住念叨,母女俩说笑间刚到巷子口,就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闪过。快步回家一瞧,果然是姜秋红。 她带了两张新做好的高粱杆盖帘儿,还有半袋子青红交错的冬枣,脸上喜气洋洋的。
“姐姐,你可算来了。”姜冬月忙上前接东西,“笑笑正想你呢。”
姜秋红支稳自行车:“那敢情好,我专门挑星期六来的。这枣子脆甜,给你们都尝尝鲜。”
她惯来快人快语,眼前又没外人,不等姜冬月发问就开始竹筒倒豆子,“成啦,往后不用惦记静静了。”
“死妮子石头脑瓜砸开窍了,要把咸菜铺关掉自己看孩子。你猜怎么着?她家老婆子立马能管金孙了!生怕静静挣钱少了吃喝他们家的,呸!”
林巧英不由地松了口气:“甭管咋样有人管就行,今儿早上烧香我还给静静念了念,孩子总算熬出头了。”
“说白了都是欺软怕硬。”姜秋红仰头翻个大大的白眼,“我生个窝里横算我倒霉,往后她长点记性凑合过吧,再来一回我也没这份心气儿了。”
说着顺口教育外甥女,“笑笑,你将来长大了结婚,万不能像静静那样犯糊涂,得多长心眼分清远近。公婆又不是亲爹妈,谁能跟你一条心?自己得照镜子掂量掂量。”
唐笑笑:“……噢,知道了。”
唉,什么婆家不婆家的,感觉十八年以后也不想再说呢……
既来了帮手,中午就没烙韭菜饼,而是剁了猪肉馅儿打包子。面皮暄软底部焦黄,还用芡粉水勾出来雪花纹,香喷喷的特别好吃。
唐墨浇完地回来,一个人包圆了半锅:“自家做啥都实惠,比城里饭馆卖的强多了。” 姜冬月:“听说饭馆大厨用酱油醋搅馅,不用油,蒸出来又省钱又压秤。”
“对,还有熬猪皮汤的。”姜秋红剥开糖蒜,从包子褶塞进去,“咱们一个包子馅儿搁人家手里至少能捏仨,普通人没那技术。”
拉着家常吃完饭,大人们都去板厂捆方、起钉,林巧英祖孙三人则在家拾掇。不拘干活轻重,反正人人都不闲着。
就这样忙忙碌碌地又过半月,唐墨和姜冬月找熟人打听着在平村镇挑了一家装修工,付了定金请人来家里安暖气。
第147章 好日子(补) 无论哪个年代, 乡下人都是自己想办法取暖过冬,从干树枝、碎木头、锯末到煤球、煤渣、不粘煤,烧什么的都有。
唐墨家东西侧屋各盘了一个炉子, 每到入冬就囤几百块蜂窝煤,仔细些能烧到来年正月十五。平常热水、做饭都用这俩炉子,既暖和又省煤。
但今年炉子不够用了。
因为唐笑安坚持睡客厅,趴在他那张单人小木床上仿佛老母鸡抱窝,死活不肯往东侧屋转移:“没事儿妈,今年我长高了,不冷, 多盖一层被子就行。”
姜冬月:“……”
瞧你那小身板,真敢吹大话。
她温声细语地试图跟儿子谈条件,谈了两天毫无结果, 反而是林巧英偷偷打包衣裳, 想搬回魏村住。
“笑笑都上初中啦, 笑安也能照顾自己, 我老在女婿家待着干啥?回去还能找熟人说说话,摸个牌, 活动活动胳膊腿儿。”
拉倒吧, 你前脚回去后脚就得对着空屋子抹眼泪……姜冬月连哄带劝地好话说了一箩筐,勉强将亲妈安抚下来, 夜里和唐墨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装暖气。
北方的冬天太冷,不烧火真扛不住,仨炉子又太费煤, 干脆一步到位把北屋全通上暖气,更加干净省事儿。
这年头乡下装的自然是土暖气, 主要包括一个锅炉、两排水管和若干暖气片。别看外表简单粗陋,装起来很需要技术,稍不留心就会管子不热或热水不循环,外村甚至有压力太大烧炸锅炉的。
唐墨看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生怕装便宜货出岔子,四处打听又跟着跑了几家才定下工人。虽说比行价贵,但管修,只要不换管子都不额外收费。
到了安装这天,他提早待在家打扫卫生,将靠墙的床柜家具挪开,腾出地方走动。姜冬月则从小卖铺割了二斤猪肉,炖粉条冬瓜大锅菜,还让唐笑安跑桥头买了十块钱烧饼。
装暖气的是仨兄弟,林林总总带了不少家当,上午测量、划线、钻孔、敲碎水泥地刨坑放锅炉、在墙上打烟筒,下午架管子、焊接暖气片、试水……一直忙到四点多才收工。
“成了,往后正常用就行,保管二十年坏不了。”个子最高的老大边说边把电话号码贴到锅炉壁上,“都乡里乡亲离得不远,暖气要是有啥毛病,你尽管上家里找,修不好把我往死里揍!”
唐墨哈哈大笑:“揍你干啥?放心吧兄弟,咱是文明人,暖气管崩了也不跟你动手。”
结清尾款并送走兄弟仨,他赶紧把家具挪回原位,然后换了身旧衣裳去板厂:“冬月,你在家收拾吧,我一天没拉锯,木头不知道堆成啥样了,先过去看看。”
姜冬月:“行,那你天黑早点儿回家,晚上炒焖子。”
这是她用红薯粉自己做的,掺了炒熟的瘦肉粒和蘑菇碎,颜色不如外面卖的好看,但是软烂入味,配蒜苗或大葱都特别好吃。
“知道啦。”唐墨应了声,跨上二八大杠急匆匆出门,丁零当啷地响个不停。
姜冬月:“……”
唉,这辆车子真不行了,明年甭管唐墨愿意不愿意,都得给他淘汰换新的,再骑就该散架了。
“妈,咱家锅炉好大啊,我在街上看见冒黑烟了。”傍晚唐笑安放学回来,兴奋地绕着暖气管这边摸摸那边敲敲,“上面热,下面凉,是不是坏了?”
姜冬月摇摇头:“没坏。上面是进水管,下面是回水管,水多了就从补水箱往外冒呢。”
说是“箱”,其实是一个竖在锅炉旁边的透明厚塑料罐,形状像极了法海托在手里的钵,旁边还有个小小的水温表。
唐笑安越看越稀罕,趁姜冬月切菜的功夫踩着凳子,伸长胳膊往补水箱里倒了半瓢水,被抓包后咧着嘴嘿嘿笑。
“不多不多,一会儿就蒸发没啦。”
现在还没有上冻,所以锅炉里火烧得并不旺,暖气管摸起来也只是温乎乎的。
然而对于没见过暖气的人来说,这点温度足够惊喜了,当天晚上全家不约而同地洗了袜子和鞋垫,一个挨着一个整整齐齐贴到暖气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