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楔子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靖康二年春,金军攻破汴京,俘徽、钦二帝及大批皇族北去。康王赵构旋于应天府称帝,改元「建炎」,延续国祚,绍兴八年正式定临安为行都。
  其后经歷十多年征战,宋、金之间达成「绍兴和议」,约定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宋岁贡二十五万两银、二十五万匹绢予金,对金称臣,形成南北对峙之局。
  绍兴三十二年,赵构退位为太上皇,传位于养子赵昚,次年改元「隆兴」。赵昚一心收復故土,于隆兴元年起重用主战将领积极北伐,最终于隆兴二年末与金签订「隆兴和议」,议中约定此后宋不再对金称臣;「岁贡」改称「岁币」且所给银、绢各减五万两、匹;两国国界仍以「绍兴和议」为准。
  此后两国之间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自绍兴年间至此后的隆兴、乾道、淳熙年间,经过六十年的经营,临安城做为行都,其风貌自然已与此前大不相同。
  在建炎南渡之后,跟随赵构自北方南来的大批文人学士和从事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带来了城市兴勃的活力,很快让临安城迅速扩张。接下来一步一步扩建宫室、增建礼制坛庙、疏浚河湖、增闢道路、发展商业手工,很快这个城市就迎来它在歷史上最繁华富丽的年代,城中丝绸、造纸、印刷、陶瓷、造船……百业发达。
  扩建后的临安,城区南北长约十四里,东西宽约五里,南北展,东西缩,形如腰鼓,别称又叫「腰鼓城」。它南跨吴山、北达武林门、左临钱塘江、右傍西湖,气势宏伟壮观。
  宫殿区独佔城南的凤凰山,城市街区则设在城北,形成「南宫北市」的格局。城内河道有四条,其中盐桥河为主要运输河道,沿河两岸多闹市。城外有多条河流与运河相连,纵横相交的河湖便利了临安对外的水路交通贸易,杭州市舶每年的抽解都为国家带来丰富税收。
  城内以御街为主干道,御街从宫殿北门和寧门起至城北景灵宫止,全长约十里。此外还有四条与御街走向相似的南北向道路。东西向干道也有四条,都是东西城门之间的通道。还有次一级的小街道若干条,均通向御街。
  皇宫附近的御街南段为衙署区,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聚集于此,也有许多经营金银珠宝、贵价珍品的商家。
  御街中段从鼓楼到眾安桥,商家林立交易热络繁华异常,许多达官贵戚的私邸就设在御街中段商业街市的背后。丝纺业集中在官巷一带。御街中段的棚桥是临安最大的书市,刻版作坊就在棚桥附近。此外还有瓦子、茶楼、酒店、夜市散布多处。
  御街北段则有都城最大的娱乐场——北瓦,日夜表演杂剧、傀儡戏、杂技、影戏、说书等多种戏艺,每天都有数千市民在这里游乐休间。国子监、太学、武学在靠近西湖西北角的钱塘门内,还有许多优美的私人园林点缀其间。
  隆兴和议后的大宋士庶,失去了北伐中原的雄心壮志,安逸于歌舞昇平的繁华景象中,来回摆盪于万里平戎和纸醉金迷的复杂心理之间,直至多年后整个大宋倾覆为止,他们都无法摆脱这种矛盾。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