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从谏如流
“臣所讲的,是魏征。”
“魏征,此人的名讳,朕倒是听说过,是一位谏臣,敢于犯言直谏。不过朕倒是一直不知道,他是如何谏言。”
李葳正了正衣冠,便开始说魏征的事情。魏征作为千古有名的谏臣,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他似乎李世民的评价: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仅仅在《贞观政要》上的记载,魏徵一生向李世民面陈谏议,多达“数十余万言”,可谓一辈子都在顶撞上司。不止是其次数之多,常人难以相比,其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魏征的谏言,常常惹怒唐太宗,但太宗生气之后,仍然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可谓从谏如流。臣子敢于进谏,君主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于是这君臣二人便成了千古佳话。
李葳今天所讲的,也就是这一点事情。这故事李葳倒也没用那些拗口的文言词来讲,说得十分平白,可这会儿赵祯听了,脸色一阵黑一阵红,看样子比打瞌睡的后果要眼中多了。
可李葳偏不讲今天发生的事情,用场面话来说,这叫启发式教育,让赵祯自己明白。
赵祯岂能不明白?从谏如流,他也想啊,但满朝大臣,站着说话不腰疼,全都盯着他,这中谏言能听嘛?何况,赵祯今日大发脾气,也是因为不满这些个大臣,都将他当成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糊弄。
天子的威严,被一次次冒犯了。赵祯想要的,是百官向他服软,而不是他向百官认错。就算百官服软不行,至少来说,也要不再是百官对他耳提面命,今天这事让双方都有面子借坡下驴。
李葳的旁敲侧击,赵祯自然置若罔闻,冷笑道:“李学士此番故事,讲得可比以前好多了?朕倒是奇怪,为何李学士肯说这等平白之语,却在经筵之上,说那些拗口言辞?”
意思便是,你怎么突然会说人话了?李葳听了,满脸涨的通红,刚才一时情急,把自己许久苦苦立起来的人设给毁了,这传出去,会闹多大笑话?
李葳行了礼,退至一旁去了,赵祯又看向陈初六,语气稍缓一些:“知应,你要与朕说些什么话?”
听到赵祯这么问,陈初六心里打鼓起来。百官敢对天子耳提面命,是因为天子手中并无实权,况且大宋祖制,言者无罪,优待仕人。可天子也是人啊,赵祯这个年纪,正是“非黑即白”中二病最严重的时候,更有逆反心理作祟。一不留神,造成了今天这种天子百官差点对立的局面。
现在摆在陈初六面前有两个选择,首先弃百官护天子,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明朝有个叫王锡爵的首辅,当时神宗皇帝苦于言官势力太强,什么东西都指手画脚,便问王锡爵如何是好。王锡爵答道:于章奏一概留中,特鄙夷之如禽鸟之音。”意思是,鸟人说鸟话,理他们作甚。接过传出去了,言官一同弹劾王锡爵,堂堂首辅,就这样断送了政治生涯。
如果不偏袒赵祯,就得跟着百官一起劝诫,这个比较保险,但是从此恐怕就和赵祯之间有了隔阂。毕竟陈初六是作为赵祯的心腹之人存在的,最信任的人现在“倒戈相向”,比别人的伤害要大千百倍。
陈初六脑袋里面想这么多事情,也只是过了一息时间罢了。转眼间,陈初六开口回到:“启奏陛下,臣要讲的,也是魏征。”
听到这个,赵祯的脸又黑了下来,好个陈初六,原来你和他们也是一丘之貉,枉朕对你推心置腹,哼,等朕完全亲政了,就把你贬到琼州去!
赵祯的语气生硬了很多,失望地回到:“陈直馆,你且说来吧,魏征又有什么好的谏言被太宗接纳了。”
“回陛下,臣要讲的,不是魏征善于谏言。臣以为,史书之上,对魏征褒奖过高。魏征虽有进谏,但全赖太宗皇帝纳谏并实行,他方才有功。况且,臣以为魏征虽是良臣,却并不一定是忠臣。”
“哦?是良臣,为何不是忠臣?”
赵祯的兴趣来了,陈初六一笑道:“良臣者,应是稷、契、皋陶等人,自己美名传世,其君也千古流芳。而忠臣,则是像比干这种,自己冤死,君上成了亡国之君,虽有忠心,却未成一事。”
听到这个,赵祯点点头,又问道:“不错,那魏征应该是良臣了,他辅佐太宗皇帝,创下贞观之治。可既然是良臣,为何不是忠臣呢?”
陈初六看了一眼李葳,心说只好卖你一次了,便道:“陛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读史书,不可只读一家之言。外人读史,只说魏征犯颜进谏,只说太宗皇帝从谏如流,却对魏征的一件事,只字不提。”
“何事?”
“魏征让史官将自己进谏的奏章抄录下来,如此难得不是为了成全自己的谏臣之名,反而让世人觉得太宗皇帝是昏庸之主?陛下,此等臣子,是忠臣嘛?”
陈初六此言一出,李葳睁开眼睛,面露惧色,但随即也镇定下来了。赵祯听了他的话,则是乐得不要不要的,陈初六还是朕的陈初六啊,这话说的,就是解气,外面那群人,岂不就是这样?
赵祯开口道:“知应,你继续说下去。”
陈初六拱手道:“魏征沽名钓誉,败坏太宗的名声,那请问陛下,如今观之,唐太宗的名声是否昏庸?”
听到这话,李葳又是睁开眼睛,此番便不是惧色了,而是震惊。只见赵祯从欣喜之中,又若有所思起来。
“恰恰相反,唐太宗乃是千古明君。”陈初六又继续道:“魏征固然有自己的小心思,或者言辞激烈。但只要其进谏的话有道理,太宗皇帝都深纳之。太宗皇帝并非是从谏如流,而是从善如流。”
“臣子上书进谏,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虽说有时候与陛下想法不合,但岂能因此闭塞言路?陛下受命于天,以牧万民,心胸之广当纳万物……”
“知应,你说的话,让朕明白了许多。”
“魏征,此人的名讳,朕倒是听说过,是一位谏臣,敢于犯言直谏。不过朕倒是一直不知道,他是如何谏言。”
李葳正了正衣冠,便开始说魏征的事情。魏征作为千古有名的谏臣,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他似乎李世民的评价: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仅仅在《贞观政要》上的记载,魏徵一生向李世民面陈谏议,多达“数十余万言”,可谓一辈子都在顶撞上司。不止是其次数之多,常人难以相比,其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魏征的谏言,常常惹怒唐太宗,但太宗生气之后,仍然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可谓从谏如流。臣子敢于进谏,君主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于是这君臣二人便成了千古佳话。
李葳今天所讲的,也就是这一点事情。这故事李葳倒也没用那些拗口的文言词来讲,说得十分平白,可这会儿赵祯听了,脸色一阵黑一阵红,看样子比打瞌睡的后果要眼中多了。
可李葳偏不讲今天发生的事情,用场面话来说,这叫启发式教育,让赵祯自己明白。
赵祯岂能不明白?从谏如流,他也想啊,但满朝大臣,站着说话不腰疼,全都盯着他,这中谏言能听嘛?何况,赵祯今日大发脾气,也是因为不满这些个大臣,都将他当成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糊弄。
天子的威严,被一次次冒犯了。赵祯想要的,是百官向他服软,而不是他向百官认错。就算百官服软不行,至少来说,也要不再是百官对他耳提面命,今天这事让双方都有面子借坡下驴。
李葳的旁敲侧击,赵祯自然置若罔闻,冷笑道:“李学士此番故事,讲得可比以前好多了?朕倒是奇怪,为何李学士肯说这等平白之语,却在经筵之上,说那些拗口言辞?”
意思便是,你怎么突然会说人话了?李葳听了,满脸涨的通红,刚才一时情急,把自己许久苦苦立起来的人设给毁了,这传出去,会闹多大笑话?
李葳行了礼,退至一旁去了,赵祯又看向陈初六,语气稍缓一些:“知应,你要与朕说些什么话?”
听到赵祯这么问,陈初六心里打鼓起来。百官敢对天子耳提面命,是因为天子手中并无实权,况且大宋祖制,言者无罪,优待仕人。可天子也是人啊,赵祯这个年纪,正是“非黑即白”中二病最严重的时候,更有逆反心理作祟。一不留神,造成了今天这种天子百官差点对立的局面。
现在摆在陈初六面前有两个选择,首先弃百官护天子,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明朝有个叫王锡爵的首辅,当时神宗皇帝苦于言官势力太强,什么东西都指手画脚,便问王锡爵如何是好。王锡爵答道:于章奏一概留中,特鄙夷之如禽鸟之音。”意思是,鸟人说鸟话,理他们作甚。接过传出去了,言官一同弹劾王锡爵,堂堂首辅,就这样断送了政治生涯。
如果不偏袒赵祯,就得跟着百官一起劝诫,这个比较保险,但是从此恐怕就和赵祯之间有了隔阂。毕竟陈初六是作为赵祯的心腹之人存在的,最信任的人现在“倒戈相向”,比别人的伤害要大千百倍。
陈初六脑袋里面想这么多事情,也只是过了一息时间罢了。转眼间,陈初六开口回到:“启奏陛下,臣要讲的,也是魏征。”
听到这个,赵祯的脸又黑了下来,好个陈初六,原来你和他们也是一丘之貉,枉朕对你推心置腹,哼,等朕完全亲政了,就把你贬到琼州去!
赵祯的语气生硬了很多,失望地回到:“陈直馆,你且说来吧,魏征又有什么好的谏言被太宗接纳了。”
“回陛下,臣要讲的,不是魏征善于谏言。臣以为,史书之上,对魏征褒奖过高。魏征虽有进谏,但全赖太宗皇帝纳谏并实行,他方才有功。况且,臣以为魏征虽是良臣,却并不一定是忠臣。”
“哦?是良臣,为何不是忠臣?”
赵祯的兴趣来了,陈初六一笑道:“良臣者,应是稷、契、皋陶等人,自己美名传世,其君也千古流芳。而忠臣,则是像比干这种,自己冤死,君上成了亡国之君,虽有忠心,却未成一事。”
听到这个,赵祯点点头,又问道:“不错,那魏征应该是良臣了,他辅佐太宗皇帝,创下贞观之治。可既然是良臣,为何不是忠臣呢?”
陈初六看了一眼李葳,心说只好卖你一次了,便道:“陛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读史书,不可只读一家之言。外人读史,只说魏征犯颜进谏,只说太宗皇帝从谏如流,却对魏征的一件事,只字不提。”
“何事?”
“魏征让史官将自己进谏的奏章抄录下来,如此难得不是为了成全自己的谏臣之名,反而让世人觉得太宗皇帝是昏庸之主?陛下,此等臣子,是忠臣嘛?”
陈初六此言一出,李葳睁开眼睛,面露惧色,但随即也镇定下来了。赵祯听了他的话,则是乐得不要不要的,陈初六还是朕的陈初六啊,这话说的,就是解气,外面那群人,岂不就是这样?
赵祯开口道:“知应,你继续说下去。”
陈初六拱手道:“魏征沽名钓誉,败坏太宗的名声,那请问陛下,如今观之,唐太宗的名声是否昏庸?”
听到这话,李葳又是睁开眼睛,此番便不是惧色了,而是震惊。只见赵祯从欣喜之中,又若有所思起来。
“恰恰相反,唐太宗乃是千古明君。”陈初六又继续道:“魏征固然有自己的小心思,或者言辞激烈。但只要其进谏的话有道理,太宗皇帝都深纳之。太宗皇帝并非是从谏如流,而是从善如流。”
“臣子上书进谏,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虽说有时候与陛下想法不合,但岂能因此闭塞言路?陛下受命于天,以牧万民,心胸之广当纳万物……”
“知应,你说的话,让朕明白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