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贵妃什么时候有喜(清穿) 第35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着话,三人进了东暖阁。
  布膳太监开始一一的揭开扣在菜食上的盖子。
  佟宝珠带的红烧牛肉萝卜已经早她一步摆在了桌子上,用小炉子加热着。
  餐桌是长方形的四方桌,康熙坐在他的北上首。太子原来在南下首坐。因为贵妃过来,太监把他的位置摆在了西边,贵妃的位置摆在东边。
  太子观察过后,对康熙说:“皇阿玛,儿子想坐原来的位置,这样一抬头,便可以看到皇阿玛了。”接着又说,“让佟额娘也在南边吧,佟额娘一抬头也能到皇阿玛。”
  康熙:“……”才多大的小兔崽子,就跟朕耍心眼呢。
  第35章 知已
  太子如愿以偿和贵妃娘娘坐在了一起, 两个人隔着一步的距离。眼前有皇阿玛,旁边有佟额娘。十分开心。歪头看着佟宝珠,抿着嘴角笑,好像是自己做了件了不得的大事。
  佟宝珠对他挤了一下眼。他更开心了, 咧开嘴了笑, 露出两排玉石般的小白牙。
  远远坐在上首的康熙, 突然觉得, 在儿子和女人面前, 自己好像是个外人。心里有些不舒服。绷着脸道:“开膳了。”
  太子面前依旧是一小碗粥饭, 四样小菜。葱花炖鸡蛋、番茄肉末、骨头菠菜汤、豆腐炖鱼片。
  菜的距离很近,不用别人夹食。
  这也是自小立的规矩, 刚会吃饭,便让他自己吃。端上来的菜, 不管爱不爱吃,每样都要吃,不能挑食。
  看到太子的一举一动,佟宝珠就觉得,众人都说皇帝辛苦,其实小太子日常更辛苦。
  每日要学各种规矩、知识不说, 还没有半点自由。坐在圆木凳上,脚还挨不着地呢,小身板挺得笔直。她若是不在,他就孤零零的一个人坐在这边。
  那边布膳太监忙活着伺候皇上,这边一个小人儿默默的吃。
  大人多好。
  宽大的桌子上摆了十八道菜, 两盆汤, 什么颜色的都有, 素菜就不说了, 荤菜汇聚了海陆空。想吃什么,眼往那里一看,布膳太监就夹到了面前的盘子里。
  “太子喜欢吃牛肉吗?”佟宝珠扭头问正在用勺子舀番茄肉末的小太子。
  太子飞快地看了眼康熙,又看了一眼立在门口的一名中年太监。歪头看着佟宝珠,眨巴眨巴小眼睛,就是不说话。
  康熙:“小孩子不能乱食,不好克化。”这也是康熙不经常让太子同他一起用饭的原因。
  眼巴巴的看着丰盛的菜品,不能吃,他也跟着难受。今日让太子过来,还特意让平时照顾饮食的太监也跟着过来了。就是担心,太子万一说要吃什么,好让伺候的太监劝阻。
  佟宝珠笑道:“不是小孩子了,都已经五岁了。牛肉炖的很烂,能吃的,里面的萝卜也能吃。”顿了一下,又说:“只要不是太油腻,他咬得动的,喜欢吃的东西都能吃。”
  她没生过孩子,可没少帮同事照顾孩子。医生加班是常态,遇到加班腾不开身的,她这个没有家务的未婚女青年,就替她们去幼儿园接孩子,顺便管顿饭吃。
  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同事们都交待过。
  中年太监接话:“太子曾经积食过,闹了几日肚子。”
  他是太子,是未来的一国之君。而且已经五岁了,不是小孩子。居然积食过,还闹肚子,丢死人。
  瞬间,太子的脸、脖子和耳朵都红了,扭回脸,低垂着眼皮,老实的吃刚舀过来的番茄肉末。
  佟宝珠暗叹,这些教养太监们啊,说话一点都不顾虑孩子的感受,看看都把小太子说羞了。
  她伸手安抚性的轻拍拍他的后背,笑道:“小孩子脾胃弱,哪个没有积食过?不能因为一两次积食,就什么都不敢吃。”转话又说:“正长身体的时候,吃牛肉最好,容易长肉,还有力气。”
  太子松了口气。不是他贪吃,是脾胃弱的缘故。
  中年太监还要说什么,康熙道:“那就用一小块吧。朕刚才尝了,炖的烂乎,味道也好。”
  康熙是从小皇子过来的,知道这些人的想法。生怕小皇子在他们的照管下,有个三长两短,饭食都是清淡软糯的,而且最多让吃六分饱。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他们不敢让“寒”,“饥”倒是认真的很。他小时候,每顿都吃不饱,天天觉得饿,看见什么都香。单从吃这一点上,就盼着长大。长大了,反倒是没了胃口,鲜少遇到好吃的。
  现在论到自己的孩子挨饿,他也不好说什么。自己就是这么过的。走别的路,万一有个不好呢?还是老路子稳妥。
  红烧牛肉在桌子中央摆着,皇帝说一小块,布膳太监就精挑细选了一小块放在了太子碗里。
  太子咽了一下口水,用眼稍瞄了一下佟宝珠,才夹到嘴里吃。略带甜味的醇香,瞬间在口中荡漾开……超出想象的美味!!
  太子眼睛湿润了,他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吃的东西,不让他吃。
  佟宝珠扭脸冲他笑:“好吃吧?我做的。”
  太子抿着嘴,用力地点点头。
  佟宝珠看向康熙:“医学里有一种说法叫‘胃喜‘’胃厌’,喜欢的东西,容易克化;不喜欢的食物,勉强食用下去,人体会对它排斥,不容易克化。所以,要食用自己喜欢的食物。”
  康熙点头:“好像有道理。就跟读书一样,喜欢的知识,学的快。”
  佟宝珠趁机说:“今晚,臣妾照顾太子饮食。太子若是积食,问臣妾的罪。”
  贵妃做事,有时候看似出格,却从未出来漏子。
  康熙看着两双满是期待的目光,犹豫了片刻后道:“准。”
  太子金贵的很,咳嗽一声都是大事。
  佟宝珠话说的大,其实也没让他吃多少东西。又给他夹了一块炖牛肉,一块萝卜,一块熘炒鸡脯,两片清炒藕片。
  太子第一次吃藕片,咬上去脆生生的,带一点点清甜。以前吃的东西都是软的,竟然不知,还有这种硬口味的东西。
  多么的神奇!
  很多年后,身边的人都知道太子殿下爱吃清炒藕片。有人曾问他,藕又不香,有那什么好吃?他说,好吃。说不上来是什么味道,就是觉得味道极好。
  晚膳后,太子由伺候的太监领着去他住的弘德殿,走的一步三回头,想问问:“皇阿玛,什么时候,儿子还能和您一起用膳?什么时候,还让佟额娘过来一起用膳?”
  他知道,不能问。坏了规矩,他便不能住在乾清宫里了。此时,五岁的小太子,如他皇阿玛小时候那样,特别特别的盼着自己快点长大。
  康熙对顶着绿头牌进来的太监,叫了声:“去。”招呼佟宝珠去了西暖阁。
  这声“去”就如一声钟响,在佟宝珠心里“咚”了一下,该不会是想召幸本宫的吧?
  “《几何原本》贵妃看了吗?”康熙指着塌说。
  内务府做事很有效率,康熙说印书的两日后,便往承乾宫送了一本。她大概翻了一眼,是现代的初等几何,初中时学的东西。
  佟宝珠斜身坐在塌上之后,应话道:“臣妾每日都看呢,很有意思。”
  康熙坐在她对面:“贵妃也觉得有意思?”转话又说:“等过些日,朕看得多了,我们探讨一下。贵妃喜欢诗词吗?”
  佟宝珠道:“没入宫前,臣妾读过一些。入了宫,觉得那些东西没什么用处,便没看了。”
  她想对康熙表现得热烈些,让对方觉得,她跟别的嫔妃们一样,又娇又软,还心心念念地想着他。想往他身上扑,想求他的拥抱,想跟他睡。
  可一想到,他或许今晚要召幸她,就浑身僵硬,热乎不起来。
  康熙完全感受不到她的这种情绪,还以为多日不见,对他陌生了。
  自从他宿在承乾宫那晚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他没再去承乾宫。等了一日又一日,贵妃只来了一次,还没见着面。
  于是今日就把她召了过来。
  虽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种痘成功的事,心中的喜悦,想与她分享。但他不愿提这件事。种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不能同一个后妃牵连在一起。
  “贵妃最喜欢谁的诗词?”康熙笑问。
  佟宝珠想也没想,便答出来了:“唐朝李白。”
  宫女端着茶盘过来,康熙远远地伸出手,宫女会意,走到了康熙跟前。
  康熙取出青花茶盏,放在佟宝珠面前,又问:“为什么?”
  “谢谢皇上。”
  佟宝珠道谢后,清声朗朗道:“李白的诗彰显出了大唐的精神和气魄,读他的诗,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伟大和风华。”
  转话又道:“就如皇上写的《澄海楼》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后人通过这首诗,就能知道大清皇帝的胸襟,知道大清万国来贺的盛况。”
  康熙虽然自嘘文武双全,拿他的诗文与李白相提并论,还是有些不大好意思。握了拳头,挡在鼻下干咳了一声道:“那时候朕年轻,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佟宝珠忙不迭地说:“听说《澄海楼》是皇上十八岁所作,真是厉害啊!少年英才。待百年以后,后人肯定会把皇上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提到皇上就会说,康熙大帝,千古一帝。”
  夸赞人这种话,说得多过分,本人都不觉得过。但当面被夸奖,有些不自在!
  康熙的耳朵渐渐热了。
  揉捏着手指,扭脸朝南边的书架上看了一眼后,转移了话题:“贵妃喜欢李白的哪首诗?”
  佟宝珠道:“喜欢他的《将进酒》。”
  这首诗也正是康熙最喜欢的,他最喜欢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接下来,关于李白的诗,两人聊了两盏茶。
  佟宝珠告退的时候,康熙拿起带萝卜图案的暖手炉,放在她手里:“贵妃收好,这是太子的心意;碳是新加的,是朕的心意。”顺势摸了一下她的手。
  佟宝珠一个没防备,差点没把暖手炉扔地上。
  “贵妃在喜不自胜吗?”康熙扬着嘴角笑道。
  佟宝珠干干地笑:“能得皇上厚爱,得太子厚爱,比喜不自胜还要喜不自胜。”
  康熙没再接话,而是伸手捏了捏她的耳垂。痒得她直缩脖子。康熙就看着她笑。
  佟宝珠回到承乾宫,思索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康熙这是唱的哪出戏。与皇上一同在乾清宫里用膳,莫要说是后宫里的人了,对于前朝官员也说,也是天大的赏赐。
  他没说什么事要赏她呀?
  和她谈诗词是什么意思?她的诗词水平,也就是读书学来的那些,略懂皮毛。清朝的诗词高手纳兰容若,是御前侍卫,当值时能聊,不当值时还能聊。
  这晚,康熙跟着南怀仁学算术时,说道:“除了朕之外,也有算术好之人喜欢诗词。比容若更高一个境界。容若的诗清新隽秀,但难免有些多愁善感。那人的心胸广阔,见解独到。”
  南怀仁笑道:“恭喜皇上,得知已。”
  康熙心里甜蜜蜜的,她是朕的贵妃,是太子的佟额娘,不仅仅是知己。
  作者有话说:
  第36章 关心
  目前康熙有四子两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