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一场持久的文化战争
随着新式教育全面铺开的还有简体字和汉语拼音普及工作。这两样都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前者早在中国就有,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减笔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由是被称之为「俗体字」。
刘暹很清楚繁体字有多么难写,那复杂的笔画用毛笔来书写,是能死人的。这方面他最感觉鲜明的例子就是他自己,那当初穿越后,直接变成了一个半文盲。一手毛笔字跟龟爬的一样儿。穿越两三年了,一应文书都是要范德榜代笔。他自己在军营里的文书往来,是他特意招来的石墨制成的简易铅笔。
简体字比繁体字有太多的便易了。唯一的不好之处可能就是在书法美观上,亦或是某些文字真的能够观出文化传承、演绎来。但这点好处跟百姓的扫盲运动和学生的学习开展比起来,就变得不值一提。简体字让这些比繁体字变得更加高效。只此效应,简繁之争就胜负已定。
但是推行依旧由很大的阻碍。毕竟如今社会的成功人士们,都是写着繁体字成才成人的。
山东济南某公立小学里,一位老师正在黑板上写着简体字,边写边向自己的学生介绍简化汉字:“同学们,以后‘上課’、‘上學’就可以写成‘上课’、‘上学’了。大家看,是不是简单了很多呀?”学生们眼睛全部发亮,高兴得鼓起掌来。
“今后啊,咱们再写字,就要写这样的字。朝廷颁布了法令,简化字体笔画,大家,以后就能更方便轻松的学习和写字。”
“现在老师在黑板上会抄下《简化字总表》,同学们也跟着每人抄写一份……”
整个简化汉字的推行过程当中,北方和西南是比较容易的,广东、湖广和江南是很艰难的。艰难的让刘暹有种打仗的感觉,虽然这确实是一场‘文化的战争’。
这些地方很多的文人墨客和大儒学者,对于简化汉字很不感冒。他们认为繁体字是中国祖先几千年来积累的精华,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创造的,所以每一个字都是有含义的,而简化汉字时,把一些有意义的繁体字简化的没有意义了。所以简化汉字在这些地方学校里的推广力度是有限的,报纸上就更不用多提了。报业是讲效益的,他们可不敢冒着销量大跌,影响力大挫的风险来支持国家的号召。倒是上海、广州等沿海地区的‘无、产阶级’真正的保持了自我的先进性。上海浦东某一夜校的学习班里,里坐满了参加扫盲补习班的工人师傅,说道这简化汉字,不止一位工人师傅站起来,高兴地称赞简体字。其中一人更是举了例子,说:“‘體、慶、巖、關、盡、邊’这几字,学了半年总记不住,现在简化成‘体、庆、岩、开、尽、边’,轻轻松松就记住了。”
“可不是,之前俺一晚上才学会十个字就高兴地了不得了。现在这才一个小时,我就记住了二十个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儿也高兴的对教员说道。
这些干工吃饭的劳动人民,不会讲什么文化精髓和传统,他们讲的是实效。那一种字能让他们最快的学习、使用了,他们支持的就是那一种。
但是这些人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力,还是微乎其微的。就连成为了半公半民性质的工友会,随着这些年工人、童工、女工各方面福利、伤病、保护政策和法律的一一下达,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随着政府机构的严密与强势,也再没有先前时候的威风了。
刘暹在举国上下的威望,可能真的不逊色于红朝太祖多少,但是整个朝廷,整个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比之红朝开国时期差的就太多了。简体字推广工作还有的时间要用。
倒是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普及工作展开的很好。出现已经小二十个年头的汉语拼音早就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先学拼音的孩子一年能认识1000个以上的汉字,后学拼音的孩子只能认识600多个,而不学习汉语拼音的孩子一年能书写二三百个汉字就是不错了。几乎是一半一半的向下差。
还有那些标记了拼音的课外阅读书籍,一年下来,学拼音的孩子课外阅读量能够达到5万字,而不学拼音的孩子只有1万到1.5万字。
拼音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国家各处的图书馆也采用了拼音的编序和检索方法,工作效率很是提高了许多。这比那偏旁部首和笔画来编序可好多了。它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检索方法。据一个图书馆统计,在同等熟练程度的条件下,过去按汉字笔画编排1000张书签的时间,按拼音字母可以编排3500张;过去按笔画查200种书名的时间,按音序可以查700-750种。总之,编排书签和使用书签查书的效率都提高了至少三倍。而且,由于拼音字母的规律性强,不易排错,在同等熟练程度的人员操作的时候,编排的错误率能减少了70-80%。
就是1885年出版的《新华字典》,就第一次加入了汉语拼音检字法,受到了一致好评。江南之地诸多的文人墨客也没在这上面起嘀咕,原因刘暹很清楚。汉语拼音等同朝廷现今提倡的官话——普通话。
刘家的新秦,可没有什么南直隶、北直隶,没有什么南京官话做国语,一切以普通话为准。而对于诸多的文人墨客们来说,不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官话,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汉语拼音在南方推广很快,简化字则相对缓慢的多。
刘暹又不准备用强硬手段,就只这么一点点来了。最多到下一任内阁的时候,修改一下新闻法,规定所有出版书籍、报刊、文字等等,一律要规范用字。是的,规范用字!
……
吉尔吉斯山下。
一个去年夏天才新设立的县,一个全县人口都没有五万人的县。
这是一个崭新的县,却也是一个复杂的县。因为这里的居民来自四面八方。五万人口,有当地的吉尔吉斯土著,有些许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南疆的国人,占了总人口将近四成的汉人,上万名从建设兵团中出来的旗人和原汉奸,现在他们被统一归类为满人。放到一百年前,能成为一个满人在大清朝可是有个大说头的,那叫做抬旗!是一族人的光荣。可现在,那只是说明他们不配再为汉人了。
然后就是万里迢迢从东面大汉上送过来的几千和族人。和族——这是新秦帝国对国内那些愿意归化的日本人确认的民族命名。本人是准备叫倭人的,刘暹也打算这么命名,结果被手下劝阻了。‘倭’这个词虽然是小日本的老号,但确实不好听,文意不好。如此命令的话日本人可谓是一种折辱,中国没必要这么做,也不应该这么做。这些愿意归化的和族人可都是为新秦立下过功勋苦劳的。
刘暹想了想,虽然内心里膈应的啧,但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不管他前世对日本抱有再多的痛恨和杀意【看看那些当年留下的照片】,今世的日本人对中国可一点没有作孽。
中国的对手早就不是小鬼子了,而是整个西方世界。日本彻底的被踩在了脚下,刘暹若一直把前世的情节耿耿于怀,在外人眼中不但显得很不讲理,他自己也觉得这么做不好——自己也太把小日本当一回事儿了。
在外人看来,刘暹如此的对日本‘念念不忘’,真就是太看得起日本了。所以,倭人就变成了和族人。
现今归化中国的和族人大概在四十万人,几乎都是挺身队的士兵和他们的家属。另外在南洋和夏威夷被中国收拢在手中的日本人也有十万人上下。这些中都没算上在中国做工和学习的日本人数。这些日本人的数量并不太多,但却是日本的精华。
吉尔吉斯山下的这片土地是一块很肥沃的土地,水源也充足。每年春夏时候,山上融化的雪水都能滋润着这片土地。这里本来是一片牧场。但在占据这片土地的中国人看来,这么好的地方当牧场太亏了。
所以中国政府在这里设县,所以这个先才少少的五万人,还分了这么多民族。
也所以,这个被命名为明石县的地方需要白手起家,把一切都空白开始建设。
就在明石县一条大河边上,县里的县令正在一群老百姓面前做着动员,他站在一块石头上,用最真挚的感情对齐聚于此的乡亲们说道:“乡亲们,别说每天出工都有补贴钱粮,就是没有补贴钱粮大家伙也都要上!所有人都上工地,大家一起都干!好好干!干好了,幸福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这修好了水坝,得利的是咱们自己!
咱们干活不是为别人干的,是为我们自己干的。
大家的地就在这条河边上。今年的春汛、夏洪,大家都看到了,不建这道堤坝,乡亲们的日子就不会好过。咱们把这条河给治好了,我们将来的日子就好了……”
前者早在中国就有,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减笔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由是被称之为「俗体字」。
刘暹很清楚繁体字有多么难写,那复杂的笔画用毛笔来书写,是能死人的。这方面他最感觉鲜明的例子就是他自己,那当初穿越后,直接变成了一个半文盲。一手毛笔字跟龟爬的一样儿。穿越两三年了,一应文书都是要范德榜代笔。他自己在军营里的文书往来,是他特意招来的石墨制成的简易铅笔。
简体字比繁体字有太多的便易了。唯一的不好之处可能就是在书法美观上,亦或是某些文字真的能够观出文化传承、演绎来。但这点好处跟百姓的扫盲运动和学生的学习开展比起来,就变得不值一提。简体字让这些比繁体字变得更加高效。只此效应,简繁之争就胜负已定。
但是推行依旧由很大的阻碍。毕竟如今社会的成功人士们,都是写着繁体字成才成人的。
山东济南某公立小学里,一位老师正在黑板上写着简体字,边写边向自己的学生介绍简化汉字:“同学们,以后‘上課’、‘上學’就可以写成‘上课’、‘上学’了。大家看,是不是简单了很多呀?”学生们眼睛全部发亮,高兴得鼓起掌来。
“今后啊,咱们再写字,就要写这样的字。朝廷颁布了法令,简化字体笔画,大家,以后就能更方便轻松的学习和写字。”
“现在老师在黑板上会抄下《简化字总表》,同学们也跟着每人抄写一份……”
整个简化汉字的推行过程当中,北方和西南是比较容易的,广东、湖广和江南是很艰难的。艰难的让刘暹有种打仗的感觉,虽然这确实是一场‘文化的战争’。
这些地方很多的文人墨客和大儒学者,对于简化汉字很不感冒。他们认为繁体字是中国祖先几千年来积累的精华,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创造的,所以每一个字都是有含义的,而简化汉字时,把一些有意义的繁体字简化的没有意义了。所以简化汉字在这些地方学校里的推广力度是有限的,报纸上就更不用多提了。报业是讲效益的,他们可不敢冒着销量大跌,影响力大挫的风险来支持国家的号召。倒是上海、广州等沿海地区的‘无、产阶级’真正的保持了自我的先进性。上海浦东某一夜校的学习班里,里坐满了参加扫盲补习班的工人师傅,说道这简化汉字,不止一位工人师傅站起来,高兴地称赞简体字。其中一人更是举了例子,说:“‘體、慶、巖、關、盡、邊’这几字,学了半年总记不住,现在简化成‘体、庆、岩、开、尽、边’,轻轻松松就记住了。”
“可不是,之前俺一晚上才学会十个字就高兴地了不得了。现在这才一个小时,我就记住了二十个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儿也高兴的对教员说道。
这些干工吃饭的劳动人民,不会讲什么文化精髓和传统,他们讲的是实效。那一种字能让他们最快的学习、使用了,他们支持的就是那一种。
但是这些人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力,还是微乎其微的。就连成为了半公半民性质的工友会,随着这些年工人、童工、女工各方面福利、伤病、保护政策和法律的一一下达,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随着政府机构的严密与强势,也再没有先前时候的威风了。
刘暹在举国上下的威望,可能真的不逊色于红朝太祖多少,但是整个朝廷,整个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比之红朝开国时期差的就太多了。简体字推广工作还有的时间要用。
倒是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普及工作展开的很好。出现已经小二十个年头的汉语拼音早就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先学拼音的孩子一年能认识1000个以上的汉字,后学拼音的孩子只能认识600多个,而不学习汉语拼音的孩子一年能书写二三百个汉字就是不错了。几乎是一半一半的向下差。
还有那些标记了拼音的课外阅读书籍,一年下来,学拼音的孩子课外阅读量能够达到5万字,而不学拼音的孩子只有1万到1.5万字。
拼音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国家各处的图书馆也采用了拼音的编序和检索方法,工作效率很是提高了许多。这比那偏旁部首和笔画来编序可好多了。它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检索方法。据一个图书馆统计,在同等熟练程度的条件下,过去按汉字笔画编排1000张书签的时间,按拼音字母可以编排3500张;过去按笔画查200种书名的时间,按音序可以查700-750种。总之,编排书签和使用书签查书的效率都提高了至少三倍。而且,由于拼音字母的规律性强,不易排错,在同等熟练程度的人员操作的时候,编排的错误率能减少了70-80%。
就是1885年出版的《新华字典》,就第一次加入了汉语拼音检字法,受到了一致好评。江南之地诸多的文人墨客也没在这上面起嘀咕,原因刘暹很清楚。汉语拼音等同朝廷现今提倡的官话——普通话。
刘家的新秦,可没有什么南直隶、北直隶,没有什么南京官话做国语,一切以普通话为准。而对于诸多的文人墨客们来说,不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官话,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汉语拼音在南方推广很快,简化字则相对缓慢的多。
刘暹又不准备用强硬手段,就只这么一点点来了。最多到下一任内阁的时候,修改一下新闻法,规定所有出版书籍、报刊、文字等等,一律要规范用字。是的,规范用字!
……
吉尔吉斯山下。
一个去年夏天才新设立的县,一个全县人口都没有五万人的县。
这是一个崭新的县,却也是一个复杂的县。因为这里的居民来自四面八方。五万人口,有当地的吉尔吉斯土著,有些许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南疆的国人,占了总人口将近四成的汉人,上万名从建设兵团中出来的旗人和原汉奸,现在他们被统一归类为满人。放到一百年前,能成为一个满人在大清朝可是有个大说头的,那叫做抬旗!是一族人的光荣。可现在,那只是说明他们不配再为汉人了。
然后就是万里迢迢从东面大汉上送过来的几千和族人。和族——这是新秦帝国对国内那些愿意归化的日本人确认的民族命名。本人是准备叫倭人的,刘暹也打算这么命名,结果被手下劝阻了。‘倭’这个词虽然是小日本的老号,但确实不好听,文意不好。如此命令的话日本人可谓是一种折辱,中国没必要这么做,也不应该这么做。这些愿意归化的和族人可都是为新秦立下过功勋苦劳的。
刘暹想了想,虽然内心里膈应的啧,但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不管他前世对日本抱有再多的痛恨和杀意【看看那些当年留下的照片】,今世的日本人对中国可一点没有作孽。
中国的对手早就不是小鬼子了,而是整个西方世界。日本彻底的被踩在了脚下,刘暹若一直把前世的情节耿耿于怀,在外人眼中不但显得很不讲理,他自己也觉得这么做不好——自己也太把小日本当一回事儿了。
在外人看来,刘暹如此的对日本‘念念不忘’,真就是太看得起日本了。所以,倭人就变成了和族人。
现今归化中国的和族人大概在四十万人,几乎都是挺身队的士兵和他们的家属。另外在南洋和夏威夷被中国收拢在手中的日本人也有十万人上下。这些中都没算上在中国做工和学习的日本人数。这些日本人的数量并不太多,但却是日本的精华。
吉尔吉斯山下的这片土地是一块很肥沃的土地,水源也充足。每年春夏时候,山上融化的雪水都能滋润着这片土地。这里本来是一片牧场。但在占据这片土地的中国人看来,这么好的地方当牧场太亏了。
所以中国政府在这里设县,所以这个先才少少的五万人,还分了这么多民族。
也所以,这个被命名为明石县的地方需要白手起家,把一切都空白开始建设。
就在明石县一条大河边上,县里的县令正在一群老百姓面前做着动员,他站在一块石头上,用最真挚的感情对齐聚于此的乡亲们说道:“乡亲们,别说每天出工都有补贴钱粮,就是没有补贴钱粮大家伙也都要上!所有人都上工地,大家一起都干!好好干!干好了,幸福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这修好了水坝,得利的是咱们自己!
咱们干活不是为别人干的,是为我们自己干的。
大家的地就在这条河边上。今年的春汛、夏洪,大家都看到了,不建这道堤坝,乡亲们的日子就不会好过。咱们把这条河给治好了,我们将来的日子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