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今非昔比
高纬度的冬季不但带来了严寒,还带来了漫长的黑夜,历史上这一点导致了苏联空有庞大的航空部队却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但在这个时空却完全颠倒了过来,虽然春夏之交白昼还没有比夜晚长出太多,可是接近极低的高纬度却放大了这一差别,而在更长的白昼里,苏军的机群得以更加频繁地出动。在为期不长的苏芬战争中,苏联的航空部队一共出动了16000多架次的飞机,给予了芬兰军队以极大的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地面部队的进攻,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才是两个时空战果截然不同的最重要原因......
以上都是外因,苏军自身的实力也比历史上要强大得多,则是同样不可忽视的内因,虽然这个时空的“大清洗”直到现在还未结束,史无前例的大换血导致苏军官兵、尤其是中高级军官的军事素质和实战经验大幅减退。
但凡事都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大量清洗思想守旧的老将帅之后,像朱可夫之类勇于创新的年轻军官便得到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从而极大地加快了苏军战术升级的进程,这一点在装甲部队等高技术军队当中的影响最大,再加上t34等先进技术兵器的提前装备部队,苏联的航空部队、装甲部队乃至炮兵部队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兵种都比历史同期、甚至是卫国战争初期强大得多。
而步兵虽然受到“大清洗”的负面影响而战斗力大幅下滑,但是“人”的因素不行了可以依靠“武器”因素的提升而得到弥补,毕竟“大清洗”对苏军战斗力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大幅降低了军官的指挥水平,但还不至于变得贪生怕死起来,在这个前提下,有了好武器帮助还是非常大的。
历史上芬军装备了世界上最好的冲锋枪——索米冲锋枪,轻武器档次明显比当时还未换装各种新装备的苏军更高,结果在战斗中大占便宜;而在这个时空,即使是芬兰最好的轻武器索米冲锋枪,与苏军超越时代的akm突击步枪相比也根本不值一提,更何况索米冲锋枪因为造价极其昂贵,芬兰军队当中只有少数精锐部队才有装备,与苏军步兵几乎人手一支的akm突击步枪根本没法比。
轻步兵的火力都有十倍差距,就更不用说是重装部队了,加之芬兰军队又因为过于相信曼纳海姆防线的作用,而将大部分军队投进去与苏军正面死磕,结果在苏军超乎想象的恐怖火力优势之下尽数赔了进去,芬兰人不输才怪......
不过,苏军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它也为发动这场战争而受到了国际谴责,这对当时外交环境本就不妙的苏联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而在公开反对苏联侵略行径的国家和组织当中,甚至还包括了很多赤色组织,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现在的执政党赤色党了。
对于昔日小弟的公开唱反调,斯大林自然极为不满,但如今的中国已经拥有世界前三的常备陆军和世界第一的庞大民兵后备役部队,此外中国还建立起了基本完整的基干工业、特别是军工体系,而且在产能上也已经初具规模,不知不觉间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七大工业国(注1),农业产量也较1937年时翻了一番还多(计算了中南半岛的农业产量),综合国力今非昔比,再加上中国那恐怖的人口数量,即使是斯大林,也不敢无谓地跟中国开打、而让别国坐山观虎斗。再加上苏联仍然需要中国的橡胶和锡,所以虽然两党关系因此冷淡了许多,但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却不断攀上新高......
说到中国的人口,其实此时的中国人自己、甚至包括胡卫东这样的重要人物也并不清楚当时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直到1943年新中国完成了首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大家才知道中国的人口已经多到了何种地步,而知道历史上中国人口变化的胡卫东更是被统计数据吓了一跳,城乡人口总数居然超过6.4亿人,几乎相当于历史上1957年的水平,这未免也太夸张了点吧?
不过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后,胡卫东便不再大惊小怪,毕竟国内恢复和平后,中国的生育率很自然地迎来了代偿性的爆炸式增长,而和平的环境、农业的增产以及医药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又令死亡率迅速下降,再加上合并中南半岛之后直接就新增了6千多万人口,因此中国人口迅速达到6.4亿固然令人吃惊,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人口增加得这么快,但由于由于化肥农药产量的不断增加和农业技术的努力推广,国内人均粮食产量依然在持续增加,而本就盛产粮食、而且增产潜力巨大(注2)的中南半岛更是有望彻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意识到这一点后,胡卫东对自己顶住国内外的压力坚持将中南半岛直接并入中国版图的做法,就更不会后悔了......
注1:占领中南半岛后,英法多年经营的成果和暹罗的工业化努力基本都被中国全盘接收下来,进一步增强了工业实力,从而超越意大利,成为仅次于美苏德英日法(维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七大工业国(比日本还少一点,但总量上的差距已经不大了,而质量上甚至还略有优势。),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如此规模的工业依然远远不足以改变中国人民贫困的状况,这一点从目前依然位居世界中下游水平的人均国民收入就可以看出来。当然,比起解放前的世界倒数前几名,还是有了巨大的进步。
注2:就拿泰国来说,虽然长期都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但粮食平均亩产还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明明那里无论是气候、地形还是土质都比中国更加适合耕作。而且中南半岛还有很大一部分耕地种植的是以出口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经济作物,必要时都可以转产粮食,甚至部分原始森林也可以砍掉用于农耕,中国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当然这与农业机械化是矛盾的,但有增产的潜力在,便不怕人家卡我们脖子,未必真的需要开发出来,留作战略储备即可,总比现在根本没法变出多余的耕地,而不得不死守18亿亩红线要好得多。),因此水土流失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如果中南半岛的农业潜力全都发掘出来,中国甚至可以多养活十亿人口......
以上都是外因,苏军自身的实力也比历史上要强大得多,则是同样不可忽视的内因,虽然这个时空的“大清洗”直到现在还未结束,史无前例的大换血导致苏军官兵、尤其是中高级军官的军事素质和实战经验大幅减退。
但凡事都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大量清洗思想守旧的老将帅之后,像朱可夫之类勇于创新的年轻军官便得到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从而极大地加快了苏军战术升级的进程,这一点在装甲部队等高技术军队当中的影响最大,再加上t34等先进技术兵器的提前装备部队,苏联的航空部队、装甲部队乃至炮兵部队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兵种都比历史同期、甚至是卫国战争初期强大得多。
而步兵虽然受到“大清洗”的负面影响而战斗力大幅下滑,但是“人”的因素不行了可以依靠“武器”因素的提升而得到弥补,毕竟“大清洗”对苏军战斗力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大幅降低了军官的指挥水平,但还不至于变得贪生怕死起来,在这个前提下,有了好武器帮助还是非常大的。
历史上芬军装备了世界上最好的冲锋枪——索米冲锋枪,轻武器档次明显比当时还未换装各种新装备的苏军更高,结果在战斗中大占便宜;而在这个时空,即使是芬兰最好的轻武器索米冲锋枪,与苏军超越时代的akm突击步枪相比也根本不值一提,更何况索米冲锋枪因为造价极其昂贵,芬兰军队当中只有少数精锐部队才有装备,与苏军步兵几乎人手一支的akm突击步枪根本没法比。
轻步兵的火力都有十倍差距,就更不用说是重装部队了,加之芬兰军队又因为过于相信曼纳海姆防线的作用,而将大部分军队投进去与苏军正面死磕,结果在苏军超乎想象的恐怖火力优势之下尽数赔了进去,芬兰人不输才怪......
不过,苏军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它也为发动这场战争而受到了国际谴责,这对当时外交环境本就不妙的苏联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而在公开反对苏联侵略行径的国家和组织当中,甚至还包括了很多赤色组织,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现在的执政党赤色党了。
对于昔日小弟的公开唱反调,斯大林自然极为不满,但如今的中国已经拥有世界前三的常备陆军和世界第一的庞大民兵后备役部队,此外中国还建立起了基本完整的基干工业、特别是军工体系,而且在产能上也已经初具规模,不知不觉间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七大工业国(注1),农业产量也较1937年时翻了一番还多(计算了中南半岛的农业产量),综合国力今非昔比,再加上中国那恐怖的人口数量,即使是斯大林,也不敢无谓地跟中国开打、而让别国坐山观虎斗。再加上苏联仍然需要中国的橡胶和锡,所以虽然两党关系因此冷淡了许多,但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却不断攀上新高......
说到中国的人口,其实此时的中国人自己、甚至包括胡卫东这样的重要人物也并不清楚当时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直到1943年新中国完成了首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大家才知道中国的人口已经多到了何种地步,而知道历史上中国人口变化的胡卫东更是被统计数据吓了一跳,城乡人口总数居然超过6.4亿人,几乎相当于历史上1957年的水平,这未免也太夸张了点吧?
不过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后,胡卫东便不再大惊小怪,毕竟国内恢复和平后,中国的生育率很自然地迎来了代偿性的爆炸式增长,而和平的环境、农业的增产以及医药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又令死亡率迅速下降,再加上合并中南半岛之后直接就新增了6千多万人口,因此中国人口迅速达到6.4亿固然令人吃惊,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人口增加得这么快,但由于由于化肥农药产量的不断增加和农业技术的努力推广,国内人均粮食产量依然在持续增加,而本就盛产粮食、而且增产潜力巨大(注2)的中南半岛更是有望彻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意识到这一点后,胡卫东对自己顶住国内外的压力坚持将中南半岛直接并入中国版图的做法,就更不会后悔了......
注1:占领中南半岛后,英法多年经营的成果和暹罗的工业化努力基本都被中国全盘接收下来,进一步增强了工业实力,从而超越意大利,成为仅次于美苏德英日法(维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七大工业国(比日本还少一点,但总量上的差距已经不大了,而质量上甚至还略有优势。),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如此规模的工业依然远远不足以改变中国人民贫困的状况,这一点从目前依然位居世界中下游水平的人均国民收入就可以看出来。当然,比起解放前的世界倒数前几名,还是有了巨大的进步。
注2:就拿泰国来说,虽然长期都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但粮食平均亩产还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明明那里无论是气候、地形还是土质都比中国更加适合耕作。而且中南半岛还有很大一部分耕地种植的是以出口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经济作物,必要时都可以转产粮食,甚至部分原始森林也可以砍掉用于农耕,中国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当然这与农业机械化是矛盾的,但有增产的潜力在,便不怕人家卡我们脖子,未必真的需要开发出来,留作战略储备即可,总比现在根本没法变出多余的耕地,而不得不死守18亿亩红线要好得多。),因此水土流失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如果中南半岛的农业潜力全都发掘出来,中国甚至可以多养活十亿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