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小事化大
十一月八日,经过十二天的准备与运送,第十三集团军全部到达叙利亚。
当天傍晚,一支由一个装甲营与一个机械化步兵营组成的突击集群进入戈兰高地,对以军防线进行了试探性攻击。交战不到一个小时,突击集群主动撤退到叙军防线后方,与以军脱离接触。
这场战斗,根本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
第十三集团军司令官蒋博文少将只要求试探以军防线强度,以及提振叙军士气,因此没有让突击集群展开来打。因为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还在大马士革附近,后勤准备工作也没有完全到位,所以蒋博文也不可能发动真正的进攻。用一些士兵的话来说,这只是在告诉以色列国防军,“我们来了”。
显然,这次交战,确实收到了预期效果。
战斗结束后不到半个小时,以色列总理就跟美国总统通了热线电话,要求美国立即出兵以色列。
随后,以色列外长照会康拉德,要求美国立即提供六个旅的装备。
似乎,这六个旅的装备,关系到以色列的生死存亡。
显然,实际情况没有这么严重。
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蒙受了奇耻大辱,随后的国家政策,毫无悬念的走上了穷兵黩武的道路。凭借海外犹太人的巨额捐助,以色列国防军在十五年之内,不但完成了重建工作,还把兵力规模扩大了一倍以上,而且提高了预备役级别,几乎把所有成年公民都训练成了军人。
与之相对应的,以色列的战争准备措施也十分到位。
拿陆军来说,以色列国防军在和平时期装备的主战坦克只有两千余辆,而其封存的主战坦克就多达三千辆。第五次中东战争已经证明,战争爆发后的动员速度、以及预备部队的作战能力决定了战争的结局。更重要的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几乎损失了全部主战装备。结果就是,从二零四五年开始,以色列封存的不再是退役的武器装备,而是采购的新式装备。
必须承认,只有全球最富裕的犹太人有这种资本。
如果没有犹太人社群提供的无私援助,以色列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采购新式装备。
当然,这也与以色列的国防政策有关。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四五年之后,也就是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与美国进行了全面的情报合作,对美国的战争计划了如指掌,早就料到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在二零五零年到二零五五年之间爆发,因此以色列才制订了如此极端的装备封存政策,把崭新的武器装备储备起来。
如果没有全面战争的威胁,这么做等于自寻死路。
要知道,就算是美国的主要盟国,从美国采购新式武器装备的价格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结果就是,战争爆发的时候,以色列的军火库里足足有五千多辆主战坦克,而且除了不到四百辆经过改进的“梅卡瓦5”与“梅卡瓦6”之外,全部都是m27a3与性能相当的“梅卡瓦7”。
这些主战坦克,足够武装二十个装甲旅。
按照国土面积与战线长度计算,以色列最多需要十个装甲旅。
当然,前提是以色列打的是一场战略防御性质的战争。
毫无疑问,这个前提并不成立。
到十一月六日,以军已经攻占了大半个西奈半岛,只有南部地区还有少量埃及军队。只是在前几日的战斗中,以军没能歼灭埃军有生力量。经历了第五次中东战争,埃及军队早就知道西奈半岛易攻难守,所以一直把主力放在运河西岸。在以军发起进攻之后,埃军一路且战且退,大部分部队都退到了运河西岸。在攻打苏伊士运河的时候,以军再次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麻烦。
结果就是,以军在埃及方向上的进攻被迫终止。
问题是,战争并没因此结束。
埃及正在积蓄力量,中国很快就会参战。如果以军败北,最终肯定不会像第五次中东战争那样,在以色列国境线附近结束战争。不管是中国,还是埃及与叙利亚,最终目的都是攻占以色列全境。
以色列并不惧怕埃及与叙利亚,怕的是中国。
对以色列国防军来说,在伊拉克与伊朗先后表态之后,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虽然以色列国防军没有想过单独战胜中国军队,美国的援助至关重要,但是美国的援助又不可能及时到来。原因很简单,在美以军事协作中,以色列的主要任务就是牵制住部分中国军队,为美军在西太平洋上打开局面提供帮助。也就是说,美军更希望以军能够在中东战场上有所作为。
对以军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转移重点。
埃及方向的进攻一时半会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只能由攻转守,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建立战略性防线。
当然,重点不在埃及。
虽然到十一月八日,埃及军队依然控制着半岛南端的图尔与沙姆沙伊赫等地,但是在以军的奇袭下,埃及军队已经丢掉了在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给以军制造了巨大麻烦的第五站与舍尔等地。
也就是说,以色列国防军已经扫除了运河东岸的埃军据点,拉平了防线。
如此一来,以色列国防军在运河东岸建立战略防线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不再需要在西奈地区留驻太多的作战部队。
接下来,以军要做的,就是从戈兰高地出发,攻打叙利亚。
相对而言,叙利亚的战略重要性超过了埃及。
原因很简单,美军已经夺得了印度洋的制海权,中国无法通过海运向埃及派兵,只能通过铁路向叙利亚派兵。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出兵,将首战叙利亚。
以色列国防军要做的,就是在中国军队到达之前横扫叙利亚。
事实上,这也正是以色列国防军战争方案的核心部分。按照以色列国防军估计,应该在十月底拿下西奈半岛,在十一月初出兵叙利亚,争取在十一月十日之前攻占大马士革,然后沿叙境内的铁路线与公路线,攻占其他主要城市。可惜的是,这份“完美计划”并没变成现实,反而在埃及军队的顽强抵抗下,一点一点的化为泡影。随着第十三集团军在八日抵达叙利亚,该计划彻底失去了意义。
这个时候,摆在以色列面前的现实非常残酷。
中国军队火速到达,不但大幅度提振了叙利亚国防军的士气,还很有可能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特别是约旦产生影响。
要知道,自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国家几乎把中国奉为神明。
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后,阿拉伯国家更是把中国军队当成不败的神话。在那场仅仅持续了数个月的战争中,中国陆军仅用四个集团军与四个陆战师、不到三十万兵力就横扫了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南亚头号军事强国,造成印度国防军近两百万官兵伤亡,自身只有不到三千人阵亡。
这样的战绩,放眼整个战争史也极为罕见。
如此一来,只要中国肯出兵,其他阿拉伯国家就很有可能倒向中国。
这下,以色列除了要攻打叙利亚,还要提防东边的约旦,甚至得盯着苏伊士运河对岸的埃及军队。
要知道,如果埃及军队士气起来了,很有可能再次创造奇迹。
跟阿拉伯国家打了一百多年,以色列太了解对手了。阿拉伯军队有很多问题,但是谁也不能忽视,只要这支军队有足够高昂的士气,往往能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事实上,早在以色列存在之前,阿拉伯军队就有过类似的辉煌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国上尉就把整个阿拉伯世界团结了起来,在阿拉伯半岛上挑战强大的土耳其,几乎改变了战局。
在以色列看来,中国出兵中东,最大的价值就是提振阿拉伯世界的士气。
如果换成美军来打,肯定会在这个时候放弃进攻的想法,转为全面战略防御。
只是,在以色列军队的教条中,根本没有“防御”这个词。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军人更清楚以色列的处境。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丢掉了大半个戈兰高地,其狭小的国土,又不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防御作战。以色列要想生存,就得进攻,而且得打出成效来,通过进攻来获得战略防御必须的纵深。
如此一来,美国答应援助的六个旅的主战装备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有了这六个装甲旅,以色列国防军就能在稳守西奈半岛的情况下,在戈兰高地与约旦河方向上发动进攻。如果没有这六个装甲旅,以军在稳守西奈半岛之后,最多只能在一个方向上发动进攻。
按照以军总参谋部的判断,仅在一个方向上发动进攻,不足以达到战略目的。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以军已经制订了全面入侵约旦的作战计划,而且坚信约旦会在不久之后向以色列宣战。
事实上,打到这个时候,约旦是否参战已经不重要了。
以军要想绕过戈兰高地上的叙军,就得渡过约旦河,从南面攻击叙军侧翼。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把握迅速取得突破,也才有机会在中国军队全力投入战斗之前击溃叙军,获得决定性胜利。(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当天傍晚,一支由一个装甲营与一个机械化步兵营组成的突击集群进入戈兰高地,对以军防线进行了试探性攻击。交战不到一个小时,突击集群主动撤退到叙军防线后方,与以军脱离接触。
这场战斗,根本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
第十三集团军司令官蒋博文少将只要求试探以军防线强度,以及提振叙军士气,因此没有让突击集群展开来打。因为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还在大马士革附近,后勤准备工作也没有完全到位,所以蒋博文也不可能发动真正的进攻。用一些士兵的话来说,这只是在告诉以色列国防军,“我们来了”。
显然,这次交战,确实收到了预期效果。
战斗结束后不到半个小时,以色列总理就跟美国总统通了热线电话,要求美国立即出兵以色列。
随后,以色列外长照会康拉德,要求美国立即提供六个旅的装备。
似乎,这六个旅的装备,关系到以色列的生死存亡。
显然,实际情况没有这么严重。
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蒙受了奇耻大辱,随后的国家政策,毫无悬念的走上了穷兵黩武的道路。凭借海外犹太人的巨额捐助,以色列国防军在十五年之内,不但完成了重建工作,还把兵力规模扩大了一倍以上,而且提高了预备役级别,几乎把所有成年公民都训练成了军人。
与之相对应的,以色列的战争准备措施也十分到位。
拿陆军来说,以色列国防军在和平时期装备的主战坦克只有两千余辆,而其封存的主战坦克就多达三千辆。第五次中东战争已经证明,战争爆发后的动员速度、以及预备部队的作战能力决定了战争的结局。更重要的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几乎损失了全部主战装备。结果就是,从二零四五年开始,以色列封存的不再是退役的武器装备,而是采购的新式装备。
必须承认,只有全球最富裕的犹太人有这种资本。
如果没有犹太人社群提供的无私援助,以色列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采购新式装备。
当然,这也与以色列的国防政策有关。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四五年之后,也就是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与美国进行了全面的情报合作,对美国的战争计划了如指掌,早就料到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在二零五零年到二零五五年之间爆发,因此以色列才制订了如此极端的装备封存政策,把崭新的武器装备储备起来。
如果没有全面战争的威胁,这么做等于自寻死路。
要知道,就算是美国的主要盟国,从美国采购新式武器装备的价格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结果就是,战争爆发的时候,以色列的军火库里足足有五千多辆主战坦克,而且除了不到四百辆经过改进的“梅卡瓦5”与“梅卡瓦6”之外,全部都是m27a3与性能相当的“梅卡瓦7”。
这些主战坦克,足够武装二十个装甲旅。
按照国土面积与战线长度计算,以色列最多需要十个装甲旅。
当然,前提是以色列打的是一场战略防御性质的战争。
毫无疑问,这个前提并不成立。
到十一月六日,以军已经攻占了大半个西奈半岛,只有南部地区还有少量埃及军队。只是在前几日的战斗中,以军没能歼灭埃军有生力量。经历了第五次中东战争,埃及军队早就知道西奈半岛易攻难守,所以一直把主力放在运河西岸。在以军发起进攻之后,埃军一路且战且退,大部分部队都退到了运河西岸。在攻打苏伊士运河的时候,以军再次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麻烦。
结果就是,以军在埃及方向上的进攻被迫终止。
问题是,战争并没因此结束。
埃及正在积蓄力量,中国很快就会参战。如果以军败北,最终肯定不会像第五次中东战争那样,在以色列国境线附近结束战争。不管是中国,还是埃及与叙利亚,最终目的都是攻占以色列全境。
以色列并不惧怕埃及与叙利亚,怕的是中国。
对以色列国防军来说,在伊拉克与伊朗先后表态之后,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虽然以色列国防军没有想过单独战胜中国军队,美国的援助至关重要,但是美国的援助又不可能及时到来。原因很简单,在美以军事协作中,以色列的主要任务就是牵制住部分中国军队,为美军在西太平洋上打开局面提供帮助。也就是说,美军更希望以军能够在中东战场上有所作为。
对以军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转移重点。
埃及方向的进攻一时半会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只能由攻转守,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建立战略性防线。
当然,重点不在埃及。
虽然到十一月八日,埃及军队依然控制着半岛南端的图尔与沙姆沙伊赫等地,但是在以军的奇袭下,埃及军队已经丢掉了在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给以军制造了巨大麻烦的第五站与舍尔等地。
也就是说,以色列国防军已经扫除了运河东岸的埃军据点,拉平了防线。
如此一来,以色列国防军在运河东岸建立战略防线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不再需要在西奈地区留驻太多的作战部队。
接下来,以军要做的,就是从戈兰高地出发,攻打叙利亚。
相对而言,叙利亚的战略重要性超过了埃及。
原因很简单,美军已经夺得了印度洋的制海权,中国无法通过海运向埃及派兵,只能通过铁路向叙利亚派兵。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出兵,将首战叙利亚。
以色列国防军要做的,就是在中国军队到达之前横扫叙利亚。
事实上,这也正是以色列国防军战争方案的核心部分。按照以色列国防军估计,应该在十月底拿下西奈半岛,在十一月初出兵叙利亚,争取在十一月十日之前攻占大马士革,然后沿叙境内的铁路线与公路线,攻占其他主要城市。可惜的是,这份“完美计划”并没变成现实,反而在埃及军队的顽强抵抗下,一点一点的化为泡影。随着第十三集团军在八日抵达叙利亚,该计划彻底失去了意义。
这个时候,摆在以色列面前的现实非常残酷。
中国军队火速到达,不但大幅度提振了叙利亚国防军的士气,还很有可能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特别是约旦产生影响。
要知道,自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国家几乎把中国奉为神明。
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后,阿拉伯国家更是把中国军队当成不败的神话。在那场仅仅持续了数个月的战争中,中国陆军仅用四个集团军与四个陆战师、不到三十万兵力就横扫了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南亚头号军事强国,造成印度国防军近两百万官兵伤亡,自身只有不到三千人阵亡。
这样的战绩,放眼整个战争史也极为罕见。
如此一来,只要中国肯出兵,其他阿拉伯国家就很有可能倒向中国。
这下,以色列除了要攻打叙利亚,还要提防东边的约旦,甚至得盯着苏伊士运河对岸的埃及军队。
要知道,如果埃及军队士气起来了,很有可能再次创造奇迹。
跟阿拉伯国家打了一百多年,以色列太了解对手了。阿拉伯军队有很多问题,但是谁也不能忽视,只要这支军队有足够高昂的士气,往往能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事实上,早在以色列存在之前,阿拉伯军队就有过类似的辉煌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国上尉就把整个阿拉伯世界团结了起来,在阿拉伯半岛上挑战强大的土耳其,几乎改变了战局。
在以色列看来,中国出兵中东,最大的价值就是提振阿拉伯世界的士气。
如果换成美军来打,肯定会在这个时候放弃进攻的想法,转为全面战略防御。
只是,在以色列军队的教条中,根本没有“防御”这个词。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军人更清楚以色列的处境。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丢掉了大半个戈兰高地,其狭小的国土,又不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防御作战。以色列要想生存,就得进攻,而且得打出成效来,通过进攻来获得战略防御必须的纵深。
如此一来,美国答应援助的六个旅的主战装备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有了这六个装甲旅,以色列国防军就能在稳守西奈半岛的情况下,在戈兰高地与约旦河方向上发动进攻。如果没有这六个装甲旅,以军在稳守西奈半岛之后,最多只能在一个方向上发动进攻。
按照以军总参谋部的判断,仅在一个方向上发动进攻,不足以达到战略目的。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以军已经制订了全面入侵约旦的作战计划,而且坚信约旦会在不久之后向以色列宣战。
事实上,打到这个时候,约旦是否参战已经不重要了。
以军要想绕过戈兰高地上的叙军,就得渡过约旦河,从南面攻击叙军侧翼。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把握迅速取得突破,也才有机会在中国军队全力投入战斗之前击溃叙军,获得决定性胜利。(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