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全电动潜艇
在中国海军的众多装备项目中,影响最大的肯定是潜艇。
虽然在前几次战争中,特别是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期间,中国潜艇的表现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地方,甚至一度被人遗忘,但是潜艇的价值依然存在,在海军中仍然拥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就拿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来说,如果没有中国潜艇构成的威胁,印度舰队就不会一直在离本土较近的地方活动,印度海军的反潜巡逻机也不会把重点放在反潜上,因此特遣舰队不会如此顺利的击败印度舰队。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正是中国潜艇构成的潜在威胁,迫使印度海军重点考虑来自海面下的威胁。除此之外,在特遣舰队击败印度舰队之前,也正是中国潜艇构成的威胁,使印度的航运大受影响,没能及时获得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援助,战争潜力大打折扣。
潜艇的威胁是看不见的,却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当然,到这个时候,中国海军早已不是靠潜艇打天下了。
作为全球第二,中国海军早已完成转型,由近海防御型转变为远洋进攻型,在各方面都更加注重进攻,特别是由海到陆的进攻,因此中国海军把重点放在了航母、大型战舰等远洋打击平台上。
说得直接一点,潜艇已经由主要力量转变为辅助力量。
这种转变,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前,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规模一直保持在三十艘左右,其中二十四艘为三个级别的攻击核潜艇。三代潜艇同时服役,可以说是中国海军潜艇部队最大的发展特色。
归根结底,仍然是技术上的差距导致的结果。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前,也就是093型正式服役,开始设计095型的时候,中国在潜艇技术上与美国的差距大概在二十五年到三十年之间,即095的设计性能只达到了“洛杉矶”级改进型的标准。直到097级,才超越了“洛杉矶”级改进型,具备了与“弗吉尼亚”级相当的性能。即便如此,到二零三五年,中国的潜艇技术仍然比美国落后了五到十年,差距非常明显。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在潜艇方面,选择了小步快跑的发展方式。
从093到097,每一级的建造数量都只有八艘,而且两个级别之间的时间差距在十到十五年之间。
要知道,这是非常快的发展速度。
正常情况下,一级核潜艇的服役寿命在三十年到三十五年之间,两个级别之间的差距至少应该有二十年。
即便到了四零年代,099型开工建造的时候,第一批也只订购了八艘。
到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有八艘095型、八艘097型与八艘099型,其中两艘095型已经转为预备役,两艘099型还在建造之中。也就是说,能够用于实战的攻击核潜艇只有二十艘。
显然,与美军相比,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规模非常小。
在二零四五年初,美国海军在役的攻击核潜艇就有六十四艘,只有两个型号,即二十艘第三批次的“弗吉尼亚”级,与四十四艘“小石城”型,另外还有四艘“波特兰”级正在建造之中。按照计划,“波特兰”级将取代“弗吉尼亚”级与第一批次的“小石城”级,在二零五五年左右建成三十艘以上。
换个角度看就能发现,中国放慢攻击核潜艇的发展速度很不寻常。
要知道,中国一直在努力打造能够与美国媲美的舰队,获得与美国进行全球对抗的军事实力,在航母、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等大型作战舰艇,乃至两栖攻击舰、综合登陆舰等两栖战舰上,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几乎是对比着美国安排造舰计划,只是在潜艇上没有跟美国较劲。
不是中国海军不重视潜艇,而是技术革命很有可能改变潜艇的命运。
当然,不是让潜艇变得无足轻重,而是让潜艇脱胎换骨。
这一切,正与燃料电池有关。
在二零三八年的时候,牧浩洋只批准完成099级后两艘的建造工作,把第六代攻击核潜艇的建造计划推迟到了二零四五年之后。名义上,是花更多的时间完善设计,使这种潜艇能够在技术上与美军的“波特兰”级抗衡。实际上,当时牧浩洋已经认识到,燃料电池很有可能改变潜艇的面貌。
二零四一年,在陆军的“未来地面战平台”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之后,海军订购了一艘全电动实验潜艇。
这艘潜艇并不大,水下排水量只有一千八百吨,而且没有配备武器系统。
说得直接一点,这就是一艘完全用来检验燃料电池能否取代其他动力系统,成为潜艇唯一动力来源的实验潜艇。
二零四四年底,这艘潜艇才在武汉造船厂建成。
到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时,该艇已经进行了总计四千多个小时的测试,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
当然,中国海军当时没有公布测试结果。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艘实验潜艇让海军极为满意。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这艘被命名为“金枪鱼”号的实验潜艇配备了三百吨能量密度为每千克四百伏安时的燃料电池,由一台五千五百千瓦的永磁电动机驱动泵喷射推进器,在测试中跑出了三十七点八节的最大潜航速度,在一次充满电的情况下,最大潜航距离高达七千公里,以三十五节潜航时能达到一千二百公里。
毫无疑问,这一个跨时代的进步。
虽然在潜航性能上,“金枪鱼”号仍然比不上核潜艇,特别是在续航力方面,但是与之前的任何一种常规潜艇相比,“金枪鱼”号的优势都极为明显,甚至基本上具备了持续潜航作战的能力。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把燃料电池的装备量增加到五百吨,“金枪鱼”号的最大潜航距离就能突破一万一千公里,最大速度时的潜航距离将接近两千公里,而大部分潜艇在执行作战任务时的航程都在一万公里以内,在战区内活动的时候,以最大速度潜航的距离很少超过两千公里。
当然,“金枪鱼”的优势不仅仅在潜航能力上。
因为动力系统中没有运动的机械设备,所以潜艇的噪音水平降低了一个级别。在采用泵喷射推进器的情况下,以二十四节速度航行时的噪音都只有九十四分贝,把速度降低到十二节以内,噪音还不到八十六分贝,即便在航速超过三十三节的时候,噪音也只有一百零一分贝。
与以往的任何一种常规潜艇相比,“金枪鱼”号的静音性能特别突出。
事实上,即便与最先进的攻击核潜艇相比,“金枪鱼”号也十分安静。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金枪鱼”号只是一艘检验燃料电池的实验潜艇,没有采用太多的静音措施,还能够进一步降低噪音水平。
可以说,“金枪鱼”号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此外,“金枪鱼”号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优势,即成本低廉。虽然与以往的aip常规潜艇相比,“金枪鱼”号的单位排水量造价高了百分之六十,主要是燃料电池较为昂贵,但是与攻击核潜艇相比,“金枪鱼”号的单位排水量造价则低了百分之三十以上。随着燃料电池的生产技术成熟,生产效率提高、废品率降低,以燃料电池作为主能源的全电动潜艇的造价还能大幅度降低。
按照海军估算,只要燃料电池的价格降下来,批量建造的全电动潜艇的单位排水量造价能够控制在“金枪鱼”号的百分之七十以内。
对于经费紧缺的海军来说,这是一个难以抵挡的巨大诱惑。
要知道,在水面舰队花掉了大笔经费,还得投资开发新式舰载战斗机、扩充登陆舰队的情况下,海军根本拿不出多少钱来打造水下舰队,也就不可能按照美国海军的规模来扩充攻击核潜艇。
结果就是,海军把希望放在了“金枪鱼”号。
随着能量密度高达每千克八百伏安时的第二代燃料电池问世,而且有望在二零五零年之前量产,海军坚定了发展全电动潜艇的决心。
要知道,为一艘水下排水量在三千五百吨左右的潜艇配备五百吨第二代燃料电池,其最大潜航距离就能突破一万八千公里,在最高速度时的潜航距离也将达到三千公里以上,能够执行百分之九十五的作战任务,甚至能够在某些情况下与攻击核潜艇抗衡,成为物美价廉的水下杀手。
从远景来看,如果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再提高一倍,达到每千克一千六百伏安时,全电动潜艇就能完全取代攻击核潜艇。至于造价,一艘排水量上万吨的攻击核潜艇顶得上六艘排水量在三千五百吨左右的全电动潜艇,而在作战能力上,一艘攻击核潜艇肯定无法与六艘全电动潜艇媲美。
正是如此,在二零四五年六月底,第二次印度洋战争还没结束,海军就向总参谋部提交了一份潜艇发展规划报告,提到以模块化建造方式打造全电动水下舰队,用全电动潜艇取代大部分攻击核潜艇。(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虽然在前几次战争中,特别是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期间,中国潜艇的表现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地方,甚至一度被人遗忘,但是潜艇的价值依然存在,在海军中仍然拥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就拿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来说,如果没有中国潜艇构成的威胁,印度舰队就不会一直在离本土较近的地方活动,印度海军的反潜巡逻机也不会把重点放在反潜上,因此特遣舰队不会如此顺利的击败印度舰队。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正是中国潜艇构成的潜在威胁,迫使印度海军重点考虑来自海面下的威胁。除此之外,在特遣舰队击败印度舰队之前,也正是中国潜艇构成的威胁,使印度的航运大受影响,没能及时获得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援助,战争潜力大打折扣。
潜艇的威胁是看不见的,却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当然,到这个时候,中国海军早已不是靠潜艇打天下了。
作为全球第二,中国海军早已完成转型,由近海防御型转变为远洋进攻型,在各方面都更加注重进攻,特别是由海到陆的进攻,因此中国海军把重点放在了航母、大型战舰等远洋打击平台上。
说得直接一点,潜艇已经由主要力量转变为辅助力量。
这种转变,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前,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规模一直保持在三十艘左右,其中二十四艘为三个级别的攻击核潜艇。三代潜艇同时服役,可以说是中国海军潜艇部队最大的发展特色。
归根结底,仍然是技术上的差距导致的结果。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前,也就是093型正式服役,开始设计095型的时候,中国在潜艇技术上与美国的差距大概在二十五年到三十年之间,即095的设计性能只达到了“洛杉矶”级改进型的标准。直到097级,才超越了“洛杉矶”级改进型,具备了与“弗吉尼亚”级相当的性能。即便如此,到二零三五年,中国的潜艇技术仍然比美国落后了五到十年,差距非常明显。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在潜艇方面,选择了小步快跑的发展方式。
从093到097,每一级的建造数量都只有八艘,而且两个级别之间的时间差距在十到十五年之间。
要知道,这是非常快的发展速度。
正常情况下,一级核潜艇的服役寿命在三十年到三十五年之间,两个级别之间的差距至少应该有二十年。
即便到了四零年代,099型开工建造的时候,第一批也只订购了八艘。
到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有八艘095型、八艘097型与八艘099型,其中两艘095型已经转为预备役,两艘099型还在建造之中。也就是说,能够用于实战的攻击核潜艇只有二十艘。
显然,与美军相比,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规模非常小。
在二零四五年初,美国海军在役的攻击核潜艇就有六十四艘,只有两个型号,即二十艘第三批次的“弗吉尼亚”级,与四十四艘“小石城”型,另外还有四艘“波特兰”级正在建造之中。按照计划,“波特兰”级将取代“弗吉尼亚”级与第一批次的“小石城”级,在二零五五年左右建成三十艘以上。
换个角度看就能发现,中国放慢攻击核潜艇的发展速度很不寻常。
要知道,中国一直在努力打造能够与美国媲美的舰队,获得与美国进行全球对抗的军事实力,在航母、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等大型作战舰艇,乃至两栖攻击舰、综合登陆舰等两栖战舰上,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几乎是对比着美国安排造舰计划,只是在潜艇上没有跟美国较劲。
不是中国海军不重视潜艇,而是技术革命很有可能改变潜艇的命运。
当然,不是让潜艇变得无足轻重,而是让潜艇脱胎换骨。
这一切,正与燃料电池有关。
在二零三八年的时候,牧浩洋只批准完成099级后两艘的建造工作,把第六代攻击核潜艇的建造计划推迟到了二零四五年之后。名义上,是花更多的时间完善设计,使这种潜艇能够在技术上与美军的“波特兰”级抗衡。实际上,当时牧浩洋已经认识到,燃料电池很有可能改变潜艇的面貌。
二零四一年,在陆军的“未来地面战平台”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之后,海军订购了一艘全电动实验潜艇。
这艘潜艇并不大,水下排水量只有一千八百吨,而且没有配备武器系统。
说得直接一点,这就是一艘完全用来检验燃料电池能否取代其他动力系统,成为潜艇唯一动力来源的实验潜艇。
二零四四年底,这艘潜艇才在武汉造船厂建成。
到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时,该艇已经进行了总计四千多个小时的测试,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
当然,中国海军当时没有公布测试结果。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艘实验潜艇让海军极为满意。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这艘被命名为“金枪鱼”号的实验潜艇配备了三百吨能量密度为每千克四百伏安时的燃料电池,由一台五千五百千瓦的永磁电动机驱动泵喷射推进器,在测试中跑出了三十七点八节的最大潜航速度,在一次充满电的情况下,最大潜航距离高达七千公里,以三十五节潜航时能达到一千二百公里。
毫无疑问,这一个跨时代的进步。
虽然在潜航性能上,“金枪鱼”号仍然比不上核潜艇,特别是在续航力方面,但是与之前的任何一种常规潜艇相比,“金枪鱼”号的优势都极为明显,甚至基本上具备了持续潜航作战的能力。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把燃料电池的装备量增加到五百吨,“金枪鱼”号的最大潜航距离就能突破一万一千公里,最大速度时的潜航距离将接近两千公里,而大部分潜艇在执行作战任务时的航程都在一万公里以内,在战区内活动的时候,以最大速度潜航的距离很少超过两千公里。
当然,“金枪鱼”的优势不仅仅在潜航能力上。
因为动力系统中没有运动的机械设备,所以潜艇的噪音水平降低了一个级别。在采用泵喷射推进器的情况下,以二十四节速度航行时的噪音都只有九十四分贝,把速度降低到十二节以内,噪音还不到八十六分贝,即便在航速超过三十三节的时候,噪音也只有一百零一分贝。
与以往的任何一种常规潜艇相比,“金枪鱼”号的静音性能特别突出。
事实上,即便与最先进的攻击核潜艇相比,“金枪鱼”号也十分安静。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金枪鱼”号只是一艘检验燃料电池的实验潜艇,没有采用太多的静音措施,还能够进一步降低噪音水平。
可以说,“金枪鱼”号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此外,“金枪鱼”号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优势,即成本低廉。虽然与以往的aip常规潜艇相比,“金枪鱼”号的单位排水量造价高了百分之六十,主要是燃料电池较为昂贵,但是与攻击核潜艇相比,“金枪鱼”号的单位排水量造价则低了百分之三十以上。随着燃料电池的生产技术成熟,生产效率提高、废品率降低,以燃料电池作为主能源的全电动潜艇的造价还能大幅度降低。
按照海军估算,只要燃料电池的价格降下来,批量建造的全电动潜艇的单位排水量造价能够控制在“金枪鱼”号的百分之七十以内。
对于经费紧缺的海军来说,这是一个难以抵挡的巨大诱惑。
要知道,在水面舰队花掉了大笔经费,还得投资开发新式舰载战斗机、扩充登陆舰队的情况下,海军根本拿不出多少钱来打造水下舰队,也就不可能按照美国海军的规模来扩充攻击核潜艇。
结果就是,海军把希望放在了“金枪鱼”号。
随着能量密度高达每千克八百伏安时的第二代燃料电池问世,而且有望在二零五零年之前量产,海军坚定了发展全电动潜艇的决心。
要知道,为一艘水下排水量在三千五百吨左右的潜艇配备五百吨第二代燃料电池,其最大潜航距离就能突破一万八千公里,在最高速度时的潜航距离也将达到三千公里以上,能够执行百分之九十五的作战任务,甚至能够在某些情况下与攻击核潜艇抗衡,成为物美价廉的水下杀手。
从远景来看,如果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再提高一倍,达到每千克一千六百伏安时,全电动潜艇就能完全取代攻击核潜艇。至于造价,一艘排水量上万吨的攻击核潜艇顶得上六艘排水量在三千五百吨左右的全电动潜艇,而在作战能力上,一艘攻击核潜艇肯定无法与六艘全电动潜艇媲美。
正是如此,在二零四五年六月底,第二次印度洋战争还没结束,海军就向总参谋部提交了一份潜艇发展规划报告,提到以模块化建造方式打造全电动水下舰队,用全电动潜艇取代大部分攻击核潜艇。(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