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年代 第213节
吕冬估计,在七八月份,学府文苑必然迎来一波入住高峰,到时他店里的目标顾客,不止大学生群体。
麻辣烫店最近始终保持日营业额九千多的状态,暂时算是比较稳定,吕冬也在跑新店筹备,后面一天专门跟铁叔铁婶聊了一上午,说了下供货的事。
除了村里的食品加工厂,他们还在为泉南的市场和几个超市,以及青照卖炸货的俩私人店面供货。
稍微调整一下工艺,给吕冬这边供货没有问题。
铁婶跟吕冬开玩笑,要是他这边的汉堡皇能像吕家食品公司不断开分店连锁经营,就专门建个加工车间,给汉堡皇供货。
这只能说是未来计划,想要发展起来,吕冬也需要时间。
一口气吞下太多看似美味的食物,不会变成胖子,只会噎死或者撑死。
吕冬抽空和乔卫国一起去上了第一趟散打课,苑保山教的很认真,专业的跟业余的,一看就不同。
相比与执着的乔卫国,吕冬更多是强身健体,他的店早晚要走出青照和泉南,离开自个的老窝,不定会遇到啥事,万一有危险,有个好身体的话,就算逃跑也有本钱。
趁着周末前有时间,吕冬还跑到省大,找李文越去图书馆帮忙借了两本关于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书,多学点东西没坏处。
不过,经历过曾经的网络信息时代,想要静下心来看书很难,尤其吕冬这种学渣,两辈子就没认真读过书。
往往看不了多长时间,就有点烦。
好在他不是啥都不懂二笔小青年,曾经1980到2019,也算多少有点见识的人,基本的自控能力还是有的,每当看书烦躁的时候,就强迫自个耐下性子来慢慢看。
店在发展,事业在发展,身在其中的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原地踏步,必须跟上发展的节奏,否则必然被淘汰。
很快到了周六,吕冬没再去大学城,一早去食品厂和大队院子转一圈,然后去了大伯家。
第200章 门当户对
顺着集街来到大伯家,吕冬将昨天从老刘那买的瓜子、西瓜子和南瓜子找盘子分别装好,摆在堂屋的圆桌上面,然后去院子东边的厨房看看有没有要他做的事,大伯母李敏和他老娘胡春兰正忙着摘菜,为午饭做准备。
李敏对第一次登门的未来儿媳好奇,问道:“冬子,你见过人,感觉咋样?”
“挺好。”吕冬不是胡乱说好话,方燕为人确实不错:“方姐是个很厉害的记者。大妈,你放心就行,方姐人很好,从认识到这,不知道帮过我和大哥多少忙。”
胡春兰接话:“可不是!今天的晚报上,人还给冬子的店写了篇文章。”她指了下厨房门口的架子:“报纸我从大队拿过来了,就在那。”
李敏说道:“等会我看看,能在报纸上写文章,那是文化人,不跟咱家这仨,学习从后面数,上学叫人头疼死,老师都受不了。”
胡春兰笑:“老大找了个大记者,说不定从下一代开始,咱家这风气就转了。”
“也是。”李敏也笑:“将来有个孩子,说啥也得读大学!”
吕冬听着话题不大对,说不定烧到自个身上,赶紧拿架子上的报纸去一边看。
这是晚报周末版,加印特刊,吕冬没费多大劲,就在特刊第二版上看到了署名方燕的文章。
抬头挺有文艺范。
《遇见你,在这吕氏麻辣烫的年华里》
“周末,徜徉在泉南大街小巷间的饭馆,鲁菜的飘香让嗅觉充盈着历史沉淀感,这座文化名城有着众多传承久远的特色美食,当你享受过大观园的油旋,吃过草包的包子,品过一户侯的蟹黄,咬过便宜坊的锅贴,喝过春江的甜沫,会问:还有什么?”
“笔者听朋友说起一种小吃,特地赶到泉南东边的青照,一座以著名文人命名的小城,找到将本地特色,完美结合外来川菜的新式美食——吕氏麻辣烫!”
“如同鲁菜传到南方,产生各式适应地域的变化,麻辣烫这种典型的川味小吃,来到青照之后,也与本地特色完美结合,以鲁菜中的特色卤味结合麻辣作为汤头,本地酱料作为辅助,打造出更适合北方人口味的特色小吃。”
“来到吕冬的新店,正好中午开餐时间,其极具特色的小吃,吸引到众多大学生,近200平的店面一座难求,当笔者点好菜肴等到座位坐下之时,眼睛、嗅觉和听觉,全都沉浸在那碗麻辣烫里。”
“看:红浪翻滚;听:人声鼎沸;品:嘴暖心酣。”
“……在最美好的年华,遇到吕氏麻辣烫,大学生情侣们用餐首选之地,爱情麻辣烫,青春走一趟……”
除了软文,吕冬看了下,副刊上还有个巴掌大的广告。
晚报这创业扶持,力度不小。
作为官方媒体之一,晚报貌似还没有真正走市场化道路。
大学城从年前开始,就有卖报纸的摊子,黄勇也说过,学校里的商店,也都卖晚报之类的报纸,买的学生不少。
这广告估计很管用。
大门口有脚步声,吕建国从外面进来,穿着崭新的皮鞋和板正的夹克衫。
吕冬放回报纸,打招呼:“大伯。”
吕建国点点头,看眼手表,说道:“不早了,估计快到了。”他看向厨房那边:“东西准备好没?”
李敏回话:“早准备好了。”
吕冬听到车喇叭声,说道:“我出去看看。”
出门,南边有辆桑塔纳车过来,直接停在门口附近,吕春先开门下来,副驾驶那边,方燕也下了车。
她留长的头发梳在脑后绑成短马尾,明显化过淡妆,皮肤更白,突显的下巴上的红痣更红。
“方姐。”吕冬主动打招呼。
吕春喊他:“过来拿东西。”
吕冬赶紧过去,接过吕春从后座拿下来的两个大手提盒。
吕建国和李敏这时从家里出来,吕春赶紧过去做介绍。
方燕当记者的,见的人多,落落大方,喊道:“叔,婶。”
李敏应一声,说道:“快,家去说话。”
吕冬拎着东西走在后面,吕建国看一眼,说道:“以后空着手来就行。”
方燕笑着接话:“老家的一点特产。”
这边,女方第一次来男方家里,带东西的极少。
基本上每次都是空着手。
人请进堂屋里,都过来说话,吕冬放下东西,拿茶壶去冲茶。
吕冬是老小,这活自然要他干。
第一次见面,话题肯定都不深入,主要就是问问单位工作,说说家里情况,父母兄妹等等。
方燕家里跟这边差不多,父亲是中学老师,做到年级主任,母亲在家务农。
再就是有个妹妹读高中。
吕春与方燕的工作,两边的家庭状况,很大程度上能说是门当户对。
李敏和胡春兰去厨房忙活,准备中午饭,方燕也要去,被拦了下来。
吕冬挨着满茶,问道:“方姐,上次听你说,你们单位要搬到东边来,确定了没?”
方燕笑着说道:“已经定下来了,上面打造大学城的决心很大,要求晚报社务必搬迁,正在开建的商务中心不是没人用吗?其中最小的一栋八层楼,划给了晚报社。”
吕春接话:“大学城这边需要一个排头兵,私有企业不好办,宣传部下属的单位,正合适。”
吕冬故意说道:“这样也好,你和大哥隔着近了。”
吕建国问吕冬:“你那生意怎么样?”
不等吕冬说话,吕春就说道:“别提了,看的我都眼红,一天近万流水。”
“这么多?”方燕有点吃惊。
吕冬说道:“刚开业,搞大优惠,能留下多少回头客,还不好说。”
吕建国见多识广,提醒道:“生意这么火,容易惹人眼红。”
吕春笑起来:“他办法多着呢,拉了个泉南的富二代和省大的外教一起投资,没人敢用寻常的那些手段惹他。”
方燕也笑:“这倒是个好办法。”
吕冬简单说道:“现在私人开个店,办个公司,麻烦死,光那堆证,来回一趟趟不知道跑多长时间,动不动还得塞东西,基层的这些人和事,有个老外出面方便。另外一个富二代,就老杜,杜小兵,方姐你还记不记得?”
方燕想起公交车上那个穿耐克运动衣的人:“和你一起抓扒手的那个人。”
吕冬又说道:“老杜这人仗义,家里干买卖做贸易十来年,各种进货渠道都有,这店能很快开起来,也是沾了老杜的光。”
吕建国说道:“你这半年买卖没少干,悟明白不少事。”
说了会话,厨房那边菜做的差不多,吕冬收拾桌子,吕春和方燕都过去端菜,六个人围着圆桌坐。
一顿饭吃的融洽祥和。
吕冬能看得出来,大伯和大伯母对方燕都挺满意。
方燕临走前,李敏给了600钱红包,让吕春劝着收下了。
吕春开车送方燕回去,一行人回院子里。
胡春兰说道:“嫂子,你觉得咋样?我看方燕挺好,和老大挺般配。”
李敏说道:“人不错,是个大方爽利的,那边家里情况也不错,当老师的。”
结婚从来都不是两个人的事,关系到的是两个家庭。
吕建国的意见简单明了:“我看行。”
李敏突然说道:“就有一点,她家是北河的。”
吕冬知道大伯母担心啥,真要碰上那种坚持北河习俗不放的,即便以大伯家的情况,也得背上债。
不说彩礼,单婚前除去过节,还要跑十趟,送十顶十的礼,就能把一般条件还可以的家庭,折腾的喘不过气来。
小辈可以只考虑爱情,长辈不能不考虑现实状况。
“大妈,这些都不是事。”吕冬直接说道:“啥样的家庭出啥样的人,看方燕就知道,她家里应该是通情达理的,而且方燕有个妹妹,不是弟弟。”
吕建国摆手:“别想这些有的没的,咱遇到事解决事,还能难住了?”
说完,他去屋里,拿出一千多块钱和一份清单,直接给吕冬:“你大哥下周就得去女方那边。冬子,你经常跑批发市场,需要买的东西我都写在上面,再去顺便买回来。”
吕冬接过来看一眼,之前卖过日用品和杂货,他对市场行情有大致了解:“大伯,用不了这么多。”
吕建国说道:“先拿着,别不够。”
吕冬钱和清单揣进兜里,说道:“我后天去进货,一起买回来。”
从清单上看,吕春第一趟登女方门,大伯做了万全准备,哪怕放在青照北边,也算得上重礼。
麻辣烫店最近始终保持日营业额九千多的状态,暂时算是比较稳定,吕冬也在跑新店筹备,后面一天专门跟铁叔铁婶聊了一上午,说了下供货的事。
除了村里的食品加工厂,他们还在为泉南的市场和几个超市,以及青照卖炸货的俩私人店面供货。
稍微调整一下工艺,给吕冬这边供货没有问题。
铁婶跟吕冬开玩笑,要是他这边的汉堡皇能像吕家食品公司不断开分店连锁经营,就专门建个加工车间,给汉堡皇供货。
这只能说是未来计划,想要发展起来,吕冬也需要时间。
一口气吞下太多看似美味的食物,不会变成胖子,只会噎死或者撑死。
吕冬抽空和乔卫国一起去上了第一趟散打课,苑保山教的很认真,专业的跟业余的,一看就不同。
相比与执着的乔卫国,吕冬更多是强身健体,他的店早晚要走出青照和泉南,离开自个的老窝,不定会遇到啥事,万一有危险,有个好身体的话,就算逃跑也有本钱。
趁着周末前有时间,吕冬还跑到省大,找李文越去图书馆帮忙借了两本关于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书,多学点东西没坏处。
不过,经历过曾经的网络信息时代,想要静下心来看书很难,尤其吕冬这种学渣,两辈子就没认真读过书。
往往看不了多长时间,就有点烦。
好在他不是啥都不懂二笔小青年,曾经1980到2019,也算多少有点见识的人,基本的自控能力还是有的,每当看书烦躁的时候,就强迫自个耐下性子来慢慢看。
店在发展,事业在发展,身在其中的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原地踏步,必须跟上发展的节奏,否则必然被淘汰。
很快到了周六,吕冬没再去大学城,一早去食品厂和大队院子转一圈,然后去了大伯家。
第200章 门当户对
顺着集街来到大伯家,吕冬将昨天从老刘那买的瓜子、西瓜子和南瓜子找盘子分别装好,摆在堂屋的圆桌上面,然后去院子东边的厨房看看有没有要他做的事,大伯母李敏和他老娘胡春兰正忙着摘菜,为午饭做准备。
李敏对第一次登门的未来儿媳好奇,问道:“冬子,你见过人,感觉咋样?”
“挺好。”吕冬不是胡乱说好话,方燕为人确实不错:“方姐是个很厉害的记者。大妈,你放心就行,方姐人很好,从认识到这,不知道帮过我和大哥多少忙。”
胡春兰接话:“可不是!今天的晚报上,人还给冬子的店写了篇文章。”她指了下厨房门口的架子:“报纸我从大队拿过来了,就在那。”
李敏说道:“等会我看看,能在报纸上写文章,那是文化人,不跟咱家这仨,学习从后面数,上学叫人头疼死,老师都受不了。”
胡春兰笑:“老大找了个大记者,说不定从下一代开始,咱家这风气就转了。”
“也是。”李敏也笑:“将来有个孩子,说啥也得读大学!”
吕冬听着话题不大对,说不定烧到自个身上,赶紧拿架子上的报纸去一边看。
这是晚报周末版,加印特刊,吕冬没费多大劲,就在特刊第二版上看到了署名方燕的文章。
抬头挺有文艺范。
《遇见你,在这吕氏麻辣烫的年华里》
“周末,徜徉在泉南大街小巷间的饭馆,鲁菜的飘香让嗅觉充盈着历史沉淀感,这座文化名城有着众多传承久远的特色美食,当你享受过大观园的油旋,吃过草包的包子,品过一户侯的蟹黄,咬过便宜坊的锅贴,喝过春江的甜沫,会问:还有什么?”
“笔者听朋友说起一种小吃,特地赶到泉南东边的青照,一座以著名文人命名的小城,找到将本地特色,完美结合外来川菜的新式美食——吕氏麻辣烫!”
“如同鲁菜传到南方,产生各式适应地域的变化,麻辣烫这种典型的川味小吃,来到青照之后,也与本地特色完美结合,以鲁菜中的特色卤味结合麻辣作为汤头,本地酱料作为辅助,打造出更适合北方人口味的特色小吃。”
“来到吕冬的新店,正好中午开餐时间,其极具特色的小吃,吸引到众多大学生,近200平的店面一座难求,当笔者点好菜肴等到座位坐下之时,眼睛、嗅觉和听觉,全都沉浸在那碗麻辣烫里。”
“看:红浪翻滚;听:人声鼎沸;品:嘴暖心酣。”
“……在最美好的年华,遇到吕氏麻辣烫,大学生情侣们用餐首选之地,爱情麻辣烫,青春走一趟……”
除了软文,吕冬看了下,副刊上还有个巴掌大的广告。
晚报这创业扶持,力度不小。
作为官方媒体之一,晚报貌似还没有真正走市场化道路。
大学城从年前开始,就有卖报纸的摊子,黄勇也说过,学校里的商店,也都卖晚报之类的报纸,买的学生不少。
这广告估计很管用。
大门口有脚步声,吕建国从外面进来,穿着崭新的皮鞋和板正的夹克衫。
吕冬放回报纸,打招呼:“大伯。”
吕建国点点头,看眼手表,说道:“不早了,估计快到了。”他看向厨房那边:“东西准备好没?”
李敏回话:“早准备好了。”
吕冬听到车喇叭声,说道:“我出去看看。”
出门,南边有辆桑塔纳车过来,直接停在门口附近,吕春先开门下来,副驾驶那边,方燕也下了车。
她留长的头发梳在脑后绑成短马尾,明显化过淡妆,皮肤更白,突显的下巴上的红痣更红。
“方姐。”吕冬主动打招呼。
吕春喊他:“过来拿东西。”
吕冬赶紧过去,接过吕春从后座拿下来的两个大手提盒。
吕建国和李敏这时从家里出来,吕春赶紧过去做介绍。
方燕当记者的,见的人多,落落大方,喊道:“叔,婶。”
李敏应一声,说道:“快,家去说话。”
吕冬拎着东西走在后面,吕建国看一眼,说道:“以后空着手来就行。”
方燕笑着接话:“老家的一点特产。”
这边,女方第一次来男方家里,带东西的极少。
基本上每次都是空着手。
人请进堂屋里,都过来说话,吕冬放下东西,拿茶壶去冲茶。
吕冬是老小,这活自然要他干。
第一次见面,话题肯定都不深入,主要就是问问单位工作,说说家里情况,父母兄妹等等。
方燕家里跟这边差不多,父亲是中学老师,做到年级主任,母亲在家务农。
再就是有个妹妹读高中。
吕春与方燕的工作,两边的家庭状况,很大程度上能说是门当户对。
李敏和胡春兰去厨房忙活,准备中午饭,方燕也要去,被拦了下来。
吕冬挨着满茶,问道:“方姐,上次听你说,你们单位要搬到东边来,确定了没?”
方燕笑着说道:“已经定下来了,上面打造大学城的决心很大,要求晚报社务必搬迁,正在开建的商务中心不是没人用吗?其中最小的一栋八层楼,划给了晚报社。”
吕春接话:“大学城这边需要一个排头兵,私有企业不好办,宣传部下属的单位,正合适。”
吕冬故意说道:“这样也好,你和大哥隔着近了。”
吕建国问吕冬:“你那生意怎么样?”
不等吕冬说话,吕春就说道:“别提了,看的我都眼红,一天近万流水。”
“这么多?”方燕有点吃惊。
吕冬说道:“刚开业,搞大优惠,能留下多少回头客,还不好说。”
吕建国见多识广,提醒道:“生意这么火,容易惹人眼红。”
吕春笑起来:“他办法多着呢,拉了个泉南的富二代和省大的外教一起投资,没人敢用寻常的那些手段惹他。”
方燕也笑:“这倒是个好办法。”
吕冬简单说道:“现在私人开个店,办个公司,麻烦死,光那堆证,来回一趟趟不知道跑多长时间,动不动还得塞东西,基层的这些人和事,有个老外出面方便。另外一个富二代,就老杜,杜小兵,方姐你还记不记得?”
方燕想起公交车上那个穿耐克运动衣的人:“和你一起抓扒手的那个人。”
吕冬又说道:“老杜这人仗义,家里干买卖做贸易十来年,各种进货渠道都有,这店能很快开起来,也是沾了老杜的光。”
吕建国说道:“你这半年买卖没少干,悟明白不少事。”
说了会话,厨房那边菜做的差不多,吕冬收拾桌子,吕春和方燕都过去端菜,六个人围着圆桌坐。
一顿饭吃的融洽祥和。
吕冬能看得出来,大伯和大伯母对方燕都挺满意。
方燕临走前,李敏给了600钱红包,让吕春劝着收下了。
吕春开车送方燕回去,一行人回院子里。
胡春兰说道:“嫂子,你觉得咋样?我看方燕挺好,和老大挺般配。”
李敏说道:“人不错,是个大方爽利的,那边家里情况也不错,当老师的。”
结婚从来都不是两个人的事,关系到的是两个家庭。
吕建国的意见简单明了:“我看行。”
李敏突然说道:“就有一点,她家是北河的。”
吕冬知道大伯母担心啥,真要碰上那种坚持北河习俗不放的,即便以大伯家的情况,也得背上债。
不说彩礼,单婚前除去过节,还要跑十趟,送十顶十的礼,就能把一般条件还可以的家庭,折腾的喘不过气来。
小辈可以只考虑爱情,长辈不能不考虑现实状况。
“大妈,这些都不是事。”吕冬直接说道:“啥样的家庭出啥样的人,看方燕就知道,她家里应该是通情达理的,而且方燕有个妹妹,不是弟弟。”
吕建国摆手:“别想这些有的没的,咱遇到事解决事,还能难住了?”
说完,他去屋里,拿出一千多块钱和一份清单,直接给吕冬:“你大哥下周就得去女方那边。冬子,你经常跑批发市场,需要买的东西我都写在上面,再去顺便买回来。”
吕冬接过来看一眼,之前卖过日用品和杂货,他对市场行情有大致了解:“大伯,用不了这么多。”
吕建国说道:“先拿着,别不够。”
吕冬钱和清单揣进兜里,说道:“我后天去进货,一起买回来。”
从清单上看,吕春第一趟登女方门,大伯做了万全准备,哪怕放在青照北边,也算得上重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