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听儿媳妇主动说起给外孙子送补品,周老太太自然欢喜不尽,连连点头道:“燕窝是好东西,却到底味厚了些,他小小年纪吃太多也不行,就送一包吧。再挑一些上好的碧粳米、莲子银耳送过去。徐郎中前儿来给俺诊脉说了,银耳莲子都是极好的东西,常吃最补人,还清心火,小孩子吃了也不怕补过了。”
宋玥听老太太这般说,也跟着笑道:“阿奶这么说,我倒是想起来,核桃是极好的,多吃一些补益脑髓,益智明目的。还有咱们家的黑胡麻和山药也是极好的,也收拾一些给辰哥儿送过去,那两样也是极养人的。”
周老太太笑得眼角的褶子都显出来,一边点头一边道:“嗯嗯,都是好东西。”
宋玥顺势笑道:“恁老就受累拢一拢,明儿赶早送过去。”
这种事,老太太自然不嫌弃受累,那是亲生的闺女和嫡亲的外孙子,老太太打心眼儿疼着的人呐。
把这事儿交待了,宋玥从里屋出来,一抬眼,就看见金朵没和巧巧一起玩,而是跪坐在炕上,用树枝在沙盘上写着字。她写字的动作明显还很笨拙很生涩,写出来的笔画也歪歪扭扭的,但宋玥静静地站在一边看了看,居然能认得出来,小丫头写的是自己和大姐的名字:金朵、金花。
安哥儿也在写字,小小点儿的孩子,毛笔字已经写的很端正了。
宋玥一从里屋出来,小小子就察觉到抬起头看过来,对上宋玥的眼睛,母子俩会意一笑。
宋玥没作声,只抬手超外边指了指,安哥儿笑着点点头,宋玥就绕过榻前的屏风,出去了。
到了院门口,青玉和青杏跟了上来。
宋玥让青杏留下:“恁留在家里,听老太太吩咐着,备一备冬至节礼吧。”
青杏笑应了,跟着继续往三进院那边去,既然不出门,她身上出门的衣裳就可以换了。
青玉倒是惯例跟着的,听宋玥感叹金朵也终于开窍,知道识字了,青玉就笑:“昨儿,那窍就开了,写了一天字了。听大姑娘说,昨儿晚上还让大姑娘教她针线了……”
宋玥微微挑着眉头看过去,青玉笑的拊掌道:“说是,大姑娘拿了六片布教她缝包儿,她拿过去就把两片缝在一处了。”
宋玥囧了囧,随即也跟着失笑摇头。
她是不会针线,但缝包儿的道理却是知道的,一个正方体的六面嘛,两片缝在一起了,让其他四个面怎么办?
青玉也不擅女红,却也懂得这个道理,见宋玥笑也跟着笑。
“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金朵姑娘独一家。”
宋玥面带惊讶地看过去,就见青玉狡黠一笑,道:“曲姑娘前些日子做过一个荷包……”
“荷包?”宋玥脸上的惊讶更浓,问道,“荷包只需要两片布吧?”
两片布不需要六片布缝合,应该不存在金朵那样的失误吧。
青玉眼睛弯弯地盛满了笑意:“她忘了留口儿……”
荷包,不管是大荷包、小荷包,还是做工精细或者粗劣,功能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装东西。曲瓶儿做荷包却忘了留口儿……嘿!
宋玥眼底也抑不住地涌上一股笑意来,从眼睛中流淌出来,溢了满眼满脸。
宋玥带着青玉乘了马车一路向南,到了南水门码头。
昨儿,青平传回来的信儿,临近南水门码头的嘉应观外,有一家茶铺子要转手。
这间茶铺子不算太大,底三楼二的格局,楼上还有一个大露台,正对着南水门码头,背后紧靠嘉应观,位置却是极难得的。
这一家茶铺子是徽地的一个商人开的,因着老家产茶的便利,他这间茶铺子不仅卖茶汤饮品,还卖茶叶,据说,外面极难得的明前茶都有少量出售,在爱茶之人中的名声不错,所以生意还算不错。
只不过,这位东家的本家兄弟有人跑海船挣了大钱,邀他一同入伙再买大船出海,这位看着出海的大利就动了心,于是准备出手了茶铺子,回去做海上生意去。
青平每日跟着秋喜去学堂里读书,秋喜上课,他就在门房里与其他小厮随从聊天,有时候也出去,在城南随便逛一逛。反正,秋喜在学堂里没什么事儿,他只需早晚跟着一路护卫就成。聊天、逛街也是有收获的,自从青平跟了秋喜去学堂,各家有什么事儿,宋玥就都能及时知道了。南城街面上的事儿,也基本没有什么遗漏,青平打听了来,再每天由青玉转述给宋玥。
江家距南水门码头本就不远,乘马车过去,两刻钟也就到了。
宋玥没有直接去寻茶铺子东家说话,而是带着青玉,作寻常打扮进了茶铺子,由茶博士引着登上二楼,选了一间正对南水门的房间。
茶博士曾经见过宋玥,知道这位是江家杂货铺的宋老板,一见面就很殷勤周到,引着主仆二人进了雅间,立刻送了干净的手巾,让客人净手,一边寻问过宋玥的需要。下楼上楼脚步如飞,转眼功夫,就送了四碟子茶果茶点和一壶上好的云雾茶来。
宋玥在茶桌旁落座,看着茶博士把茶水果点摆了,笑眯眯地问:“恁这茶铺子位置不错,怎么客人不多呢?”
茶博士抬眼,对宋玥讨好地笑笑,道:“小店在这南水门码头旁,做的主要是码头上往来客商的生意,说句托大的话,虽说铺子不起眼,却也算是南水门码头的一个标记,但凡从水路到达平京城的,都乐意来咱们小店坐一坐。当然,来码头上接船、接人的,也都爱来小店里盘桓一二……嘿嘿,小店靠着码头做生意,这码头上歇了,咱们小店自然也就闲散几日。不过的,小店后边有五寺三观,进了冬月腊月,都会接连有大法事、设坛醮乩,盛事相连,届时,人满为患,小店自然也会沾一点儿地利之便。”
不亲身来到这个时代,还真得没办法想象这里的宗教活动会如此丰富而频繁。而且,多与民俗活动相结合,有官方的、有民间自发的,有公有私……特别是进了冬月,连着 年前年后,各种各样的大法会小法会,罗天大醮和小小的设坛扶乩,真真是一场热闹连着一场热闹。
这些法会、醮乩诸事,不仅仅是信众趋之若鹜、虔诚无比;还有些纯粹就是凑热闹的,特别是一些官宦富贵人家的太太奶奶姑娘们,有钱有闲,在家里窝着百无聊赖的,遇上这种事就特别热情,像过节一样,乐乐呵呵、一场赶一场的,不知疲倦。
宋玥听老太太这般说,也跟着笑道:“阿奶这么说,我倒是想起来,核桃是极好的,多吃一些补益脑髓,益智明目的。还有咱们家的黑胡麻和山药也是极好的,也收拾一些给辰哥儿送过去,那两样也是极养人的。”
周老太太笑得眼角的褶子都显出来,一边点头一边道:“嗯嗯,都是好东西。”
宋玥顺势笑道:“恁老就受累拢一拢,明儿赶早送过去。”
这种事,老太太自然不嫌弃受累,那是亲生的闺女和嫡亲的外孙子,老太太打心眼儿疼着的人呐。
把这事儿交待了,宋玥从里屋出来,一抬眼,就看见金朵没和巧巧一起玩,而是跪坐在炕上,用树枝在沙盘上写着字。她写字的动作明显还很笨拙很生涩,写出来的笔画也歪歪扭扭的,但宋玥静静地站在一边看了看,居然能认得出来,小丫头写的是自己和大姐的名字:金朵、金花。
安哥儿也在写字,小小点儿的孩子,毛笔字已经写的很端正了。
宋玥一从里屋出来,小小子就察觉到抬起头看过来,对上宋玥的眼睛,母子俩会意一笑。
宋玥没作声,只抬手超外边指了指,安哥儿笑着点点头,宋玥就绕过榻前的屏风,出去了。
到了院门口,青玉和青杏跟了上来。
宋玥让青杏留下:“恁留在家里,听老太太吩咐着,备一备冬至节礼吧。”
青杏笑应了,跟着继续往三进院那边去,既然不出门,她身上出门的衣裳就可以换了。
青玉倒是惯例跟着的,听宋玥感叹金朵也终于开窍,知道识字了,青玉就笑:“昨儿,那窍就开了,写了一天字了。听大姑娘说,昨儿晚上还让大姑娘教她针线了……”
宋玥微微挑着眉头看过去,青玉笑的拊掌道:“说是,大姑娘拿了六片布教她缝包儿,她拿过去就把两片缝在一处了。”
宋玥囧了囧,随即也跟着失笑摇头。
她是不会针线,但缝包儿的道理却是知道的,一个正方体的六面嘛,两片缝在一起了,让其他四个面怎么办?
青玉也不擅女红,却也懂得这个道理,见宋玥笑也跟着笑。
“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金朵姑娘独一家。”
宋玥面带惊讶地看过去,就见青玉狡黠一笑,道:“曲姑娘前些日子做过一个荷包……”
“荷包?”宋玥脸上的惊讶更浓,问道,“荷包只需要两片布吧?”
两片布不需要六片布缝合,应该不存在金朵那样的失误吧。
青玉眼睛弯弯地盛满了笑意:“她忘了留口儿……”
荷包,不管是大荷包、小荷包,还是做工精细或者粗劣,功能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装东西。曲瓶儿做荷包却忘了留口儿……嘿!
宋玥眼底也抑不住地涌上一股笑意来,从眼睛中流淌出来,溢了满眼满脸。
宋玥带着青玉乘了马车一路向南,到了南水门码头。
昨儿,青平传回来的信儿,临近南水门码头的嘉应观外,有一家茶铺子要转手。
这间茶铺子不算太大,底三楼二的格局,楼上还有一个大露台,正对着南水门码头,背后紧靠嘉应观,位置却是极难得的。
这一家茶铺子是徽地的一个商人开的,因着老家产茶的便利,他这间茶铺子不仅卖茶汤饮品,还卖茶叶,据说,外面极难得的明前茶都有少量出售,在爱茶之人中的名声不错,所以生意还算不错。
只不过,这位东家的本家兄弟有人跑海船挣了大钱,邀他一同入伙再买大船出海,这位看着出海的大利就动了心,于是准备出手了茶铺子,回去做海上生意去。
青平每日跟着秋喜去学堂里读书,秋喜上课,他就在门房里与其他小厮随从聊天,有时候也出去,在城南随便逛一逛。反正,秋喜在学堂里没什么事儿,他只需早晚跟着一路护卫就成。聊天、逛街也是有收获的,自从青平跟了秋喜去学堂,各家有什么事儿,宋玥就都能及时知道了。南城街面上的事儿,也基本没有什么遗漏,青平打听了来,再每天由青玉转述给宋玥。
江家距南水门码头本就不远,乘马车过去,两刻钟也就到了。
宋玥没有直接去寻茶铺子东家说话,而是带着青玉,作寻常打扮进了茶铺子,由茶博士引着登上二楼,选了一间正对南水门的房间。
茶博士曾经见过宋玥,知道这位是江家杂货铺的宋老板,一见面就很殷勤周到,引着主仆二人进了雅间,立刻送了干净的手巾,让客人净手,一边寻问过宋玥的需要。下楼上楼脚步如飞,转眼功夫,就送了四碟子茶果茶点和一壶上好的云雾茶来。
宋玥在茶桌旁落座,看着茶博士把茶水果点摆了,笑眯眯地问:“恁这茶铺子位置不错,怎么客人不多呢?”
茶博士抬眼,对宋玥讨好地笑笑,道:“小店在这南水门码头旁,做的主要是码头上往来客商的生意,说句托大的话,虽说铺子不起眼,却也算是南水门码头的一个标记,但凡从水路到达平京城的,都乐意来咱们小店坐一坐。当然,来码头上接船、接人的,也都爱来小店里盘桓一二……嘿嘿,小店靠着码头做生意,这码头上歇了,咱们小店自然也就闲散几日。不过的,小店后边有五寺三观,进了冬月腊月,都会接连有大法事、设坛醮乩,盛事相连,届时,人满为患,小店自然也会沾一点儿地利之便。”
不亲身来到这个时代,还真得没办法想象这里的宗教活动会如此丰富而频繁。而且,多与民俗活动相结合,有官方的、有民间自发的,有公有私……特别是进了冬月,连着 年前年后,各种各样的大法会小法会,罗天大醮和小小的设坛扶乩,真真是一场热闹连着一场热闹。
这些法会、醮乩诸事,不仅仅是信众趋之若鹜、虔诚无比;还有些纯粹就是凑热闹的,特别是一些官宦富贵人家的太太奶奶姑娘们,有钱有闲,在家里窝着百无聊赖的,遇上这种事就特别热情,像过节一样,乐乐呵呵、一场赶一场的,不知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