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节
只是这个结果……让他既忧又惧。
黄松年叹了口气,把人叫进来,反问他们今天殿试感觉如何?
其实不用说,只看这些孩子的面色就知道,他们觉得今天这个殿试相当的让他们“惊喜”。
黄松年以前也被家中父祖带进宫里,面见皇帝,展示才华,最后被皇帝看中留用。
他当时固然胆怯忧惧,却仍然很清楚自己出身黄家,皇帝是肯定会收下他的。
只要他表现得令皇帝满意。
所以,他的才华并不重要。只要不是不学无术之辈,适当的才学就和他身上的衣服一样,是装饰。
真正重要的是他的姓氏和家族,以及他是否能揣摩清楚皇帝的想法。
他做得很好,于是他留在了皇帝身边。从意气风发的黄松年,变成了应声虫黄公。
但今天的殿试不同。
公主并不在意在座之人的家世。她更看重他们的才学。
甚至不是读了多少书,知道多么深奥的典故。
而是他们能从读的书中学到什么,又会做到什么。
他曾经参加很多次公主与众人议事,熟知公主的做事方法。
而今天的考试竟然就是考这个!
这一点上,白哥和毛昭显然比他更会出题,也更符合公主的心意。
白哥就命人搬出一担文书,让他们在读过后归纳总结其中的要点。
这只是题一。
答过题一的人还要答题二。
题二就是白哥让他们标注出这些文书中所记载的地区的位置。
大部分人都倒在了题二。
这本来是一个送分题——公主说的。
黄松年明白公主说的是什么意思。
鲁人对大梁的世家不熟,更不可能熟知这些世家都住在哪里,城池或位置,附近是山是河,哪座城跟哪座城挨在一起等等。
大梁的世家本该是熟悉的,这都是他们从小背诵的东西!
可真当把纸板给他们,让他们画出地图,标注位置的时候,他们就都傻眼了。
反倒是鲁国的才子在第一题时不会答,却会专心听他们的答案。在第二题时都能画个差不多。
哪怕是错的,但也只是错了地势或位置,大概的关系都是对的。
黄家子弟也是一样。
他们在经过这一次殿试后,没有不满,没有怨忿,却都自觉不足。
此时纷纷在他面前痛悔——真心真意。
“都是我等学艺不精!令黄家蒙羞!”
“还请容我等再学一次!”
“这次必不会再令黄家受辱了!”
黄松年沉默良久,叹气,点头:“去吧。”
第729章 我是女子
凤凰台下的早晨是特别热闹的。
小商贩们天不亮就出了门,挑着担子或背着包袱出门做生意。
普通百姓都是天不亮都要起床干活的。
所以李芯天还黑着就睡不着了, 听着外面的车声、马声、人声, 翻来翻去, 只能爬起来。
他今年只有十一岁, 身量虽跟大人差不多了, 看脸还是小孩子。
他带着家里的忠仆从滨河赶来凤凰台来已经有两个月了,本来借居在鲁人王姻家中,后来从王家客院搬出来, 就在市场里租了个小院子,每天从这里去凤凰台旁边的学府上课。
凤凰台跟他想得大不一样。
他洗了把脸, 管家李叔才回来,身后两人各挑一个担子, 担子上全是吃食、蔬菜等物。
李叔从小看着他长大, 十分疼爱他,见他起来忙道:“大郎这就起来了?快过来吃饭吧,刚买的,还热着呢!”
他们这一伙人因为没有一个女眷, 全是青年和壮年男子,实在看着很不像样子。
说是流民, 又有钱租房子,还有马车。
后来只能假托是分家出来的。这样李芯就是个小公子, 剩下的人照旧侍候着就行了。
但仍是没人会做饭, 他们这些下人每天随便吃点就行了, 李芯却是个从没出过家门的小公子, 路上吃干粮还行,都住下来了,还吃干粮?
幸好他们住的地方有许多小贩每天挑担出来卖吃的,都是些简单的鲁食,便宜,味道也不差。租住在附近的人如果不开火,都在街上随意买着吃,比自家开火还省些。
李叔还问要不要给他买个婢女服侍,李芯红着脸拒绝了。他在家里已经快要娶妻了,可他对女子仍十分陌生,见到她们就紧张,从来没有起过绮思,当然不肯再要个婢女服侍他。
他爹还曾笑话他,说等他长大就好了。
李芯坐下吃饭,想了一早上远在滨河的父亲母亲等人,吃完就对李叔说想写封信回去。
“我出来这么久了,也没给家里送个消息。”李芯低头道。
一开始他是凭着一股少年意气,觉得家里只是让他来递一道奏表,结果他没递出去,觉得没办法跟家里交待,更不想让父亲失望,这才打定主意把奏表好好的递上去后再跟家里联络。
可他从王家出来后进了学府,一学就是一个月,才将将入门,谁知道等他学完了,能写出一本奏表了,再递给安乐公主,这又要花多长时间?
他想还是应该跟家里联系一下,免得家人担心。
李叔道:“既然大郎这么说,那我就派人回去。”
他虽然年纪大,但出来以后为了历练李芯,就从不拿着架子,严守上下之道。李芯之前发意气不肯跟家里联系,他也只劝了一次就不再开口了。现在李芯说要跟家里联系,他也马上答应下来,不再多说什么。
李芯花了一天时间写这封信,写完仍觉得不安。他到凤凰台来两个月,等于是一事无成。他想起来之前父亲卧病在床的样子更觉得自己没用。
父亲……应该是盼着他能尽快成长起来的。所以才会赶着让他在明年就成亲。
他只希望不要让父亲失望。
李芯用过早饭后,坐上家里的车去学府。像他这样租便宜房子,却有马车坐的一律都是外地普通世家或小世家之子。
有名的世家多数都能在凤凰台找到亲友假居,想当官也不必去学府读书考试,请亲友举荐更快。
李芯却故意装成了小世家,不想让人知道他是滨河李氏。
他从王家搬出来时还担心李叔会反对,不想李叔赞他“沉稳”,道这才是出门做事时的样子。
一路走过去,百姓越来越少,直到看不见一个走在路上的人。道路越来越宽,院墙越来越高,越来越长,四周也越来越安静,不见小贩高声,不见儿童吵嚷。
偶尔能看到路边院墙里伸出来的花枝,或是石榴,或是香桂,洒下片片残花在地上,别有一番意趣。
前方是壮丽的凤凰台,台前十座楼,殿门洞开,看不见人影。听说在新年前,安乐公主曾在高台上亲率众臣,替百姓祈福。
还有人说安乐公主违制用了帝乐。
李芯走到这里总忍不住推开车窗看过去,心里想像着安乐公主的模样。
他在来之前从来没听过这个公主的名字,来了以后发现这里人人都在说她。
公主到底长什么样呢?
学府其实是一个非常大而空旷的院子,四周只有几个号房用来让大家方便歇脚,平时大家读书、写字就是在庭院里,像乡野之人一样,露天席地而坐,膝上放着书,连书案都不是每一个人都有。
李芯从没想过学府里竟然连屋子都没有。大家哪怕是寒冬腊月都是在外面读书,冻得手都僵了也只能放在怀里暖暖。
可他却不敢挑剔,也不敢抱怨,因为早就有文会论证过此事,都道学府这样的作派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呢!这才叫不为外物所动呢。
难道只能在屋子里,冬暖夏凉,有案有席才能读书吗?
当然不是!
谁敢这么说谁就不配读书!
李芯当然就不敢说从家里带副案过来了。
他在学府门前下了马车,跟着就听着里面吵吵闹闹的人声。平时这里是不会有人故意吵闹的。
——除非在开文会!
李芯立刻就进去了,远远的就看到大家围在一起,有人在人群中说话,底下的人有的在听,有的却像是在作题。
他挤进去听就那个站着的人说:“……这个题是这样的……”
他听了题就知道自己还不会做这种题,只好先把题目记下来,寻旁边的人问这题是从哪里来的。
那人激动的说:“你不知道!王兴他们昨天被龚相带进去见公主了!结果碰巧遇上了黄公和毛公也带了人进去,结果他们就比试了一番!”他咽了口水,羡慕极了:“当着公主的面呢!”
殿试的题当天就流传出去了。正如姜姬所预料的,殿试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所有的世家都自认为“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一个大家商量好的举荐人的大会。
所以每人都把自己看好的人带进去,当着皇帝——公主——的面,装模作样的比试一番,最后好把官职给分发下去。
没人认为这是她的主意。
都把目标对准了黄松年和毛昭。他们都认为这是大臣们的计划,“安乐公主”在这场计划里属于被蒙骗的那个。
这种事他们熟啊!他们自己家的弟子都是用这种“公正”的方式举荐给皇帝的嘛。
安乐公主肯定比皇帝更好蒙一点。
倒没哪个世家现在冒出不食鲁粟的决心。
没人以“上面是安乐公主,我不要在她座下当官”的意气跑出来斥责黄松年等人。
他们全都跑去黄家、毛家自荐了。
以前黄松年和毛昭是不肯荐人的!现在他们肯开这个口了!
那大梁那些人还需要王姻这个鲁人吗?
黄松年叹了口气,把人叫进来,反问他们今天殿试感觉如何?
其实不用说,只看这些孩子的面色就知道,他们觉得今天这个殿试相当的让他们“惊喜”。
黄松年以前也被家中父祖带进宫里,面见皇帝,展示才华,最后被皇帝看中留用。
他当时固然胆怯忧惧,却仍然很清楚自己出身黄家,皇帝是肯定会收下他的。
只要他表现得令皇帝满意。
所以,他的才华并不重要。只要不是不学无术之辈,适当的才学就和他身上的衣服一样,是装饰。
真正重要的是他的姓氏和家族,以及他是否能揣摩清楚皇帝的想法。
他做得很好,于是他留在了皇帝身边。从意气风发的黄松年,变成了应声虫黄公。
但今天的殿试不同。
公主并不在意在座之人的家世。她更看重他们的才学。
甚至不是读了多少书,知道多么深奥的典故。
而是他们能从读的书中学到什么,又会做到什么。
他曾经参加很多次公主与众人议事,熟知公主的做事方法。
而今天的考试竟然就是考这个!
这一点上,白哥和毛昭显然比他更会出题,也更符合公主的心意。
白哥就命人搬出一担文书,让他们在读过后归纳总结其中的要点。
这只是题一。
答过题一的人还要答题二。
题二就是白哥让他们标注出这些文书中所记载的地区的位置。
大部分人都倒在了题二。
这本来是一个送分题——公主说的。
黄松年明白公主说的是什么意思。
鲁人对大梁的世家不熟,更不可能熟知这些世家都住在哪里,城池或位置,附近是山是河,哪座城跟哪座城挨在一起等等。
大梁的世家本该是熟悉的,这都是他们从小背诵的东西!
可真当把纸板给他们,让他们画出地图,标注位置的时候,他们就都傻眼了。
反倒是鲁国的才子在第一题时不会答,却会专心听他们的答案。在第二题时都能画个差不多。
哪怕是错的,但也只是错了地势或位置,大概的关系都是对的。
黄家子弟也是一样。
他们在经过这一次殿试后,没有不满,没有怨忿,却都自觉不足。
此时纷纷在他面前痛悔——真心真意。
“都是我等学艺不精!令黄家蒙羞!”
“还请容我等再学一次!”
“这次必不会再令黄家受辱了!”
黄松年沉默良久,叹气,点头:“去吧。”
第729章 我是女子
凤凰台下的早晨是特别热闹的。
小商贩们天不亮就出了门,挑着担子或背着包袱出门做生意。
普通百姓都是天不亮都要起床干活的。
所以李芯天还黑着就睡不着了, 听着外面的车声、马声、人声, 翻来翻去, 只能爬起来。
他今年只有十一岁, 身量虽跟大人差不多了, 看脸还是小孩子。
他带着家里的忠仆从滨河赶来凤凰台来已经有两个月了,本来借居在鲁人王姻家中,后来从王家客院搬出来, 就在市场里租了个小院子,每天从这里去凤凰台旁边的学府上课。
凤凰台跟他想得大不一样。
他洗了把脸, 管家李叔才回来,身后两人各挑一个担子, 担子上全是吃食、蔬菜等物。
李叔从小看着他长大, 十分疼爱他,见他起来忙道:“大郎这就起来了?快过来吃饭吧,刚买的,还热着呢!”
他们这一伙人因为没有一个女眷, 全是青年和壮年男子,实在看着很不像样子。
说是流民, 又有钱租房子,还有马车。
后来只能假托是分家出来的。这样李芯就是个小公子, 剩下的人照旧侍候着就行了。
但仍是没人会做饭, 他们这些下人每天随便吃点就行了, 李芯却是个从没出过家门的小公子, 路上吃干粮还行,都住下来了,还吃干粮?
幸好他们住的地方有许多小贩每天挑担出来卖吃的,都是些简单的鲁食,便宜,味道也不差。租住在附近的人如果不开火,都在街上随意买着吃,比自家开火还省些。
李叔还问要不要给他买个婢女服侍,李芯红着脸拒绝了。他在家里已经快要娶妻了,可他对女子仍十分陌生,见到她们就紧张,从来没有起过绮思,当然不肯再要个婢女服侍他。
他爹还曾笑话他,说等他长大就好了。
李芯坐下吃饭,想了一早上远在滨河的父亲母亲等人,吃完就对李叔说想写封信回去。
“我出来这么久了,也没给家里送个消息。”李芯低头道。
一开始他是凭着一股少年意气,觉得家里只是让他来递一道奏表,结果他没递出去,觉得没办法跟家里交待,更不想让父亲失望,这才打定主意把奏表好好的递上去后再跟家里联络。
可他从王家出来后进了学府,一学就是一个月,才将将入门,谁知道等他学完了,能写出一本奏表了,再递给安乐公主,这又要花多长时间?
他想还是应该跟家里联系一下,免得家人担心。
李叔道:“既然大郎这么说,那我就派人回去。”
他虽然年纪大,但出来以后为了历练李芯,就从不拿着架子,严守上下之道。李芯之前发意气不肯跟家里联系,他也只劝了一次就不再开口了。现在李芯说要跟家里联系,他也马上答应下来,不再多说什么。
李芯花了一天时间写这封信,写完仍觉得不安。他到凤凰台来两个月,等于是一事无成。他想起来之前父亲卧病在床的样子更觉得自己没用。
父亲……应该是盼着他能尽快成长起来的。所以才会赶着让他在明年就成亲。
他只希望不要让父亲失望。
李芯用过早饭后,坐上家里的车去学府。像他这样租便宜房子,却有马车坐的一律都是外地普通世家或小世家之子。
有名的世家多数都能在凤凰台找到亲友假居,想当官也不必去学府读书考试,请亲友举荐更快。
李芯却故意装成了小世家,不想让人知道他是滨河李氏。
他从王家搬出来时还担心李叔会反对,不想李叔赞他“沉稳”,道这才是出门做事时的样子。
一路走过去,百姓越来越少,直到看不见一个走在路上的人。道路越来越宽,院墙越来越高,越来越长,四周也越来越安静,不见小贩高声,不见儿童吵嚷。
偶尔能看到路边院墙里伸出来的花枝,或是石榴,或是香桂,洒下片片残花在地上,别有一番意趣。
前方是壮丽的凤凰台,台前十座楼,殿门洞开,看不见人影。听说在新年前,安乐公主曾在高台上亲率众臣,替百姓祈福。
还有人说安乐公主违制用了帝乐。
李芯走到这里总忍不住推开车窗看过去,心里想像着安乐公主的模样。
他在来之前从来没听过这个公主的名字,来了以后发现这里人人都在说她。
公主到底长什么样呢?
学府其实是一个非常大而空旷的院子,四周只有几个号房用来让大家方便歇脚,平时大家读书、写字就是在庭院里,像乡野之人一样,露天席地而坐,膝上放着书,连书案都不是每一个人都有。
李芯从没想过学府里竟然连屋子都没有。大家哪怕是寒冬腊月都是在外面读书,冻得手都僵了也只能放在怀里暖暖。
可他却不敢挑剔,也不敢抱怨,因为早就有文会论证过此事,都道学府这样的作派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呢!这才叫不为外物所动呢。
难道只能在屋子里,冬暖夏凉,有案有席才能读书吗?
当然不是!
谁敢这么说谁就不配读书!
李芯当然就不敢说从家里带副案过来了。
他在学府门前下了马车,跟着就听着里面吵吵闹闹的人声。平时这里是不会有人故意吵闹的。
——除非在开文会!
李芯立刻就进去了,远远的就看到大家围在一起,有人在人群中说话,底下的人有的在听,有的却像是在作题。
他挤进去听就那个站着的人说:“……这个题是这样的……”
他听了题就知道自己还不会做这种题,只好先把题目记下来,寻旁边的人问这题是从哪里来的。
那人激动的说:“你不知道!王兴他们昨天被龚相带进去见公主了!结果碰巧遇上了黄公和毛公也带了人进去,结果他们就比试了一番!”他咽了口水,羡慕极了:“当着公主的面呢!”
殿试的题当天就流传出去了。正如姜姬所预料的,殿试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所有的世家都自认为“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一个大家商量好的举荐人的大会。
所以每人都把自己看好的人带进去,当着皇帝——公主——的面,装模作样的比试一番,最后好把官职给分发下去。
没人认为这是她的主意。
都把目标对准了黄松年和毛昭。他们都认为这是大臣们的计划,“安乐公主”在这场计划里属于被蒙骗的那个。
这种事他们熟啊!他们自己家的弟子都是用这种“公正”的方式举荐给皇帝的嘛。
安乐公主肯定比皇帝更好蒙一点。
倒没哪个世家现在冒出不食鲁粟的决心。
没人以“上面是安乐公主,我不要在她座下当官”的意气跑出来斥责黄松年等人。
他们全都跑去黄家、毛家自荐了。
以前黄松年和毛昭是不肯荐人的!现在他们肯开这个口了!
那大梁那些人还需要王姻这个鲁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