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漫卷诗书喜欲狂!
王韶收回燕云之地的消息不仅让汴京沸腾,还如同霹雳雷霆之势往四面八方传播出去。
宋夏在淮水对峙,但终究没有完全断了联系,这等令民族振奋的消息,毫无阻碍得越过淮水,向南宋之地传播。
这个消息每到一地,便会引起轰动,读书人漫卷诗书喜欲狂,忍不住嚎叫欢呼,更有甚者泪流满面,当天就呼朋唤友,喝得酩酊大醉,喝醉了之后就开始大骂宋廷。
宋廷到了杭州之后,所行之事开始变得倒行逆施起来。
宋廷为了应对北边气势汹汹的夏国,在抵达杭州之际,就立即进行扩军,但这等南迁朝廷,百姓也不是很信得过的,何况所谓的好男不当兵观念所致,宋廷招募了一个月,也就募集了几万人,但这怎么足够?
于是在曾布的见一下,宋廷颁布了强制征兵令,家有二子,须有一人当兵,若是不愿意当兵,可以出丁钱相抵,这相当于既解决了征兵的问题,又能够收刮很多的钱财,正所谓是一举两得。
但这样的政策是很不得人心的,一时间江南人无不怒气冲冲,只是苦于现在朝廷就在杭州罢了。
而这不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的整体困顿。
虽然曾布受赵顼委托,对市易法进行修改,对市易司造成的后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复,但现在江南的经济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营商环境的问题了。
江南的经济发达,一方面来自内需的发达,江南以几路供养大宋,商品通行天下,这才造就了一个繁华无比的江南。
但另一方面,江南的繁华是因为高度发达的海外贸易,江南所出之商品,至少有一半是供应海外的,可现在大夏海军封锁了海洋,江南的海商根本出不去。
如此一来,即便是曾布将商家的股份发回,但市面上商品严重过剩,商品滞销的情况下,大量的商家纷纷破产,一场恐怖的大萧条在江南上演。
民众对于国家以及官府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对经济的满意度,一个国家如果保持着很大的经济发展增速,那么大部分的人民对于国家的认同便会大大的提升,而一旦经济下滑,那么民众对国家以及官府的信任度便会下降,乃至于怨恨。
现在南宋朝廷正经历的大萧条,让南宋朝廷在江南人民眼中变得不堪起来,而相对比的大夏那边的繁华,江南人民更是怨恨颇多,一直以来,江南的经济除了比不上汴京,其余都是冠绝全国的,现在江南困顿,而原本看不上的淮水以北地区,现在却比江南要繁华得多,这不就是笑话么?
而造成这一切的可不就是因为这无能的南宋朝廷么!
对于南宋朝廷的不满,在大夏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达到了巅峰。
很多宋人讲不清楚心里究竟是什么感受,一方面他们非常开心,因为燕云十六州终于回到了汉人的掌控之中,这意味着汉人变得安全起来了,不用担心异族的铁蹄汹涌南下。
但是他们心里也很复杂,因为这个汉人政权并非宋廷,而是将宋廷赶到南方的夏国,夏国兵锋犀利,说不得什么时候就挥军南下。
不过总体来说,他们还是开心的,至少夏国是汉人政权嘛,而且关键的是,夏国军队的军纪严明,在占领陕西六路也好,淮水以北地区也好,基本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烧杀抢掠的现象。
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在占领淮水以北地区的时候,出现了小部分的军队违纪问题,当时的中路大军元帅种谊,那可是在军中杀得人头滚滚以整军纪的!
说来有些好笑,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人,对夏军的信任比对宋军的信任还要高一些。
在迁徙的过程之中,夏军在堵到他们的时候,派出人劝说他们留下,但不愿意留下的,夏军也不为难,反而是遇到溃败的宋军的时候,这些败兵反而抢掠他们,对比之下令人唏嘘。
临安。
宫殿是在赵顼决定以杭州为“行在”以后,就在原有北宋杭州州治基础扩建而成的,称为大内。
其位置在临安城南端,范围从凤凰山东麓至万松岭以南,东至中河南段,南至五代梵天寺以北的地段。
大内共有殿三十,堂三十三,斋四,楼七,阁二十,轩一,台六,观一,亭九十。
与汴京类似,临安大内也分为外朝、内廷、东宫、学士院、宫后苑五个部分。
外朝居于南部和西部,内廷偏东北,东宫居东南,学士院靠北门,宫后苑在北部,大体成前朝后寝格局。
宫城四周有皇城包围,皇城的南门为丽正门,北门为和宁门,东部有东华门,西部只有府后门。
宫城有南北宫门与皇城南北门相对。
外朝建筑有大庆殿、垂拱殿、后殿(又称延和殿)、端诚殿四组。
大庆殿位于南宫门内,是大朝会场所,垂拱殿在大庆殿西侧偏北,后殿在垂拱殿之北,端诚殿在后殿以东,其中垂拱殿为常朝殿宇,后殿为皇帝遇冬至、正旦等节日的斋宿之处,而端诚殿则是一座多功能殿宇,作为明堂郊祀时称“端诚”,策士唱名曰“集英”,宴对奉使曰“崇德”,武举授官曰“讲武”,随时更换匾额。
此时的赵顼便是在垂拱殿。
之前一直跟着赵顼的老伴当实在已经干不动了,迫不得已只能告老,好在皇宫之中的人才也不会少,新跟着赵顼的伴当叫虞嗣汉。
此时的虞嗣汉站在大殿的门口,不安地往里面张望,自从前线传来的密报送进去之后,赵顼从一开始的暴怒,到现在呆若木鸡一般,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
不过虞嗣汉不敢进去打扰,自从来了临安之后,赵顼的性格越来越不好了,之前的老伴当说是干不动了,实际上是恶了赵顼,所以被打发走了而已,对待跟着自己许多年的老伴当尚且如此无情,虞嗣汉可不想步前辈的后尘。
宋夏在淮水对峙,但终究没有完全断了联系,这等令民族振奋的消息,毫无阻碍得越过淮水,向南宋之地传播。
这个消息每到一地,便会引起轰动,读书人漫卷诗书喜欲狂,忍不住嚎叫欢呼,更有甚者泪流满面,当天就呼朋唤友,喝得酩酊大醉,喝醉了之后就开始大骂宋廷。
宋廷到了杭州之后,所行之事开始变得倒行逆施起来。
宋廷为了应对北边气势汹汹的夏国,在抵达杭州之际,就立即进行扩军,但这等南迁朝廷,百姓也不是很信得过的,何况所谓的好男不当兵观念所致,宋廷招募了一个月,也就募集了几万人,但这怎么足够?
于是在曾布的见一下,宋廷颁布了强制征兵令,家有二子,须有一人当兵,若是不愿意当兵,可以出丁钱相抵,这相当于既解决了征兵的问题,又能够收刮很多的钱财,正所谓是一举两得。
但这样的政策是很不得人心的,一时间江南人无不怒气冲冲,只是苦于现在朝廷就在杭州罢了。
而这不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的整体困顿。
虽然曾布受赵顼委托,对市易法进行修改,对市易司造成的后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复,但现在江南的经济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营商环境的问题了。
江南的经济发达,一方面来自内需的发达,江南以几路供养大宋,商品通行天下,这才造就了一个繁华无比的江南。
但另一方面,江南的繁华是因为高度发达的海外贸易,江南所出之商品,至少有一半是供应海外的,可现在大夏海军封锁了海洋,江南的海商根本出不去。
如此一来,即便是曾布将商家的股份发回,但市面上商品严重过剩,商品滞销的情况下,大量的商家纷纷破产,一场恐怖的大萧条在江南上演。
民众对于国家以及官府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对经济的满意度,一个国家如果保持着很大的经济发展增速,那么大部分的人民对于国家的认同便会大大的提升,而一旦经济下滑,那么民众对国家以及官府的信任度便会下降,乃至于怨恨。
现在南宋朝廷正经历的大萧条,让南宋朝廷在江南人民眼中变得不堪起来,而相对比的大夏那边的繁华,江南人民更是怨恨颇多,一直以来,江南的经济除了比不上汴京,其余都是冠绝全国的,现在江南困顿,而原本看不上的淮水以北地区,现在却比江南要繁华得多,这不就是笑话么?
而造成这一切的可不就是因为这无能的南宋朝廷么!
对于南宋朝廷的不满,在大夏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达到了巅峰。
很多宋人讲不清楚心里究竟是什么感受,一方面他们非常开心,因为燕云十六州终于回到了汉人的掌控之中,这意味着汉人变得安全起来了,不用担心异族的铁蹄汹涌南下。
但是他们心里也很复杂,因为这个汉人政权并非宋廷,而是将宋廷赶到南方的夏国,夏国兵锋犀利,说不得什么时候就挥军南下。
不过总体来说,他们还是开心的,至少夏国是汉人政权嘛,而且关键的是,夏国军队的军纪严明,在占领陕西六路也好,淮水以北地区也好,基本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烧杀抢掠的现象。
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在占领淮水以北地区的时候,出现了小部分的军队违纪问题,当时的中路大军元帅种谊,那可是在军中杀得人头滚滚以整军纪的!
说来有些好笑,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人,对夏军的信任比对宋军的信任还要高一些。
在迁徙的过程之中,夏军在堵到他们的时候,派出人劝说他们留下,但不愿意留下的,夏军也不为难,反而是遇到溃败的宋军的时候,这些败兵反而抢掠他们,对比之下令人唏嘘。
临安。
宫殿是在赵顼决定以杭州为“行在”以后,就在原有北宋杭州州治基础扩建而成的,称为大内。
其位置在临安城南端,范围从凤凰山东麓至万松岭以南,东至中河南段,南至五代梵天寺以北的地段。
大内共有殿三十,堂三十三,斋四,楼七,阁二十,轩一,台六,观一,亭九十。
与汴京类似,临安大内也分为外朝、内廷、东宫、学士院、宫后苑五个部分。
外朝居于南部和西部,内廷偏东北,东宫居东南,学士院靠北门,宫后苑在北部,大体成前朝后寝格局。
宫城四周有皇城包围,皇城的南门为丽正门,北门为和宁门,东部有东华门,西部只有府后门。
宫城有南北宫门与皇城南北门相对。
外朝建筑有大庆殿、垂拱殿、后殿(又称延和殿)、端诚殿四组。
大庆殿位于南宫门内,是大朝会场所,垂拱殿在大庆殿西侧偏北,后殿在垂拱殿之北,端诚殿在后殿以东,其中垂拱殿为常朝殿宇,后殿为皇帝遇冬至、正旦等节日的斋宿之处,而端诚殿则是一座多功能殿宇,作为明堂郊祀时称“端诚”,策士唱名曰“集英”,宴对奉使曰“崇德”,武举授官曰“讲武”,随时更换匾额。
此时的赵顼便是在垂拱殿。
之前一直跟着赵顼的老伴当实在已经干不动了,迫不得已只能告老,好在皇宫之中的人才也不会少,新跟着赵顼的伴当叫虞嗣汉。
此时的虞嗣汉站在大殿的门口,不安地往里面张望,自从前线传来的密报送进去之后,赵顼从一开始的暴怒,到现在呆若木鸡一般,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
不过虞嗣汉不敢进去打扰,自从来了临安之后,赵顼的性格越来越不好了,之前的老伴当说是干不动了,实际上是恶了赵顼,所以被打发走了而已,对待跟着自己许多年的老伴当尚且如此无情,虞嗣汉可不想步前辈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