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
男人低下头来,抽出袖帕,擦了擦手上尘土。徐三一看他的手,当真是修长有力,骨节分明,且细腻白皙,宛若寒玉,好看到了极点。
徐三这一看,便有几分恍神,接着便听得周内侍缓声道:“我在那茅草屋内,用荷叶露水,煮了些茶水。山中夜寒,三娘如若不嫌,便让我略展杯茗之敬,既能少叙片时,亦可暖身驱寒。”
周内侍这一番话,听得徐三是受宠若惊。一来,杯茗之敬这四个字,乃是谦辞。他作为宫中贵人,官家近臣,怎么对她这般客气?二来,他说了三娘二字,可见知道她是何人。只是两人素未谋面,他又是从何知晓的呢?
徐三不敢推托,连忙出言应下。二人行于花道小径,徐三在前,手提红纱灯笼,周内侍随行其后,手中所抱,自是那些侍弄花草之物。便连徐三带过去的那一堆,他也一并抱了回来,实在令徐三娘,颇有几分不好意思。
二人步入屋内,徐三搁下灯笼,借着桌上烛火,再抬眼看向周内侍,更觉惊艳了几分,心里头不由一阵叹惋。周内侍前去端茶之际,她盘腿坐于茶案一侧,忍不住寻思起来。
她这两辈子加起来,见过的男人里头,论起相貌身材、周身气度,说老实话,哪个也比不过这个周内侍。长得好看的,没他气质好;气质好的,五官又不如他俊美。徐三再想起他那极好看的手,作为女人,竟也有些自惭形秽,不自觉间,忍不住将自己的一双手,搁到了桌案下方来。
她正兀自寻思着,再一回过神来,却见周内侍已然坐到了对面,手持砂瓶,斟了两盏香茶,一碗放到徐三面前,另一碗则留与自己。
徐三垂下眸来,双手捧着茶盏,轻抿一口,便觉唇齿之间,满是荷叶香气。而周内侍看了她一眼,随即缓声说道:“官家既爱莲荷,又喜牡丹,对那似荷莲,自是如获至珍,不忍释手。这两株牡丹,是定然要移至京中的。只是这移种的时节……”
徐三稍稍一想,明白过来,出言道:“我明白的。《抱瓮录》里曾有提及,说是‘春分栽牡丹,到死不开花’。这似荷莲,只可秋植,不宜春栽。现如今乃是五月末,若让牡丹随行圣驾,连路颠簸,怕是不妥,但若是现在就移至京中,又还赶不上三秋。如此看来,还是等到六七月时,才最合宜。”
男人抬头看她,道:“你读过我写的书?”
徐三低头笑道:“岂止读过?我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周内侍笑了一下,挑眉道:“你既说倒背如流,那我便考考你。在《抱瓮录》中的第三十页,有一首诗,乃是我亲笔所写。此诗名为《山中吟》,你可还记得六七句,乃是如何说的?”
这首诗,徐三是有印象的。当时她头一次看这《抱瓮录》,还曾感叹过这人的书法豪气十足,着实不像是个深宫太监。徐三稍一回想,便一字不差地背诵道:“生平耳目非我有,俯仰眉妩向人好。岁月其如石火何,却逐浮名丧至宝。”
周内侍笑了笑,点了点头,不复多言,只又从桌案之下,掏出一个小包袱来。他用那极好看的手,缓缓解开包袱,徐三抬眼一看,却是一个小匣,以及用缎布包着的三张十色笺。
徐三不明其意,抬头看向周内侍,只听男人温声说道:“先前吴樵妇的那官司,我在大理寺翻阅案宗之时,看过你写的状纸,写的不错。晁四郎这案子,我知其内情,也是十分叹惋。你为了他,不惜以身犯险,可见晁氏,未曾错付。”
他指向那小匣,缓缓说道:“这匣中所装,乃是我先前跟随圣驾,途经扬州之时,当地官员送与我的几颗莲子。这些莲子,皆乃上品,世间罕有。晁四立墓之日,还请你为我将这莲子,置于棺椁之中。”
周内侍稍稍一顿,若有若无地一叹,轻声道:“人不能长生,但这花种,便是历经千年,只要有人栽种,依旧能破土而出,衔华佩实,为人所不能也。”
徐三娘听得此言,自是懂了他这一番苦心,不由十分动容,连忙小心收下木匣,并代晁四谢过。周内侍接着又将那缎布掀开,对着徐三道:“这三张十色笺,则是给你的。”
徐三闻言,又惊又喜,捧了那三张笺纸在手,正细细抚摩着,忽地听得男人沉声笑道:“崔钿先前跟我说,你对这笺纸,很是喜爱,更还提起过,想要集全十色。她还说,你已经从她那儿,要来了六色。”
徐三这才想起来,昨夜崔钿跟她说话之时,好似确实提起过周内侍。只是她原有的六色,加上周内侍今夜给的这三色,满打满算,也不过才九色而已,倒还差上一色。
徐三眨了眨眼,抬起头来,只见小案那侧,男人似笑非笑地看着她,口中轻声道:“待你中得三鼎甲,我便将这最后一色,当做贺礼,亲自送来你手中。”
徐三闻言,心上一震。
三鼎甲是什么?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作三鼎甲。
崔钿先前让她当幕僚时,说的是“考上几年,甚至几十年”,可见她对这徐三,都不曾有多么看好。就连徐家阿母,也只想让她随便混个官儿当当,不曾寄予厚望。然而眼前这个男人却说,“待你中得三鼎甲”。
她习惯了不被人看好,眼下听得周内侍之言,只觉心中沉甸甸的,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
徐三低下头来,将笺纸及木匣收入袖中,随即抬起头,对着面前男人一笑,平声道:“好,咱们一言为定。”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周文棠是这篇文里所有男性角色的中和
晁四之温润,小犬之孤傲,山大王之狠戾,唐小郎之细腻,包括后文中一些角色的特点……都是他性格中的一部分
但是他又和他们,都不一样
第72章 秋风春浪鳌头好(四)
秋风春浪鳌头好(四)
徐三娘揣着木匣及笺纸,别过周内侍, 下了后山, 归于家中, 此后两日, 便全神贯注,心无二用, 将罗五娘给她的那两册兵法, 仔细研读了一遍, 可谓是左右采获,受益匪浅。
而两日过后,便是官家离开寿春之时。这日里徐三娘听得外头奏乐罢了, 方才跨出门外。她引颈一望,便见那大队人马,已然愈去愈远, 徒留围观诸人, 仍在目送手挥,迟迟不愿散去。
徐三收回视线, 稍稍一思, 这便往县衙后宅寻了过去。对于贾府及袁氏, 官家应该已然有了决断, 而她到底是怎么断的罪, 怎么定的刑,徐三迫不及待,只想一探究竟。
她在后宅候了半晌, 便见崔钿入了院内。那小娘子穿着一身绿色官服,后背上汗湿了一片,徐三见状,连忙持起蒲扇,替她扇风。
崔钿坐于案后,看了她两眼,自是晓得她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崔知县稍一思忖,随即压低声音,缓缓说道:
“昨夜里头,我去拜见官家,官家说,这欺君之罪,非同小可。无论是大是小,无论有心还是无意,只要对官家说了诓言诈语,那就断然不能轻饶。她说,杀一方可儆百,以致吏民皆服。”
徐三倏地抬眼,薄唇紧抿。
是了,这是一个封建□□的国度,皇帝是至尊无上的存在。只要犯下欺君之罪,轻则以死谢过,重则株连九族。
崔钿瞥了她两眼,随即抿了口茶,叹了口气,轻声道:“我知你是个心软的,又笃信甚么公理大明,可是卖花郎这案子,即如你先前所言,贾氏乃是咎由自取,甭管落得甚么下场,都怨不得旁人去。她胆敢欺君,那就治她个欺君之罪,这不正是你说的,‘罪与罚相称’么?”
徐三默不作声,接着又听得崔钿清了两下嗓子,缓缓说道:“贾府主母,已然收押,择日便要处斩。贾府内一干知情人等,皆刺配沧州牢城。袁氏倒是没受甚么波及,只将全部罪过,都推到了那传话的小厮头上。那小厮已被杖毙,做的个死无对证。这卖花郎一案,便就此结清。”
袁氏从轻处置,这也是官家的意思。毕竟袁氏有女,尚在军中效力,还有官家用得着的地方。而贾府受此刑罚,则是因为她家还没在官场站稳脚跟,族中最大的官儿,都是拿银子买来的,在官家看来,不过是臭虫而已,抬脚便能碾死。
所谓政治,向来不认是非对错,只认有无利益。
崔钿言罢之后,看向徐三,见她脸色不大好,便轻轻一叹,凑到她跟前,对她说道:“徐老三,你以后若是真打算走这条道儿,那可就要想清楚了。宦海浮沉,绝非儿戏,它不是打官司,有那么一本《宋刑统》,能让你背,告诉你甚么是对,甚么是错。我在开封府长大,瞧得最是清楚,这世道,谁手里头有权,谁就是公理大明。”
徐三心下了然,付之一笑,倒也未曾多说些甚么。世道是一回事,而她心中的道,则是另一回事了。
官家走后,又过五六日,便是晁四立墓之时。照理来说,即便他被免去贱籍,成了平籍儿郎,但因为未曾嫁人,更不曾生育子嗣,那他就不能入土下葬。幸而先前官家决断之时,说了一句“至于丧仪,则要按着官籍来”,而官籍儿郎,无论是否婚嫁,都可以入土立墓,这才有了今时今日。
晁缃这一回立墓,可比徐三给他立衣冠冢时,不知要风光多少。而这新墓,正与那衣冠冢遥遥相对,中间恰好隔了一处后山园子,也算是个美丽的巧合。
立墓当日,封棺之前,徐三将那装着莲子的木匣,小心放进空棺之中。夜半三更之时,其余人等,皆已散去,徐三坐于墓前,倒了两小盏酒,随即倚着那墓碑,伸出手来,细细抚摩着那碑上所刻字迹,心中自是欣慰不已。
无字木碑变作了刻字石碑,草草埋下的白衣旧衫,换作了彩画棺椁,徐三的努力,没有白费。所有能为晁四做的事,她都做了。
鸾孤月缺,两春惆怅音尘绝。徐三倚着墓碑,静默无言,忍了又忍,到底是不曾落下泪来。她在山林之间,一人独坐,直至后半夜时,方才起身离去,归于家中。
死者已矣,入土为安,而活在世间的人们,却是各有各的不得已。这寿春县城,不过是个巴掌大的地方,徐三御前告状,三鸣不平的故事,在这寿春县里,已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她害得贾府倒台,又让蔡大善人得了现世报,更令那贪财爱势的晁稳婆,不但赔了儿子,还欠下百两黄金,不得不以役抵债,徐三这嘴皮子功夫,实在教众人是又惊又怕。
只是贾府虽倒,袁府却没倒;蔡大善人得了报应,秦娇蕊却是全身而退。徐三心里清楚,若是没有崔钿帮扶,她徐三娘的境地,不知要惨到哪里去了。
在这世间,想做个好人,想为自己讨个公道,非得有权势撑腰不可。而若想掌权得势,对于徐三来说,只一条大道可走,那就是——科考!
自打官家走后,来找徐三打官司的人,可谓是络绎不绝。只是她忙着读书做题,自然是无暇他顾,偶尔见着上门找她的人里,有几个穷酸可怜的,便出言指点一番,全都推到其余讼师那里去了。
每日里她也不做别的事儿,鸡一叫就起身看书,有那么几次,比唐玉藻起得都早,害得那小郎君还以为是自己起迟了,着实受了番不小的惊吓。
夜里头其余人都睡了,徐三却仍在秉灯夜读,手里头那一沓草纸,满满当当,写得不是排兵列阵之法,就是计算验证之过程。而她做题之时,为图方便,用的大多都是阿拉伯数字和现代的运算符号,唐玉藻替她收拾之时,瞧着那稀奇古怪的标记,着实是好奇不已,时日久了,竟无师自通,也能识得一些了。
却说转眼之间,已是七月之初,芙蓉生翠水,新秋风露早,再过三日,便是立秋州试。十门科目,连考五日,寒窗数载,全看今朝。
这日里徐三将手中书卷,一并收拾妥当,送到了罗昀处去,罗昀一见,知道她已将应试科目,全部看完,不由扯了下唇,随即缓缓抬眼,对她问道:“再隔三日,便是州试。挽澜,你可还有甚么不懂之处?”
徐三笑了一下,平声应道:“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只是这三个月里,我每日从早到晚,除了读书,甚么事也不做,如今州试将至,临时抱佛脚,也顶不上甚么用处了,倒不若给自己放三日的假,也好养几日身子。依徒儿之见,急脉缓灸,或有奇效。”
所谓急脉缓灸,是说用和缓的方式,来应对燃眉急事。罗昀听后,点了点头,沉声道:“你是个有主意的,我信得过你。你既说要歇,那就该歇。”
得了罗昀准允之后,徐三还真就歇了整整三日,半页书都没看过,每日里要么就和唐小郎逗逗趣儿,和徐阿母斗斗嘴,要么就跟弟弟贞哥儿一块儿,给院子里头那花花草草,松松土,浇浇水。短短三日,也算是旷性怡情,乐不可言。
三日歇罢之后,即是立秋之日,州试之时。徐三收拾妥当,直奔考场,接连考了五日,颇有些前世参加高考的感觉。
头一日考的是律法和策论,都是徐三拿手的科目,题目出的虽有些难,但对于她来说,绝对是不在话下。次一日考了算法和诗文,却都是徐三不怎么擅长的科目,幸而她就算遇到不大会的题目,也是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徐三很清楚,在优势科目上,那肯定要争抢高地,一分不丢,但在弱势科目上,倒也不用非逼着自己拔高,保证把会的部分全部拿下即可。
余下两日,又考了史论、常科、孝经、地经,全部都是以背诵为主的科目,这可是徐三的强项了。其余考生叫苦连天,出了考场之后,纷纷抱怨起来,说是考得太偏,出得太生僻,但徐三娘却是没甚么太大感觉,反正她全背了,那自然是全都会。
最后一日,考的则是兵法和历法。这持续整整五日的州试,到了这时候,考的已然不是学力了,而是心力和体力。而徐三娘,考前歇了三日,北窗高卧,悠然自得,自是比那些临近考前,还在熬夜苦读的小娘子们,无论精神还是体力,都要胜出一些。
而今年考的这兵法和历法,在徐三看来,倒比往年题目,着实容易不少,实在教她暗暗松了口气。徐三提笔写罢之后,竟成了头一个交卷的,惹得那监试的妇人,连连多看了她好几眼,方才放她出去。
徐三娘对她一笑,这便大步出门而去。她一袭白衣,立于檐下,眼望着长天霞散,云轻日薄,不由得长长舒了口气。
是成是败,全都要等到八月末时,放榜之日了。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我这周又轮空了,连我都觉得自己可怜哈哈哈
感受到我加快的节奏了吗~
第73章 拂剑当年气吐虹(一)
拂剑当年气吐虹(一)
虽说已考完了州试,但徐三却清楚, 为学之道, 恪勤匪懈, 唯有汇聚涓流, 方可搅海翻江。州试过后,还有由尚书省主持的省试、由官家亲自选定的殿试, 只有闯过这两关, 她的青云之路, 才算是正式开启。
路漫漫其修远兮,徐三却是不急不躁,只管平心易气, 砥志研思,将那已经看过的书卷,不厌其烦地又看了起来。
州试只是个门槛而已, 起的是初步筛选的作用, 因而出的题目,都算不得太难, 考的内容背诵偏多, 理解偏少。这往后两轮的难度, 可就会大大增强, 徐三娘所擅长的记忆背诵, 也不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一年的州试若是过了,那就算是中举了。作为举人,可以享受到一些国家给予的福利政策, 诸如税役减免等,但却无法获得封官,顶多能到县衙里头,当个县吏——官和吏这两个字,虽然常被放在一起说,实际却是天壤之别。即如秦娇娥先前所说,读书人分作四等,文士书吏,只能算第三等,也就比讼师好点儿,算不得甚么出息。
第二年没有任何考试,为的是给全国考生留出时间,好让他们上京赶考,参加第三年的省试及殿试。省试是在第三年的春末,上万考生,汇于开封,而最终能中得省试之人,拢共不过二三百余,录取比例接近百分之一。礼部省试,可以说是科考三大关卡中,最难的一关。
而最松的一关,并非州试,而是殿试。通过省试的二百余人中,最终会有一百余人,由官家及吏部,直接授以官职。而若是某个考生,一举得中三鼎甲,那授官之时,最低也是五品官了。
诗曰:“露香消渴桂花芳,天气偏饶八月凉”,转眼间八月末时,已是仲秋时分,恰是桂花开放之际,因而这州试之榜,又被称作“桂榜”。而桂榜放出当日,徐家小院里,可谓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徐三哼着小调,侍弄着缸中碗莲,而徐阿母却是心急如焚,在院子里头,来回踱步。眼见得徐荣桂如此心焦,唐小郎和贞哥儿,皆是一个字儿都不敢出声,只等着那报喜之人,手持泥金帖子,登门报捷,讨要喜钱。
这所谓报喜人,大多是张榜之时,州县官府,临时雇佣的闲人,往往被称作“报录人”,又唤作“报子”。而所谓泥金帖子,又称金花帖子,姓标红纸,饰以金花,说白了,就是古代版的录取通知书。给报子喜钱,也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徐家阿母,现如今已然是草木皆兵,竖着耳朵,只要听着外头有一丝风吹草动,立马就走到门板后头,抬着手,等着拔门栓。这半个白天,她来来回回,将这一轮动作,重复了得有八九次,却仍是不知疲倦,翘首以待。
徐三看在眼中,又是感念,又是好笑。眼看着到了中午,这徐家阿母都还顾不得吃饭,搬了个板凳,磕着瓜子儿,坐守门边,徐三无奈至极,只得软硬兼施,哄了许久,方才说动了她去用膳。
一家人一直等到半下午时,都没等着一丝动静。徐荣桂这下可坐不住了,一拍大腿,起身就去穿衣,口中对着徐三急道:
“你这丫头!这么要紧的大事儿,你都不挂在心上。依我看,那送喜的报子,多半是个靠不住的,咱们等是等不着了,还是得上衙门口儿亲自找去!”
哪知徐阿母才一进屋穿衣,门那边便有了动静。徐三一开门,不由一怔,只见崔钿身着常服,立在檐下,见着徐三出来,重重叹了口气,皱眉摇头道:
“徐老三,别等了,今年不行也不打紧,三年之后,咱再考一回,考得多了,总会中的。再说了,等你跟我去了北边,燕云十六州那儿,向来是考的人少,录的人多,你考中的几率,也能大上不少。”
徐阿母立在院子里头,一听这话,当即垂下脑袋,满面愁色,唉声叹气起来。唐小郎蹙着眉头,眼中满是担忧之色,他平日里也算是伶牙俐齿,可到了这时候,也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徐三却是勾唇一笑,伸出手来,对着崔钿无奈道:“别闹了,快将帖子给我。”
崔钿撇了撇嘴,仍在装聋卖傻,故意叹气道:“徐老三啊徐老三,你傻了不成?你没中举,怎么会有帖子?还是老老实实,安安分分,做本官的幕僚罢。”
徐三笑了下,猛地抬手,佯作要去抓她左臂,等到崔钿抬起右臂去挡之时,徐三却出其不意,又将她右手手腕握住。
崔钿紧抿着唇,想要挣脱开来,不曾想那徐三的力气,可比她大上不少,这小娘子只得眼睁睁地瞧着徐三伸出手来,两指一动,便将那一封金花帖子,从她袖中抽了出来。
徐三手持泥金帖子,抬眼一扫,不由勾起唇角。她只见那金花帖上写道:捷报贵府徐氏挽澜高中崇宁九年寿州州试第二名亚元。
徐三这一看,便有几分恍神,接着便听得周内侍缓声道:“我在那茅草屋内,用荷叶露水,煮了些茶水。山中夜寒,三娘如若不嫌,便让我略展杯茗之敬,既能少叙片时,亦可暖身驱寒。”
周内侍这一番话,听得徐三是受宠若惊。一来,杯茗之敬这四个字,乃是谦辞。他作为宫中贵人,官家近臣,怎么对她这般客气?二来,他说了三娘二字,可见知道她是何人。只是两人素未谋面,他又是从何知晓的呢?
徐三不敢推托,连忙出言应下。二人行于花道小径,徐三在前,手提红纱灯笼,周内侍随行其后,手中所抱,自是那些侍弄花草之物。便连徐三带过去的那一堆,他也一并抱了回来,实在令徐三娘,颇有几分不好意思。
二人步入屋内,徐三搁下灯笼,借着桌上烛火,再抬眼看向周内侍,更觉惊艳了几分,心里头不由一阵叹惋。周内侍前去端茶之际,她盘腿坐于茶案一侧,忍不住寻思起来。
她这两辈子加起来,见过的男人里头,论起相貌身材、周身气度,说老实话,哪个也比不过这个周内侍。长得好看的,没他气质好;气质好的,五官又不如他俊美。徐三再想起他那极好看的手,作为女人,竟也有些自惭形秽,不自觉间,忍不住将自己的一双手,搁到了桌案下方来。
她正兀自寻思着,再一回过神来,却见周内侍已然坐到了对面,手持砂瓶,斟了两盏香茶,一碗放到徐三面前,另一碗则留与自己。
徐三垂下眸来,双手捧着茶盏,轻抿一口,便觉唇齿之间,满是荷叶香气。而周内侍看了她一眼,随即缓声说道:“官家既爱莲荷,又喜牡丹,对那似荷莲,自是如获至珍,不忍释手。这两株牡丹,是定然要移至京中的。只是这移种的时节……”
徐三稍稍一想,明白过来,出言道:“我明白的。《抱瓮录》里曾有提及,说是‘春分栽牡丹,到死不开花’。这似荷莲,只可秋植,不宜春栽。现如今乃是五月末,若让牡丹随行圣驾,连路颠簸,怕是不妥,但若是现在就移至京中,又还赶不上三秋。如此看来,还是等到六七月时,才最合宜。”
男人抬头看她,道:“你读过我写的书?”
徐三低头笑道:“岂止读过?我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周内侍笑了一下,挑眉道:“你既说倒背如流,那我便考考你。在《抱瓮录》中的第三十页,有一首诗,乃是我亲笔所写。此诗名为《山中吟》,你可还记得六七句,乃是如何说的?”
这首诗,徐三是有印象的。当时她头一次看这《抱瓮录》,还曾感叹过这人的书法豪气十足,着实不像是个深宫太监。徐三稍一回想,便一字不差地背诵道:“生平耳目非我有,俯仰眉妩向人好。岁月其如石火何,却逐浮名丧至宝。”
周内侍笑了笑,点了点头,不复多言,只又从桌案之下,掏出一个小包袱来。他用那极好看的手,缓缓解开包袱,徐三抬眼一看,却是一个小匣,以及用缎布包着的三张十色笺。
徐三不明其意,抬头看向周内侍,只听男人温声说道:“先前吴樵妇的那官司,我在大理寺翻阅案宗之时,看过你写的状纸,写的不错。晁四郎这案子,我知其内情,也是十分叹惋。你为了他,不惜以身犯险,可见晁氏,未曾错付。”
他指向那小匣,缓缓说道:“这匣中所装,乃是我先前跟随圣驾,途经扬州之时,当地官员送与我的几颗莲子。这些莲子,皆乃上品,世间罕有。晁四立墓之日,还请你为我将这莲子,置于棺椁之中。”
周内侍稍稍一顿,若有若无地一叹,轻声道:“人不能长生,但这花种,便是历经千年,只要有人栽种,依旧能破土而出,衔华佩实,为人所不能也。”
徐三娘听得此言,自是懂了他这一番苦心,不由十分动容,连忙小心收下木匣,并代晁四谢过。周内侍接着又将那缎布掀开,对着徐三道:“这三张十色笺,则是给你的。”
徐三闻言,又惊又喜,捧了那三张笺纸在手,正细细抚摩着,忽地听得男人沉声笑道:“崔钿先前跟我说,你对这笺纸,很是喜爱,更还提起过,想要集全十色。她还说,你已经从她那儿,要来了六色。”
徐三这才想起来,昨夜崔钿跟她说话之时,好似确实提起过周内侍。只是她原有的六色,加上周内侍今夜给的这三色,满打满算,也不过才九色而已,倒还差上一色。
徐三眨了眨眼,抬起头来,只见小案那侧,男人似笑非笑地看着她,口中轻声道:“待你中得三鼎甲,我便将这最后一色,当做贺礼,亲自送来你手中。”
徐三闻言,心上一震。
三鼎甲是什么?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作三鼎甲。
崔钿先前让她当幕僚时,说的是“考上几年,甚至几十年”,可见她对这徐三,都不曾有多么看好。就连徐家阿母,也只想让她随便混个官儿当当,不曾寄予厚望。然而眼前这个男人却说,“待你中得三鼎甲”。
她习惯了不被人看好,眼下听得周内侍之言,只觉心中沉甸甸的,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
徐三低下头来,将笺纸及木匣收入袖中,随即抬起头,对着面前男人一笑,平声道:“好,咱们一言为定。”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周文棠是这篇文里所有男性角色的中和
晁四之温润,小犬之孤傲,山大王之狠戾,唐小郎之细腻,包括后文中一些角色的特点……都是他性格中的一部分
但是他又和他们,都不一样
第72章 秋风春浪鳌头好(四)
秋风春浪鳌头好(四)
徐三娘揣着木匣及笺纸,别过周内侍, 下了后山, 归于家中, 此后两日, 便全神贯注,心无二用, 将罗五娘给她的那两册兵法, 仔细研读了一遍, 可谓是左右采获,受益匪浅。
而两日过后,便是官家离开寿春之时。这日里徐三娘听得外头奏乐罢了, 方才跨出门外。她引颈一望,便见那大队人马,已然愈去愈远, 徒留围观诸人, 仍在目送手挥,迟迟不愿散去。
徐三收回视线, 稍稍一思, 这便往县衙后宅寻了过去。对于贾府及袁氏, 官家应该已然有了决断, 而她到底是怎么断的罪, 怎么定的刑,徐三迫不及待,只想一探究竟。
她在后宅候了半晌, 便见崔钿入了院内。那小娘子穿着一身绿色官服,后背上汗湿了一片,徐三见状,连忙持起蒲扇,替她扇风。
崔钿坐于案后,看了她两眼,自是晓得她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崔知县稍一思忖,随即压低声音,缓缓说道:
“昨夜里头,我去拜见官家,官家说,这欺君之罪,非同小可。无论是大是小,无论有心还是无意,只要对官家说了诓言诈语,那就断然不能轻饶。她说,杀一方可儆百,以致吏民皆服。”
徐三倏地抬眼,薄唇紧抿。
是了,这是一个封建□□的国度,皇帝是至尊无上的存在。只要犯下欺君之罪,轻则以死谢过,重则株连九族。
崔钿瞥了她两眼,随即抿了口茶,叹了口气,轻声道:“我知你是个心软的,又笃信甚么公理大明,可是卖花郎这案子,即如你先前所言,贾氏乃是咎由自取,甭管落得甚么下场,都怨不得旁人去。她胆敢欺君,那就治她个欺君之罪,这不正是你说的,‘罪与罚相称’么?”
徐三默不作声,接着又听得崔钿清了两下嗓子,缓缓说道:“贾府主母,已然收押,择日便要处斩。贾府内一干知情人等,皆刺配沧州牢城。袁氏倒是没受甚么波及,只将全部罪过,都推到了那传话的小厮头上。那小厮已被杖毙,做的个死无对证。这卖花郎一案,便就此结清。”
袁氏从轻处置,这也是官家的意思。毕竟袁氏有女,尚在军中效力,还有官家用得着的地方。而贾府受此刑罚,则是因为她家还没在官场站稳脚跟,族中最大的官儿,都是拿银子买来的,在官家看来,不过是臭虫而已,抬脚便能碾死。
所谓政治,向来不认是非对错,只认有无利益。
崔钿言罢之后,看向徐三,见她脸色不大好,便轻轻一叹,凑到她跟前,对她说道:“徐老三,你以后若是真打算走这条道儿,那可就要想清楚了。宦海浮沉,绝非儿戏,它不是打官司,有那么一本《宋刑统》,能让你背,告诉你甚么是对,甚么是错。我在开封府长大,瞧得最是清楚,这世道,谁手里头有权,谁就是公理大明。”
徐三心下了然,付之一笑,倒也未曾多说些甚么。世道是一回事,而她心中的道,则是另一回事了。
官家走后,又过五六日,便是晁四立墓之时。照理来说,即便他被免去贱籍,成了平籍儿郎,但因为未曾嫁人,更不曾生育子嗣,那他就不能入土下葬。幸而先前官家决断之时,说了一句“至于丧仪,则要按着官籍来”,而官籍儿郎,无论是否婚嫁,都可以入土立墓,这才有了今时今日。
晁缃这一回立墓,可比徐三给他立衣冠冢时,不知要风光多少。而这新墓,正与那衣冠冢遥遥相对,中间恰好隔了一处后山园子,也算是个美丽的巧合。
立墓当日,封棺之前,徐三将那装着莲子的木匣,小心放进空棺之中。夜半三更之时,其余人等,皆已散去,徐三坐于墓前,倒了两小盏酒,随即倚着那墓碑,伸出手来,细细抚摩着那碑上所刻字迹,心中自是欣慰不已。
无字木碑变作了刻字石碑,草草埋下的白衣旧衫,换作了彩画棺椁,徐三的努力,没有白费。所有能为晁四做的事,她都做了。
鸾孤月缺,两春惆怅音尘绝。徐三倚着墓碑,静默无言,忍了又忍,到底是不曾落下泪来。她在山林之间,一人独坐,直至后半夜时,方才起身离去,归于家中。
死者已矣,入土为安,而活在世间的人们,却是各有各的不得已。这寿春县城,不过是个巴掌大的地方,徐三御前告状,三鸣不平的故事,在这寿春县里,已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她害得贾府倒台,又让蔡大善人得了现世报,更令那贪财爱势的晁稳婆,不但赔了儿子,还欠下百两黄金,不得不以役抵债,徐三这嘴皮子功夫,实在教众人是又惊又怕。
只是贾府虽倒,袁府却没倒;蔡大善人得了报应,秦娇蕊却是全身而退。徐三心里清楚,若是没有崔钿帮扶,她徐三娘的境地,不知要惨到哪里去了。
在这世间,想做个好人,想为自己讨个公道,非得有权势撑腰不可。而若想掌权得势,对于徐三来说,只一条大道可走,那就是——科考!
自打官家走后,来找徐三打官司的人,可谓是络绎不绝。只是她忙着读书做题,自然是无暇他顾,偶尔见着上门找她的人里,有几个穷酸可怜的,便出言指点一番,全都推到其余讼师那里去了。
每日里她也不做别的事儿,鸡一叫就起身看书,有那么几次,比唐玉藻起得都早,害得那小郎君还以为是自己起迟了,着实受了番不小的惊吓。
夜里头其余人都睡了,徐三却仍在秉灯夜读,手里头那一沓草纸,满满当当,写得不是排兵列阵之法,就是计算验证之过程。而她做题之时,为图方便,用的大多都是阿拉伯数字和现代的运算符号,唐玉藻替她收拾之时,瞧着那稀奇古怪的标记,着实是好奇不已,时日久了,竟无师自通,也能识得一些了。
却说转眼之间,已是七月之初,芙蓉生翠水,新秋风露早,再过三日,便是立秋州试。十门科目,连考五日,寒窗数载,全看今朝。
这日里徐三将手中书卷,一并收拾妥当,送到了罗昀处去,罗昀一见,知道她已将应试科目,全部看完,不由扯了下唇,随即缓缓抬眼,对她问道:“再隔三日,便是州试。挽澜,你可还有甚么不懂之处?”
徐三笑了一下,平声应道:“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只是这三个月里,我每日从早到晚,除了读书,甚么事也不做,如今州试将至,临时抱佛脚,也顶不上甚么用处了,倒不若给自己放三日的假,也好养几日身子。依徒儿之见,急脉缓灸,或有奇效。”
所谓急脉缓灸,是说用和缓的方式,来应对燃眉急事。罗昀听后,点了点头,沉声道:“你是个有主意的,我信得过你。你既说要歇,那就该歇。”
得了罗昀准允之后,徐三还真就歇了整整三日,半页书都没看过,每日里要么就和唐小郎逗逗趣儿,和徐阿母斗斗嘴,要么就跟弟弟贞哥儿一块儿,给院子里头那花花草草,松松土,浇浇水。短短三日,也算是旷性怡情,乐不可言。
三日歇罢之后,即是立秋之日,州试之时。徐三收拾妥当,直奔考场,接连考了五日,颇有些前世参加高考的感觉。
头一日考的是律法和策论,都是徐三拿手的科目,题目出的虽有些难,但对于她来说,绝对是不在话下。次一日考了算法和诗文,却都是徐三不怎么擅长的科目,幸而她就算遇到不大会的题目,也是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徐三很清楚,在优势科目上,那肯定要争抢高地,一分不丢,但在弱势科目上,倒也不用非逼着自己拔高,保证把会的部分全部拿下即可。
余下两日,又考了史论、常科、孝经、地经,全部都是以背诵为主的科目,这可是徐三的强项了。其余考生叫苦连天,出了考场之后,纷纷抱怨起来,说是考得太偏,出得太生僻,但徐三娘却是没甚么太大感觉,反正她全背了,那自然是全都会。
最后一日,考的则是兵法和历法。这持续整整五日的州试,到了这时候,考的已然不是学力了,而是心力和体力。而徐三娘,考前歇了三日,北窗高卧,悠然自得,自是比那些临近考前,还在熬夜苦读的小娘子们,无论精神还是体力,都要胜出一些。
而今年考的这兵法和历法,在徐三看来,倒比往年题目,着实容易不少,实在教她暗暗松了口气。徐三提笔写罢之后,竟成了头一个交卷的,惹得那监试的妇人,连连多看了她好几眼,方才放她出去。
徐三娘对她一笑,这便大步出门而去。她一袭白衣,立于檐下,眼望着长天霞散,云轻日薄,不由得长长舒了口气。
是成是败,全都要等到八月末时,放榜之日了。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我这周又轮空了,连我都觉得自己可怜哈哈哈
感受到我加快的节奏了吗~
第73章 拂剑当年气吐虹(一)
拂剑当年气吐虹(一)
虽说已考完了州试,但徐三却清楚, 为学之道, 恪勤匪懈, 唯有汇聚涓流, 方可搅海翻江。州试过后,还有由尚书省主持的省试、由官家亲自选定的殿试, 只有闯过这两关, 她的青云之路, 才算是正式开启。
路漫漫其修远兮,徐三却是不急不躁,只管平心易气, 砥志研思,将那已经看过的书卷,不厌其烦地又看了起来。
州试只是个门槛而已, 起的是初步筛选的作用, 因而出的题目,都算不得太难, 考的内容背诵偏多, 理解偏少。这往后两轮的难度, 可就会大大增强, 徐三娘所擅长的记忆背诵, 也不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一年的州试若是过了,那就算是中举了。作为举人,可以享受到一些国家给予的福利政策, 诸如税役减免等,但却无法获得封官,顶多能到县衙里头,当个县吏——官和吏这两个字,虽然常被放在一起说,实际却是天壤之别。即如秦娇娥先前所说,读书人分作四等,文士书吏,只能算第三等,也就比讼师好点儿,算不得甚么出息。
第二年没有任何考试,为的是给全国考生留出时间,好让他们上京赶考,参加第三年的省试及殿试。省试是在第三年的春末,上万考生,汇于开封,而最终能中得省试之人,拢共不过二三百余,录取比例接近百分之一。礼部省试,可以说是科考三大关卡中,最难的一关。
而最松的一关,并非州试,而是殿试。通过省试的二百余人中,最终会有一百余人,由官家及吏部,直接授以官职。而若是某个考生,一举得中三鼎甲,那授官之时,最低也是五品官了。
诗曰:“露香消渴桂花芳,天气偏饶八月凉”,转眼间八月末时,已是仲秋时分,恰是桂花开放之际,因而这州试之榜,又被称作“桂榜”。而桂榜放出当日,徐家小院里,可谓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徐三哼着小调,侍弄着缸中碗莲,而徐阿母却是心急如焚,在院子里头,来回踱步。眼见得徐荣桂如此心焦,唐小郎和贞哥儿,皆是一个字儿都不敢出声,只等着那报喜之人,手持泥金帖子,登门报捷,讨要喜钱。
这所谓报喜人,大多是张榜之时,州县官府,临时雇佣的闲人,往往被称作“报录人”,又唤作“报子”。而所谓泥金帖子,又称金花帖子,姓标红纸,饰以金花,说白了,就是古代版的录取通知书。给报子喜钱,也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徐家阿母,现如今已然是草木皆兵,竖着耳朵,只要听着外头有一丝风吹草动,立马就走到门板后头,抬着手,等着拔门栓。这半个白天,她来来回回,将这一轮动作,重复了得有八九次,却仍是不知疲倦,翘首以待。
徐三看在眼中,又是感念,又是好笑。眼看着到了中午,这徐家阿母都还顾不得吃饭,搬了个板凳,磕着瓜子儿,坐守门边,徐三无奈至极,只得软硬兼施,哄了许久,方才说动了她去用膳。
一家人一直等到半下午时,都没等着一丝动静。徐荣桂这下可坐不住了,一拍大腿,起身就去穿衣,口中对着徐三急道:
“你这丫头!这么要紧的大事儿,你都不挂在心上。依我看,那送喜的报子,多半是个靠不住的,咱们等是等不着了,还是得上衙门口儿亲自找去!”
哪知徐阿母才一进屋穿衣,门那边便有了动静。徐三一开门,不由一怔,只见崔钿身着常服,立在檐下,见着徐三出来,重重叹了口气,皱眉摇头道:
“徐老三,别等了,今年不行也不打紧,三年之后,咱再考一回,考得多了,总会中的。再说了,等你跟我去了北边,燕云十六州那儿,向来是考的人少,录的人多,你考中的几率,也能大上不少。”
徐阿母立在院子里头,一听这话,当即垂下脑袋,满面愁色,唉声叹气起来。唐小郎蹙着眉头,眼中满是担忧之色,他平日里也算是伶牙俐齿,可到了这时候,也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徐三却是勾唇一笑,伸出手来,对着崔钿无奈道:“别闹了,快将帖子给我。”
崔钿撇了撇嘴,仍在装聋卖傻,故意叹气道:“徐老三啊徐老三,你傻了不成?你没中举,怎么会有帖子?还是老老实实,安安分分,做本官的幕僚罢。”
徐三笑了下,猛地抬手,佯作要去抓她左臂,等到崔钿抬起右臂去挡之时,徐三却出其不意,又将她右手手腕握住。
崔钿紧抿着唇,想要挣脱开来,不曾想那徐三的力气,可比她大上不少,这小娘子只得眼睁睁地瞧着徐三伸出手来,两指一动,便将那一封金花帖子,从她袖中抽了出来。
徐三手持泥金帖子,抬眼一扫,不由勾起唇角。她只见那金花帖上写道:捷报贵府徐氏挽澜高中崇宁九年寿州州试第二名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