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小内阁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消息刚在朝堂上公布,立刻引起了轰动。
  简直就是惊天海啸!
  看着祢衡朗诵着圣旨上一个个名字,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有能力的年轻一辈,都获得了晋升。
  周忠、韦端、陈珪等人,都退居二线。
  当然,他们肯定不开心,不过刘辩都做出了相应的补偿。
  他们的后辈,周瑜、韦康、陈登或多或少,都得到了好处。
  刘辩可以说,对得起任何人。
  至于韦端觊觎三公之位,刘辩只能说抱歉。
  这家伙没资格!
  韦端的不满,也只能藏在心里。
  刘辩不会屠杀功臣,但也不会纵容尸餐素位之徒。
  这一波人事变动下来,大汉朝堂的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者上,劣者下。
  这就是刘辩一朝的血腥。
  为了安抚关羽、张飞两位大将,刘辩将刘备提拔为司隶校尉,填补了曹操坐镇幽州后,留下的空缺。
  刘备到了这个职位,也该到头了。
  群臣或许有怨言,但绝对没有人敢反对。
  更何况,刘辩扶持上来的这些人,个个都是精英。
  他们在相应的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唯独诸葛亮的“武侯”,引起了将军们的不满。
  吕布天下无双,被封为“温侯”。
  然而,他更加在乎“武”字。
  这是一名武将的荣耀。
  竟然给了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
  这不是开玩笑吗?
  甚至就连诸葛亮,都有短暂的错愕。
  没想到刘辩竟然玩这么大。
  他满打满算,也就经历了一次南征而已。
  突然被封为“武侯”,有点受宠若惊啊。
  不过诸葛亮也是胆小之辈,刘辩敢封赏。
  诸葛亮就敢接受!
  只是将军们的目光,变得不太友善。
  刘辩自然是不管的。
  诸葛亮要是连这一点都搞不定,怎配称“卧龙”?
  退朝以后,整个洛阳随之沸腾。
  所有人都在猜测,难不成三公做了什么事情,让刘辩震怒了。
  随后刘辩命人辟谣,并用公告、报纸等方式,发表声明。
  这只是正常的人事任命。
  大汉需要年轻一辈的血液!
  联想到刘辩的所作所为,民间的有识之士,很快就理解了。
  从扫荡董卓开始,刘辩用人,就有着“任人唯贤”的风格。
  只要是有惊天才能,刘辩肯定会破格提拔。
  众人见怪不怪了。
  消息传到幽州、凉州,曹操和袁绍也很震惊。
  三公之位,竟然没有他们的份。
  着实可惜。
  不过刘辩给的爵位,也很不一般。
  魏侯、淮南侯,都不是简单的称呼。
  在历史上,能够用“魏”的,一般指魏王。
  淮南也是如此,更多的是封号“淮南王”。
  只不过刘辩一朝,想要封王,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刘辩能给出“魏侯”“淮南侯”,已经是大汉顶级勋贵的待遇。
  三公之位,又算得了什么?
  而且,三公属于文臣!
  要是接受了这样的册封,肯定要交出兵权的。
  袁绍盯着西域这块肥肉很久了,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曹操也从未停止对北方的探索,对百济、高句丽虎视眈眈。
  只等刘辩一声令下!
  他们都写了奏折,向刘辩表示感激,皇恩浩荡。
  刘辩愉快地接受了。
  没过几天,刘辩将丞相一职,也裁撤了。
  张魅娘替刘辩审核奏章这么久,熟悉整个大汉国。
  刘辩当然不能让她随意离开。
  在半逼迫下,张魅娘答应入宫为妃。
  如此一来,大汉进入了权力“小真空”。
  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刘辩打算将太子刘民扶持起来。
  在今后的作战中,刘辩难免会离开洛阳。
  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处理朝政。
  三公九卿,都是刘辩最信赖的人。
  但他们终究是臣子!
  有些事,臣子是不可能直接决断的。
  必须大汉国的主子点头。
  刘民是太子。
  虽然年幼,接触不了太深奥的东西,但臣子可以提建议,再由太子拍板。
  这是为了防止大臣专权。
  只要刘辩在位一天,就不可能出现权臣。
  不过嘛。
  防患于未然还是很有必要的。
  只是刘民太年轻了,很难胜任这份工作。
  于是,刘辩打算给刘民组建一个“小内阁”,处理政务。
  在大汉,每一任太子,都有自己的属官。
  相当于一个小朝廷。
  这些人都是清廉之辈,被精挑细选出来,辅佐太子。
  要是按照一般的历史进程,诸葛亮、陆逊这些年轻人,不可能有出头之日。
  最多安排为太子属官。
  王允、杨彪、周忠、韦端、陈珪这些老头子,将霸占整个朝堂。
  刘辩提前为大汉换了血,留给刘民的人才,自然就不多了。
  不过也不是绝对。
  刘辩心目中,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
  也就是杨修!
  杨徳祖。
  弘农杨氏的力量,绝对不比四世三公的袁家差。
  甚至还繁荣到了现在!
  但杨修这个人,有一个臭毛病。
  喜欢秀智商优越,很不稳重。
  若是让他直接执政,尾巴能够翘上天。
  所以,刘辩决定将他编入“小内阁”中。
  这彰显了刘辩对弘农杨氏的尊重,给了杨修前途。
  但又狠狠地压制了他一波。
  刘辩还很年轻,太子不熬几十年,不可能执掌大汉。
  杨修自然也会跟着磨练性子。
  所以“小内阁”,非常适合杨修。
  光有聪明才智还不行。
  刘民身边,还需要有一名儒学大师。
  出身扬州的顾雍,就非常合适。
  这个人非常有才学,擅长内政。
  刘辩想了想,再从建安七子中,抽出两人,王璨和陈琳。
  如此也就凑够了四人。
  刘辩告诉贾诩后,贾诩推荐了一人。
  与他同姓的“贾逵”。
  刘辩这才想起这位“魏晋八君子”之一,以“忠勇”著称。
  一些评书中,还将他评为“三国里骨头最硬的人”。
  “小内阁”就这么凑成了。
  刘辩将这五人,都划分到刘民麾下。
  这也是一种信号传递!
  刘辩开始着手培养继承人了。
  按理说,这时候百官就开始衡量、站队。
  只不过这一次没有。
  因为刘辩实在太年轻了!
  这种时候站队,不是找不自在吗?
  所以群臣都没太当回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