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俸禄改革
刘辩大胜而归。
和以往一样。
从未失手。
文武百官为之庆贺。
身为帝王,当然想要好臣子。
同样的,百官也想要一个好皇帝
好臣子难得,找找还是会有的。
好皇帝是真的百年不出一个。
刘辩现在的功绩,还不足以流芳百世。
大汉还没有彻底稳定呢。
更别提对外作战了。
所以一切都要慢慢来。
这一次,刘辩召见了陈宫,精心部署了一些事情。
“太仓令的位置,朕给你留着了。”
“启禀陛下,朝廷有太仓令……”陈宫弱弱地回了一句。
“朕不认。”刘辩认真地道。
陈宫还能说什么呢?
只能接受这个身份。
“朕需要你做一件事。”
“请陛下吩咐。”陈宫抱拳道。
“从今往后,朝廷官员的俸禄这样发。”
“地方官员,一个季度发一次,钱一半,粮一半。”
“洛阳百官,一个月发一次,同样钱一半,粮一半。”
陈宫吃了一惊。
这绝对是提高了百官的福利。
但有一点棘手之处。
那就是如何发放!
在以前,一年结算一次,干净利落。
可是按照刘辩的要求,频率增加了。
每一次开仓,就意味着变数的产生。
以及工作量的增加!
涉及到全国各地的记账方式等等。
更要设计出防贪腐的方案。
真正地上面动动口,下面跑断腿。
陈宫算是感受到了。
但这不正是他的价值所在吗?
“陛下打算进行改革?”
“没错。”
刘辩大方地承认下来:“这件事目前只有你知道。”
“你自己安排好,并且上书。”
陈宫明白了!
他就是给刘辩当枪使来了。
毕竟朝廷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一次动荡。
到时候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阻止、反对。
这些压力,都会降临到陈宫头上。
不过,只要有表现的机会,这算什么?
小事一桩!
“臣领命!”
把事情交给陈宫后,刘辩也松了一口气。
说实话,有点无赖的感觉。
自己只要定大方向,剩下的就是属下去头疼。
不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陈宫能力不错。
做好了这件事,也该得到提拔了。
一直过了四五天时间,陈宫才将草案交上来。
刘辩看了看,补充了几点。
“连坐之法过了,改成没收财产,主事之人入狱服刑。”
“三代以内,不得参加科举、置办家产。”
陈宫忍不住嘴角一抽。
这般对付贪污的官吏,还不如直接给他们一刀!
不能置办家产,是让他们直接穷三代啊!
宅邸和田产是衡量一个家族实力的最佳标准。
刘辩直接剥夺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人生匆匆几十年。
很多古人对自身安危什么的,根本不在乎。
唯独对“给子孙留下家产”念念不忘。
这么多人从军,就是抱着这样的念想。
只顾自己享乐的话,根本用不上这么多钱财。
毕竟整个大汉就没什么娱乐活动。
娶几个小妾就够了。
所以,刘辩对于贪污的惩处,直接落在贪官的后代身上,这才是最大的震慑。
世家大族,或者官吏,都讲究“繁衍”。
贪图一些小利,祸害子孙,真的值得吗?
不能参加科举,更是直接断了大多数人的念头。
“还有,官吏收到俸禄后,必须签字,给回执。”
“陛下,什么是回执?”
“就是写下一张纸条,某年某月某日,从哪个仓收到俸禄多少。加盖印章后,密封,交到驿站,统一送来洛阳。每一年都要进行账目比对,发现问题,必将严惩。”
如此一来,对于防贪,的确有不错的效果。
只是这工作量,陈宫要头大了。
接下来刘辩又指出了几处不足之处,陈宫都进行了整改。
次日,他交上了新的奏折。
刘辩邀请荀攸、贾诩、郭嘉、曹操等心腹,进行商讨,完善。
最高兴的还是郭嘉。
没想到自己只是缺一点酒钱,竟然引发了一场变革。
真是不可思议。
陛下小题大做吗?
并非如此。
这样发放俸禄,也能监察百官的动态。
加强地方和中央的联系。
“陛下,可以在回执上添点料,比如说举报某某地方官贪污受贿之类的。”贾诩建议道。
否则动用这么多力量进行协调,就为了送回执到洛阳,这也太奢侈了。
加点料就不一样了。
贾诩也不怕得罪人。
“文和说得不错!”曹操赞同道。
自古以来,吏治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天下有官还不行,还要有吏。
他们才是具体办事的群体。
就连官员都不敢轻易得罪,否则栽赃陷害一些小手段用出来,官员也吃不消。
曹操会赞同贾诩,刘辩并不感到意外,毕竟他可是司隶校尉。
负责监察百官。
职责所在啊。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完善了改革方针。
刘辩这是软刀子,不会有人反对。
毕竟这也是挺高了百官的福利。
至于一些搞灰色产业,贩卖粮食的,恐怕要承受不小的损失。
但这和刘辩没关系。
对于货币的改革,刘辩目前还没有想法。
五铢钱的稳定,可以用到唐朝呢。
后来开元通宝出现,五铢钱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刘辩更不会搞“大泉五十”这种掠夺百姓财富的事情。
要做也是做“银币”。
只是现在的银矿还不足以支撑起新的货币。
刘辩决定缓一缓。
商讨结束后,时间又过了两天。
朝会上,陈宫提出了“俸禄改革”。
一个月发一次俸禄的新颖方式,让众人眼前一亮。
大多数人,都是保持着赞同的态度。
陛下高兴就好!
至于寒门出身的官员,则是感恩戴德了。
以后不用紧巴巴地生活了。
其实他们的俸禄并没有提高多少,但总算不用规划一年的用量了。
比如说郭嘉。
他挥霍起来,一年的俸禄,一个月就败光了。
剩下的十一个月,都在喝西北风。
举债度日。
或者等着刘辩的赏赐。
在百官的支持下,俸禄改革,顺利地推行下去。
刘辩更加明白了金钱的重要性。
这段时间以来,朝廷与地方关系恶化,商队可是越来越少了。
也不知道丝绸之路,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打通。
袁绍待在敦煌,也好久了。
和以往一样。
从未失手。
文武百官为之庆贺。
身为帝王,当然想要好臣子。
同样的,百官也想要一个好皇帝
好臣子难得,找找还是会有的。
好皇帝是真的百年不出一个。
刘辩现在的功绩,还不足以流芳百世。
大汉还没有彻底稳定呢。
更别提对外作战了。
所以一切都要慢慢来。
这一次,刘辩召见了陈宫,精心部署了一些事情。
“太仓令的位置,朕给你留着了。”
“启禀陛下,朝廷有太仓令……”陈宫弱弱地回了一句。
“朕不认。”刘辩认真地道。
陈宫还能说什么呢?
只能接受这个身份。
“朕需要你做一件事。”
“请陛下吩咐。”陈宫抱拳道。
“从今往后,朝廷官员的俸禄这样发。”
“地方官员,一个季度发一次,钱一半,粮一半。”
“洛阳百官,一个月发一次,同样钱一半,粮一半。”
陈宫吃了一惊。
这绝对是提高了百官的福利。
但有一点棘手之处。
那就是如何发放!
在以前,一年结算一次,干净利落。
可是按照刘辩的要求,频率增加了。
每一次开仓,就意味着变数的产生。
以及工作量的增加!
涉及到全国各地的记账方式等等。
更要设计出防贪腐的方案。
真正地上面动动口,下面跑断腿。
陈宫算是感受到了。
但这不正是他的价值所在吗?
“陛下打算进行改革?”
“没错。”
刘辩大方地承认下来:“这件事目前只有你知道。”
“你自己安排好,并且上书。”
陈宫明白了!
他就是给刘辩当枪使来了。
毕竟朝廷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一次动荡。
到时候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阻止、反对。
这些压力,都会降临到陈宫头上。
不过,只要有表现的机会,这算什么?
小事一桩!
“臣领命!”
把事情交给陈宫后,刘辩也松了一口气。
说实话,有点无赖的感觉。
自己只要定大方向,剩下的就是属下去头疼。
不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陈宫能力不错。
做好了这件事,也该得到提拔了。
一直过了四五天时间,陈宫才将草案交上来。
刘辩看了看,补充了几点。
“连坐之法过了,改成没收财产,主事之人入狱服刑。”
“三代以内,不得参加科举、置办家产。”
陈宫忍不住嘴角一抽。
这般对付贪污的官吏,还不如直接给他们一刀!
不能置办家产,是让他们直接穷三代啊!
宅邸和田产是衡量一个家族实力的最佳标准。
刘辩直接剥夺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人生匆匆几十年。
很多古人对自身安危什么的,根本不在乎。
唯独对“给子孙留下家产”念念不忘。
这么多人从军,就是抱着这样的念想。
只顾自己享乐的话,根本用不上这么多钱财。
毕竟整个大汉就没什么娱乐活动。
娶几个小妾就够了。
所以,刘辩对于贪污的惩处,直接落在贪官的后代身上,这才是最大的震慑。
世家大族,或者官吏,都讲究“繁衍”。
贪图一些小利,祸害子孙,真的值得吗?
不能参加科举,更是直接断了大多数人的念头。
“还有,官吏收到俸禄后,必须签字,给回执。”
“陛下,什么是回执?”
“就是写下一张纸条,某年某月某日,从哪个仓收到俸禄多少。加盖印章后,密封,交到驿站,统一送来洛阳。每一年都要进行账目比对,发现问题,必将严惩。”
如此一来,对于防贪,的确有不错的效果。
只是这工作量,陈宫要头大了。
接下来刘辩又指出了几处不足之处,陈宫都进行了整改。
次日,他交上了新的奏折。
刘辩邀请荀攸、贾诩、郭嘉、曹操等心腹,进行商讨,完善。
最高兴的还是郭嘉。
没想到自己只是缺一点酒钱,竟然引发了一场变革。
真是不可思议。
陛下小题大做吗?
并非如此。
这样发放俸禄,也能监察百官的动态。
加强地方和中央的联系。
“陛下,可以在回执上添点料,比如说举报某某地方官贪污受贿之类的。”贾诩建议道。
否则动用这么多力量进行协调,就为了送回执到洛阳,这也太奢侈了。
加点料就不一样了。
贾诩也不怕得罪人。
“文和说得不错!”曹操赞同道。
自古以来,吏治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天下有官还不行,还要有吏。
他们才是具体办事的群体。
就连官员都不敢轻易得罪,否则栽赃陷害一些小手段用出来,官员也吃不消。
曹操会赞同贾诩,刘辩并不感到意外,毕竟他可是司隶校尉。
负责监察百官。
职责所在啊。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完善了改革方针。
刘辩这是软刀子,不会有人反对。
毕竟这也是挺高了百官的福利。
至于一些搞灰色产业,贩卖粮食的,恐怕要承受不小的损失。
但这和刘辩没关系。
对于货币的改革,刘辩目前还没有想法。
五铢钱的稳定,可以用到唐朝呢。
后来开元通宝出现,五铢钱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刘辩更不会搞“大泉五十”这种掠夺百姓财富的事情。
要做也是做“银币”。
只是现在的银矿还不足以支撑起新的货币。
刘辩决定缓一缓。
商讨结束后,时间又过了两天。
朝会上,陈宫提出了“俸禄改革”。
一个月发一次俸禄的新颖方式,让众人眼前一亮。
大多数人,都是保持着赞同的态度。
陛下高兴就好!
至于寒门出身的官员,则是感恩戴德了。
以后不用紧巴巴地生活了。
其实他们的俸禄并没有提高多少,但总算不用规划一年的用量了。
比如说郭嘉。
他挥霍起来,一年的俸禄,一个月就败光了。
剩下的十一个月,都在喝西北风。
举债度日。
或者等着刘辩的赏赐。
在百官的支持下,俸禄改革,顺利地推行下去。
刘辩更加明白了金钱的重要性。
这段时间以来,朝廷与地方关系恶化,商队可是越来越少了。
也不知道丝绸之路,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打通。
袁绍待在敦煌,也好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