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章 禾黍不获君何食(中
当王墩儿所在的大队人马,循着正确的道路重新出现在湖口镇外的时候。像是凭空而降又势不可挡的一阵暴风骤雨似得,迅速浇灭了充斥在镇子当中,喧嚣之上的狂暴与肆意的氛围。
而在外围那些试图阻截和埋伏,相继被严整以待的军阵摧枯拉朽一般的冲垮、撕碎过去之后;也就只剩下一地被砍杀、戳翻的七零八落尸体铺陈,以及墙头哭爹喊娘一般争相逃遁的身影。
然而当这些漏网之鱼想要从镇子的另端出逃,却被绕墙而来的少量骑卒给挡回去之后。那些在持续暴乱中曾经凶神恶煞仿若恶鬼一般的庄民,再也不复当初的气势汹汹和喧哗滔天,而像是受惊的猪羊一般的重新躲回家中蜷缩了起来。
因此,这支三百名辅卒和少量驻队兵组成的援军;很快在镇子南门附近被大火几乎烧塌了一大半的市所院子里,翻找和抢救出来推守在仓房里被烟火熏得半死不活的,包括了于九郎在内最后几个“三支队”幸存者。
随后,并没有和其他人被用担架上抬走救治,而是不顾多处灼伤和脸部干裂的伤势,主动坚持留下来协助的于九郎,亦是在简单的包扎之后,嘶哑着声音询问道:
“接下来,旅帅打算怎么办?我该怎生配合。。”
“也不用你们这么麻烦了,既然此地已暴露出了严重的敌对问题,那自然就得按照展示君发来处置了。”
满脸凝重和肃然的旅帅王秋,却是胸有成竹的沉声道:
“若是觉得本庄那些大宅内暂且令人一无所获,不如姑且反其道行之;就从最外围开始就事无巨细的搜查本地每一个民家家中好了。,或许会有所蛛丝马迹的?。”
“但只要把所有的丁壮都给控制住就没得错了。就算领头之人逃走或是躲藏起来,他们这些帮凶之辈也逃脱不了干系的;我太平军也是没有非常处置的权宜和手段,尽管交给我好了。。”
这一刻,他却是想起当初在峡江道掩护屯民在撤军路上的一些遭遇了。比如那些隐藏在猪圈,牛羊栏泥地里的人骨碎片;被绳子圈在高脚屋下污秽里的妇孺,就仿若还是历历在目的昨天一般。有时候,在极致的阳春白雪之下,却是污浊不堪的漆黑之色。
接下来的时间里,虽然有只有三百多名辅卒,但是在王秋的指挥之下,还是轻而易举的将这处足足有两三千口人的庄子给控制住;并且还游刃有余组成攻坚组和战斗队,打破了高墙环绕的内庄,抓到了一批负隅顽抗道最后的罪魁祸首。
然后在搜查镇上民家的此起彼伏反抗过程当中,又搜罗出了许多武器和旗帜,还有明显不属于相应家庭才能拥有的各种物件。于是在后续刀剑枪棒为主的持续武器批判之下,镇子里曾经发生的一切事情就变得明朗起来了。
而负责参与审讯和记录整个过程的于九郎,也为其中触目惊心的种种情迹,而一次次震撼到完全麻木和机械起来为止。而他知道这时候才知道这一切事端的因由,居然是因为内庄一个奴婢的突然失踪,而导致整个庄子的氛围大变。
然而正巧他又发出了要盘点和清查庄内奴婢名录的要求。而前去老乡宦家中的交办的队员,同样也在不经意间摆显和口头威胁式的,宣称了太平军对于释放奴婢,安置为良人的一贯政策所在;
结果就触动了对方那根宛如惊弓之鸟的弦。错以为失踪的这名庄内奴婢,依然落入到了太平军“三支队”的手中,当场就是方寸大乱起来,而又在那名老乡宦长子的带领之下,关门聚集内宅人手围杀喋血当场。
然后,此辈又一不做二不休的顺势发动和召集全庄丁壮,开始围攻“三支队驻地”所在的市所院落。因此,可以说偌大镇子内的家家户户都脱不了干系。至于他们为什么会对“三支队”成员,前恭顺后残暴的毫不犹豫翻脸成仇,在后从大多数人口中拷问出来的真相是残酷的。
也就是这个镇子里的绝大多数人等,都是直接或是间接的共犯;帮凶,或者说这里家家户户都是这种不止第一次的做法,广大意义上的潜在受益者之一;是以理所当然的觉得应该为之遮掩,或者说任何可以保全乡里和自家的手段,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正因如此,他们在这片乱世当中才得维持了表面上的相对自足和和睦;也就是建立在对于一切过路的外乡行旅、流民,甚至是败兵的累累尸骨之上的。而那个老乡宦既是幕后指使之一,也是明面上站出来与各方周旋的幌子。
因此在“三支队”之前,镇子里本该存在的那些闲杂人员都被提前清理和转移了出去,躲藏在了山林多年布置的据点里;一亦召唤就可以就近杀了回来,几乎是里应外合的将原本控制镇子中要点的队员,给袭击和杀死当场。
这也是那名驻军联络员得以蒙难的主要因果;他虽然小心戒备了可能来自镇子里的变乱和威胁,但却在出奔求援的时候被埋伏在外的袭击者给半道围攻和杀害了。也就是这种轻车熟路又表里阴阳的做派,让这个镇子一次次从地方势力更替当中,得以善存了下来。
或者说,这些人已经习惯了对于强大者示之以柔媚和顺服,然后又在对方一旦露出颓势和弱点之际,毫不犹豫的反噬和坑害之,并将其在大多数班底人心中,美化和扭曲成保全自身和乡土的义理,以及理所当然的乱世存亡之道。
而在此之前被他们所杀戮和残害的对象也数不胜数,有败退活过境的义军和官兵,也有一头撞上来想要捞一把的流匪、寇盗;甚至还有不断逃难避祸至此的州县大户、富商和官宦人家,都难免最终悄然无息的身陷其中,就此音讯断绝了。
若不是于九郎节外生枝而事前就发出了请求协力的口信,只怕他们这些人都要先身陷在这里,而勿论日后是否太平军有机会替他们报仇雪恨,一切都已然晚矣。尽管如此,最后能够被找回来的死难队员,也都是被残杀以为泄愤之后零碎了。
而这么一番刻骨铭心的代价和生死一线的惨烈结果,让于九郎在内的这些劫后余生的“三支队”幸存者,对于自己的所进行的工作和推进的事业,有了更加透彻和明了的觉悟。
若是自己这些人都不能痛下决心和狠下手段,来打烂、清洗这个前朝留下来乡土间的积弊深重,却又不知道又多少人要深受其害呢,又怎么能迎来真正安乐无虞的清平世代?
若果没有能够认清楚这一点,只怕日后太平军在淮南推行的局面,还有更多“三支队”成员的行事,还是会难免遇上不可避免的损失和破坏的。
然而,对于王墩儿在内的这些,半路被抽调和召集而来增援地方的辅卒而言,在初上战阵轻取急胜的兴奋中还没回过味来,却在接下来的善后处置当中,又赶上让他们大多数人忍不住作呕连天或是瞠目欲裂的情景。
毕竟,在战阵厮杀当中变成残缺不全或是肝脑涂地的尸体,他们也不是没有收敛和掩埋过。但是被禁闭在田庄里的囚牢和山林据点当中,各种饱受凌虐和残害的妇孺人等;还有从河塘和池泊里捞出来残缺不全的尸骨,就是完全在冲击着他们这一辈子生为人的心理底线了。
所以在后续的审判当中,他们对于那些呼天抢地或是哀嚎连天的庄内眷属们的哭求,已然是麻木的心底起不了一点波纹和同情分毫了。因为这些人眼中的亲情和和睦,都是通过残害他人的手段来事先的。
然而,令王墩儿有些意外的是,他们的任务也并没有因此结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有自方方面面被安排过来参观和见证的军中、地方代表团体,在这里亲眼目睹了相应保留下来的罪证累累,以及由他们所维持秩序的逐批审判过程。
而死里逃生的于九郎在养伤期间,也意外接到了全新的调令和变相升迁的文书。让他前往位于黄州州城黄冈粮台待命(调养);同时因为表现优异的考绩结束堪转年限,就地提升为第九阶的吏目副。
当然了,明面上的说法是,因为他在这件泼天罪恶的事端当中,不但处置得当保全了自己还及时求援,足以被树立为相应“三支队”人员当中的“典范”,因此还有后续一些内部的荣誉和实物奖励。
而在内里的缘故,则算是为镇反会所属数千名在编干员,以及上万名外围附属、协从人员,争得一个不大不小的脸面;也为反击那些外界的非议和毁言,算是提供了一个重要舆情上的斥驳和反击素材。
要知道,如今三支队出身的人士,除了积累功勋和年资转入军中或是提刑、监察、巡禁(治安)、巡检(缉私)等相关强力部门之外,也可以就地转为地方基层的吏员,而成为大都督府底层政权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摆在他的面前足足有三条道路可选;要么继续在镇反会的编制内,转入下一支普查队或是工作队当任领队之责,而不是所谓临时性的“队代表”。
要么选择转入黄州地方新组建的巡禁队,在黄冈、黄陂、麻城3县一(邾城)邑之中,再拔高一阶担任一名(队)副巡长;就此专属一方治防事务。
此外,就连位于黄州的讨击军粮台院使下,也对他表示出了某种兴趣,认为依照他的工作经验、知觉和临机对应手段,可以以特任文员的身份,加入到后方打击队的序列中来。
然而,作为临时同僚的旅帅王秋却也给他发来了邀请。因为在这件事情当中表现出来的果断和干净利落,在王秋身上因为“违背军令、擅自行动”所背负的训诫和观察期限,也终于被取消了。
因此,他决定动用自己为数不多的举荐名额,邀约于九郎这个还算看得上眼,既能拿刀拼命也能够脚踏实地的做事的士子,前往自己将要就任的新组部队——庐州暂编十九营第一团,担任一名司务员。
而在外围那些试图阻截和埋伏,相继被严整以待的军阵摧枯拉朽一般的冲垮、撕碎过去之后;也就只剩下一地被砍杀、戳翻的七零八落尸体铺陈,以及墙头哭爹喊娘一般争相逃遁的身影。
然而当这些漏网之鱼想要从镇子的另端出逃,却被绕墙而来的少量骑卒给挡回去之后。那些在持续暴乱中曾经凶神恶煞仿若恶鬼一般的庄民,再也不复当初的气势汹汹和喧哗滔天,而像是受惊的猪羊一般的重新躲回家中蜷缩了起来。
因此,这支三百名辅卒和少量驻队兵组成的援军;很快在镇子南门附近被大火几乎烧塌了一大半的市所院子里,翻找和抢救出来推守在仓房里被烟火熏得半死不活的,包括了于九郎在内最后几个“三支队”幸存者。
随后,并没有和其他人被用担架上抬走救治,而是不顾多处灼伤和脸部干裂的伤势,主动坚持留下来协助的于九郎,亦是在简单的包扎之后,嘶哑着声音询问道:
“接下来,旅帅打算怎么办?我该怎生配合。。”
“也不用你们这么麻烦了,既然此地已暴露出了严重的敌对问题,那自然就得按照展示君发来处置了。”
满脸凝重和肃然的旅帅王秋,却是胸有成竹的沉声道:
“若是觉得本庄那些大宅内暂且令人一无所获,不如姑且反其道行之;就从最外围开始就事无巨细的搜查本地每一个民家家中好了。,或许会有所蛛丝马迹的?。”
“但只要把所有的丁壮都给控制住就没得错了。就算领头之人逃走或是躲藏起来,他们这些帮凶之辈也逃脱不了干系的;我太平军也是没有非常处置的权宜和手段,尽管交给我好了。。”
这一刻,他却是想起当初在峡江道掩护屯民在撤军路上的一些遭遇了。比如那些隐藏在猪圈,牛羊栏泥地里的人骨碎片;被绳子圈在高脚屋下污秽里的妇孺,就仿若还是历历在目的昨天一般。有时候,在极致的阳春白雪之下,却是污浊不堪的漆黑之色。
接下来的时间里,虽然有只有三百多名辅卒,但是在王秋的指挥之下,还是轻而易举的将这处足足有两三千口人的庄子给控制住;并且还游刃有余组成攻坚组和战斗队,打破了高墙环绕的内庄,抓到了一批负隅顽抗道最后的罪魁祸首。
然后在搜查镇上民家的此起彼伏反抗过程当中,又搜罗出了许多武器和旗帜,还有明显不属于相应家庭才能拥有的各种物件。于是在后续刀剑枪棒为主的持续武器批判之下,镇子里曾经发生的一切事情就变得明朗起来了。
而负责参与审讯和记录整个过程的于九郎,也为其中触目惊心的种种情迹,而一次次震撼到完全麻木和机械起来为止。而他知道这时候才知道这一切事端的因由,居然是因为内庄一个奴婢的突然失踪,而导致整个庄子的氛围大变。
然而正巧他又发出了要盘点和清查庄内奴婢名录的要求。而前去老乡宦家中的交办的队员,同样也在不经意间摆显和口头威胁式的,宣称了太平军对于释放奴婢,安置为良人的一贯政策所在;
结果就触动了对方那根宛如惊弓之鸟的弦。错以为失踪的这名庄内奴婢,依然落入到了太平军“三支队”的手中,当场就是方寸大乱起来,而又在那名老乡宦长子的带领之下,关门聚集内宅人手围杀喋血当场。
然后,此辈又一不做二不休的顺势发动和召集全庄丁壮,开始围攻“三支队驻地”所在的市所院落。因此,可以说偌大镇子内的家家户户都脱不了干系。至于他们为什么会对“三支队”成员,前恭顺后残暴的毫不犹豫翻脸成仇,在后从大多数人口中拷问出来的真相是残酷的。
也就是这个镇子里的绝大多数人等,都是直接或是间接的共犯;帮凶,或者说这里家家户户都是这种不止第一次的做法,广大意义上的潜在受益者之一;是以理所当然的觉得应该为之遮掩,或者说任何可以保全乡里和自家的手段,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正因如此,他们在这片乱世当中才得维持了表面上的相对自足和和睦;也就是建立在对于一切过路的外乡行旅、流民,甚至是败兵的累累尸骨之上的。而那个老乡宦既是幕后指使之一,也是明面上站出来与各方周旋的幌子。
因此在“三支队”之前,镇子里本该存在的那些闲杂人员都被提前清理和转移了出去,躲藏在了山林多年布置的据点里;一亦召唤就可以就近杀了回来,几乎是里应外合的将原本控制镇子中要点的队员,给袭击和杀死当场。
这也是那名驻军联络员得以蒙难的主要因果;他虽然小心戒备了可能来自镇子里的变乱和威胁,但却在出奔求援的时候被埋伏在外的袭击者给半道围攻和杀害了。也就是这种轻车熟路又表里阴阳的做派,让这个镇子一次次从地方势力更替当中,得以善存了下来。
或者说,这些人已经习惯了对于强大者示之以柔媚和顺服,然后又在对方一旦露出颓势和弱点之际,毫不犹豫的反噬和坑害之,并将其在大多数班底人心中,美化和扭曲成保全自身和乡土的义理,以及理所当然的乱世存亡之道。
而在此之前被他们所杀戮和残害的对象也数不胜数,有败退活过境的义军和官兵,也有一头撞上来想要捞一把的流匪、寇盗;甚至还有不断逃难避祸至此的州县大户、富商和官宦人家,都难免最终悄然无息的身陷其中,就此音讯断绝了。
若不是于九郎节外生枝而事前就发出了请求协力的口信,只怕他们这些人都要先身陷在这里,而勿论日后是否太平军有机会替他们报仇雪恨,一切都已然晚矣。尽管如此,最后能够被找回来的死难队员,也都是被残杀以为泄愤之后零碎了。
而这么一番刻骨铭心的代价和生死一线的惨烈结果,让于九郎在内的这些劫后余生的“三支队”幸存者,对于自己的所进行的工作和推进的事业,有了更加透彻和明了的觉悟。
若是自己这些人都不能痛下决心和狠下手段,来打烂、清洗这个前朝留下来乡土间的积弊深重,却又不知道又多少人要深受其害呢,又怎么能迎来真正安乐无虞的清平世代?
若果没有能够认清楚这一点,只怕日后太平军在淮南推行的局面,还有更多“三支队”成员的行事,还是会难免遇上不可避免的损失和破坏的。
然而,对于王墩儿在内的这些,半路被抽调和召集而来增援地方的辅卒而言,在初上战阵轻取急胜的兴奋中还没回过味来,却在接下来的善后处置当中,又赶上让他们大多数人忍不住作呕连天或是瞠目欲裂的情景。
毕竟,在战阵厮杀当中变成残缺不全或是肝脑涂地的尸体,他们也不是没有收敛和掩埋过。但是被禁闭在田庄里的囚牢和山林据点当中,各种饱受凌虐和残害的妇孺人等;还有从河塘和池泊里捞出来残缺不全的尸骨,就是完全在冲击着他们这一辈子生为人的心理底线了。
所以在后续的审判当中,他们对于那些呼天抢地或是哀嚎连天的庄内眷属们的哭求,已然是麻木的心底起不了一点波纹和同情分毫了。因为这些人眼中的亲情和和睦,都是通过残害他人的手段来事先的。
然而,令王墩儿有些意外的是,他们的任务也并没有因此结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有自方方面面被安排过来参观和见证的军中、地方代表团体,在这里亲眼目睹了相应保留下来的罪证累累,以及由他们所维持秩序的逐批审判过程。
而死里逃生的于九郎在养伤期间,也意外接到了全新的调令和变相升迁的文书。让他前往位于黄州州城黄冈粮台待命(调养);同时因为表现优异的考绩结束堪转年限,就地提升为第九阶的吏目副。
当然了,明面上的说法是,因为他在这件泼天罪恶的事端当中,不但处置得当保全了自己还及时求援,足以被树立为相应“三支队”人员当中的“典范”,因此还有后续一些内部的荣誉和实物奖励。
而在内里的缘故,则算是为镇反会所属数千名在编干员,以及上万名外围附属、协从人员,争得一个不大不小的脸面;也为反击那些外界的非议和毁言,算是提供了一个重要舆情上的斥驳和反击素材。
要知道,如今三支队出身的人士,除了积累功勋和年资转入军中或是提刑、监察、巡禁(治安)、巡检(缉私)等相关强力部门之外,也可以就地转为地方基层的吏员,而成为大都督府底层政权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摆在他的面前足足有三条道路可选;要么继续在镇反会的编制内,转入下一支普查队或是工作队当任领队之责,而不是所谓临时性的“队代表”。
要么选择转入黄州地方新组建的巡禁队,在黄冈、黄陂、麻城3县一(邾城)邑之中,再拔高一阶担任一名(队)副巡长;就此专属一方治防事务。
此外,就连位于黄州的讨击军粮台院使下,也对他表示出了某种兴趣,认为依照他的工作经验、知觉和临机对应手段,可以以特任文员的身份,加入到后方打击队的序列中来。
然而,作为临时同僚的旅帅王秋却也给他发来了邀请。因为在这件事情当中表现出来的果断和干净利落,在王秋身上因为“违背军令、擅自行动”所背负的训诫和观察期限,也终于被取消了。
因此,他决定动用自己为数不多的举荐名额,邀约于九郎这个还算看得上眼,既能拿刀拼命也能够脚踏实地的做事的士子,前往自己将要就任的新组部队——庐州暂编十九营第一团,担任一名司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