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会打脸吗?
第二天下午,《承诺》正式开始展映。
章子芳跟这边电影节官方算比较熟,她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合作的制片人,也是属于在欧洲电影圈里比较有人脉的中国电影人之一,再加上她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能在欧洲卖一些钱,所以《承诺》租下的,是整个电影节规定了可以播放展映电影的若干家影厅中第三大的一家。
事先就有报道,《承诺》的制片人也发动多年来的关系,在柏林当地的一些媒体上事先投放了一些软文。
并且呢,章子芳过去这些年往欧洲跑所结识的一些老朋友,那些电影导演、演员、制片人、发行商、影评人等等,这个时候,也都会提前的帮忙鼓吹一下,写一点对电影表示很期待的文字,对导演本人的一些绍介,等等之类。
甚至她的团队还跟本地几家报刊提前约好,在章子芳刚来到柏林之后,就抓紧时间做了一个专访,随后不久就在报纸上登出来……这一切的一切,再加上章子芳的电影本身在欧洲热爱文艺电影的那部分观众中间的口碑,都使得《承诺》的展映第一场,迎来了一个相对程度的开门红。
可以说,这是多少年积攒下来的一份开门红。
羡慕不得。
展映开始之前,李谦比较早就带着秦晶晶和傅学隆,自己的行政助理秦诺一起,过来《承诺》要做展映的影厅门口帮忙。
但是,基本上帮不上什么忙。
十年来前后往欧洲这边跑了那么多次,章子芳身后的团队对于前来欧洲参加电影节的事情,已经无比熟悉,所有的安排都可以提前就巨细靡遗地规划好,带的人手也是足够,所以一切都显得驾轻驭熟。
然后,李谦来了,除了摆了一会儿姿势,供记者们拍照,就只能是在影厅门口看了一会儿,然后进去等着放映。
其实章子芳已经不太需要了的,但她的制片人还是提前制作好了大幅的宣传海报,同时还印制了据说几千份的宣传手册。
只要进门看电影就发,路过都派送。
李谦手里也拿了一本,进去等放映功夫,就翻开来细细的看。
说白了,这些年复一年、一部又一部的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为的其实已经不是当下的这一部《承诺》,而是为了持续地扩散章子芳导演这个品牌,和她的电影作品在欧洲这边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红高粱》剧组在宣传上的准备,就略显寒酸了一些。
在接到了参展邀请之后,宣传部门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也做了一批画册、宣传册的设计,最终李谦选定了一款,印刷好了,先于李谦他们就打包先发了过来。除此之外,宣传部门还曾经请示要不要做海报啊之类的。
李谦当时想了想,本来去柏林参加电影节,就只是想去刷一刷艺术范儿的,拿不拿奖都没那么关键,至于这部电影在欧洲那些国家能不能卖出点钱来,也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到时候剧组大概只会组织那么几个人一起过去,要是还得折腾海报啊什么的,就未免太累、太复杂了。
于是,他大手一挥,不做了。
或许对于国内绝大多数的电影人而言,能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哪怕不是主竞赛单元,都是值得大大欣喜,然后就像章子芳所表现得那样,抱着最大的希望赶过来,到处宣传和忙活,力求哪怕不获奖、没能一战成名,至少也在欧洲这边的文艺和电影圈子里混个眼熟什么的。
但对于李谦来说,则不是那么回事。
第一,他不是张国师,此《红高粱》非彼《红高粱》,这个时空也不是另外那个时空,所以,虽然自己剪完了自己回头看,他觉得相比起当初初出茅庐时技法、水准、眼光还略显稚嫩和粗糙的张国师版《红高粱》,自己也会比较臭屁、比较得意地觉得,自己这一版,在吸收了对方的精华,弥补了不足之后,在很多方面,其实应该是稳稳超出的。
尤其是,作为自己心中定位为“实验电影”性质的练手作品,他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相当的大胆,人物表演和故事剪切暂时不去说它,单单只说张国师的原作最受人推崇的那种泼墨式的的色彩运用和镜头意向,李谦觉得自己这一版的作品,应该都是要比他超出不少的!
一来心里有原作打底子,哪里让人拍案叫绝,哪里略有瑕疵,哪里仍可遐想,这些东西在张国师版《红高粱》在国际上大张名目之后,二十多年来,都是已经被国内的电影圈子翻来覆去的研究透了的,很多东西都已成定论,张国师自己在一些深度访谈里谈到那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他自己的一些感悟和遗憾,李谦也都基本心知肚明——这就等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再出发!
二来么,李谦毕竟是电影学院摄影系的科班出身,玩摄影、玩光、玩色彩,那是拿手的本事。或许你让他自己凭空创造,他未必真的就能拍出超过原版《红高粱》的东西来,但拿着对方的成品,而且是成败得失都已经被扒干净的作品,自己再去自由发挥地做一套类似的产品出来,当然就不会那么难了。
更何况从当初拍《新白娘子传奇》开始,一直到拍《红高粱》之前,李谦已经带队拍摄和制作过多部的电影电视剧,经验已经相当的丰富!——这其实就是说,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再出发的那个人,自身水平也不差!
三来就简单了,任何一个时空里,艺术品这个东西,得先有真作,才谈得上赝品、复制品、印刷品等等。如果这个时空有张国师,而且他也拍了一部《红高粱》出来,哪怕他拍的远不如李谦这一部,但李谦再拍,就有了对比,除非拍得远远超出了原作一两个大层次大境界,不然就难获好评。
但是现在么,没有!
这个时空没有张国师,也没有《红高粱》!
李谦版《红高粱》,就是原作,而柏林电影节的展映,将会是它第一次展现在公众和群体面前。
别说对原作是有一定超越的,就算没超越,有瑕疵,但哪怕得了原作七八分的神韵,至少也是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线上了。
但是,作品好归作品好,在另外的那个时空,张国师带着《红高粱》能获奖,并不意味着李谦在这个时空带着一部崭新的《红高粱》,一部并不逊色甚至尤有胜出的《红高粱》,就也一定能获奖!
这个逻辑是并不成立的!
时空变了,年代变了,人变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大同小异也好,大异小同也罢,总之,李谦从来不认为自己照着来一部《红高粱》,就一定能拿奖。
这是第一。
第二,从很多方面来说,他并没有像国内的其他电影人,乃至与《红高粱》相关的一众人等,比如齐洁,比如这部电影的主要摄影师和摄影指导傅学隆,比如女主角秦晶晶他们一样,那么看重这个奖。
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更看重一部电影的商业表现,至少也得是在商业成功的基础上再去谈人文色彩和艺术成就的导演,其次,前世在另外那个时空的经历,也清楚地告诉他,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衰落,与文艺电影的衰落,是必然。
所以对于他来说,想要把《红高粱》练练手,那就拍了,拍完了,感觉自己收获很大,而且剪出来片子自己也很满意,就足够了。
票房么,估计大卖的可能性不大,但毕竟是自己的导演作品,回本基本毫无压力,这就行了。
至于欧洲这边的电影节,来还是要来的,但来了之后能不能拿奖,就全无压力了,来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而且,不管这次来是不是能有点收获的回去,接下来的几年,他都不太可能有时间再去拍《红高粱》这一类的文艺电影了。
电影的全球市场正因为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变革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技术革新,在这一波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地位定型之前,他实在是不敢松哪怕半口气!
…………
放映厅里接近坐满。
很多欧洲的的观众,或许就是柏林本地人,也或许是不知道从哪个国家赶过来,就为了来电影节看电影的,此时,大家都坐在放映厅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声喧哗——或许正如此前国内的一家报纸对章子芳的电影评论的那样:买了票,进去坐下,然后你什么都不用做,就安心的享受你这一段属于你的一百分钟的电影之旅就可以了。因为,章子芳总能用温暖,把你的心填得满满的。
章子芳最后进来,在他身后,也一起进来的,李谦眼尖,一下子就看到了那两位脖子上挂着的相机——是东方面孔。
在国内的话,章子芳是一个很难界定的导演。她被某些人认为是“欧洲派”,因为她的东西在欧洲比较受欢迎,但这个论点却很难站得住脚,因为章子芳拍的东西,从来都是扎根中国的人和事。
所以,她就正好卡在这两者中间,从而成为了相当一部分文艺工作者、文化人、知识分子、小资和文艺青年的最爱。
李谦知道,对于章子芳来欧洲参加电影节,国内电影圈子和媒体圈子,几乎是回.回兴奋,但却又次次落空,次次落空,却又继续回.回兴奋。
像这一次,据李谦知道,柏林电影节的邀请一发出,国内知道今年有两部电影入选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顿时又有些亢奋和期待。
对于章子芳,那是肯定要热炒一番的,各种报道,各种解读,各种预测,而不管章子芳自己愿意不愿意,为了商业利益上的考量,她都必须稍作配合。
对于李谦,和传言中他在2001年就已经拍出来的《红高粱》此次的入围,国内则是一边惊诧着,一边满怀期待——李谦和《红高粱》一旦要是跟奖项擦点边儿,事实上现在才刚刚入围,国内的记者们就已经开始兴奋起来了,这要是大小的能拿个奖,那估计马上就了不得!
倒不是单纯说李谦拿个奖就有多了不起,关键的是,这里头有故事、有梗啊!——秦渭秦老爷可是拿李谦不会拍电影、不懂电影艺术这事儿开过嘲讽大招的!
这下好了,他前脚嘲讽完,李谦倒是没反击,只是玩了一把思路清奇的“公开绝交”,但转过头来,人家在秦老爷开嘲讽大招之前就已经拍完的一部电影,居然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好像有点反打脸的意思了哦!
看热闹的人,历来都不嫌事儿大的,这会子功夫,其实国内对于柏林这边的动态,虽然不抱太大期望,但其实呢,关注着呢!
焦点当然不是章子芳,因为章子芳除非突然拿了大奖,否则在国内很难有什么轰动性的大新闻和大八卦,焦点在于,《红高粱》能不能从柏林电影节带走个仨瓜俩枣的——哪怕是个安慰性奖项,都够国内的媒体玩一阵子打脸愉快了!
所以,这一次安排了记者过来柏林电影节采访的几家媒体,几乎每一家都跟明湖文化那边约专访,齐洁千挑万选之下,选中了一位。
据说是业界著名的一位笔杆子,和业内颇有名气的年轻影评人。
…………
章子芳等人进来的时候,规定的放映时间已经是马上就要到了。
很快,《承诺》的全球首映开始。
又是拿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故事,又是充满了暖色调的标志性镜头,又是满满的人间真爱正能量——章子芳拍戏十几年,主基调从没变过,就连故事你仔细的剥皮拆骨,都会发现大同小异,但就是这一套,每一次她新瓶装旧酒,却总是能看得你心生感慨。
不得不承认,这位文雅秀气的女导演,的确是个会讲故事的人。
110分钟的片子,20分钟到40分钟之间,略有些沉闷,但不严重,叙事整体流畅,局部细节饶有趣味。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结束,放映厅内响起很多叹息声。
就连身边的秦晶晶,都清清楚楚地叹了口气——有些失落,但又有些满足,似乎是为故事最终的结局而失落,却又为自己看到了这样一部能够触动自己心灵的电影而满足。
然后,沉默。
又过了大概十几秒钟,字幕还在走,掌声突然从中间的一排响了起来,然后,掌声很快就响彻了整个放映厅。
…………
李谦特意晚起身了一会儿,坐在座椅上跟傅学隆和秦晶晶讨论了一阵,尤其是跟傅学隆,俩人都是摄影系出身,对于章子芳的很多镜头,他们都特别感兴趣,拆解起来脑袋一打开、思路一发散,简直没完没了。
眼看着放映厅里人走个差不多了,李谦知道人家还要准备第二场放映的,就赶紧起身,出去,快到门口时,离了老远就冲章子芳伸出手去,握手,恭贺首映成功,并称赞她拍了一部难得的佳作。
内行夸内行,特别容易挠到痒处。
比如说,李谦和傅学隆特意提到了几个镜头的角度和光线问题,顿时就听得章子芳一脸心怀大畅的模样,简直引为知音。
话说,文艺片和文艺向的导演,似乎就没有不爱玩镜头的!
看章子芳一副红光满面的模样,李谦笑着打趣,“章姐,意气风发呀,看来刚才那些记者和评论家,给的评价都不错?”
章子芳再内秀,这个时候也有点压不住,点点头,谦虚地道:“大家都觉得有突破,就你们刚才说的那个镜头,刚才有两三位德国和法国的影评人朋友都称赞过了,听你们两位科班出身的职业摄影家也这么夸,我真的好高兴!”
李谦笑。
他知道的,刚才放映厅里的确是坐了少说几十个欧洲著名的影评人的!
说白了,那些人所代表的,就是舆论,就是电影批评界的风向,他们那么一致的对章子芳看好,某种程度上来说,至少意味着章子芳的这部《承诺》应该是的确挺合这帮欧洲艺术家的口味的。
虽然他们决定不了奖项的归属,但他们在哄抬一个导演的名气方面的能力,还是不容小觑的。而名气越来越大,在电影节评奖来说,自然就更有可能对评委们施加更大一些的舆情压力。
总之,好事儿!
对于章子芳,对于《承诺》,乃至对于中国电影的国际声誉,都是好事儿!
李谦由衷的恭喜她。
但很遗憾的是,已经没有时间再做一次深聊了。
放映厅的旁边,就有一位脖子里挂着相机的记者等着呢,接下来,章子芳肯定会接受一波采访和访谈,欧洲的,和国内的。
而明天上午,《红高粱》就要第一次真正的出现在所有人面前,接受欧洲人民和欧洲的艺术家、电影批评家们的检阅了。
至于能不能拿奖……随他们去球!
***
想说点什么,又不知道还能说点什么。
再喊一句求月票,还能拉到几张票不?
章子芳跟这边电影节官方算比较熟,她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合作的制片人,也是属于在欧洲电影圈里比较有人脉的中国电影人之一,再加上她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能在欧洲卖一些钱,所以《承诺》租下的,是整个电影节规定了可以播放展映电影的若干家影厅中第三大的一家。
事先就有报道,《承诺》的制片人也发动多年来的关系,在柏林当地的一些媒体上事先投放了一些软文。
并且呢,章子芳过去这些年往欧洲跑所结识的一些老朋友,那些电影导演、演员、制片人、发行商、影评人等等,这个时候,也都会提前的帮忙鼓吹一下,写一点对电影表示很期待的文字,对导演本人的一些绍介,等等之类。
甚至她的团队还跟本地几家报刊提前约好,在章子芳刚来到柏林之后,就抓紧时间做了一个专访,随后不久就在报纸上登出来……这一切的一切,再加上章子芳的电影本身在欧洲热爱文艺电影的那部分观众中间的口碑,都使得《承诺》的展映第一场,迎来了一个相对程度的开门红。
可以说,这是多少年积攒下来的一份开门红。
羡慕不得。
展映开始之前,李谦比较早就带着秦晶晶和傅学隆,自己的行政助理秦诺一起,过来《承诺》要做展映的影厅门口帮忙。
但是,基本上帮不上什么忙。
十年来前后往欧洲这边跑了那么多次,章子芳身后的团队对于前来欧洲参加电影节的事情,已经无比熟悉,所有的安排都可以提前就巨细靡遗地规划好,带的人手也是足够,所以一切都显得驾轻驭熟。
然后,李谦来了,除了摆了一会儿姿势,供记者们拍照,就只能是在影厅门口看了一会儿,然后进去等着放映。
其实章子芳已经不太需要了的,但她的制片人还是提前制作好了大幅的宣传海报,同时还印制了据说几千份的宣传手册。
只要进门看电影就发,路过都派送。
李谦手里也拿了一本,进去等放映功夫,就翻开来细细的看。
说白了,这些年复一年、一部又一部的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为的其实已经不是当下的这一部《承诺》,而是为了持续地扩散章子芳导演这个品牌,和她的电影作品在欧洲这边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红高粱》剧组在宣传上的准备,就略显寒酸了一些。
在接到了参展邀请之后,宣传部门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也做了一批画册、宣传册的设计,最终李谦选定了一款,印刷好了,先于李谦他们就打包先发了过来。除此之外,宣传部门还曾经请示要不要做海报啊之类的。
李谦当时想了想,本来去柏林参加电影节,就只是想去刷一刷艺术范儿的,拿不拿奖都没那么关键,至于这部电影在欧洲那些国家能不能卖出点钱来,也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到时候剧组大概只会组织那么几个人一起过去,要是还得折腾海报啊什么的,就未免太累、太复杂了。
于是,他大手一挥,不做了。
或许对于国内绝大多数的电影人而言,能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哪怕不是主竞赛单元,都是值得大大欣喜,然后就像章子芳所表现得那样,抱着最大的希望赶过来,到处宣传和忙活,力求哪怕不获奖、没能一战成名,至少也在欧洲这边的文艺和电影圈子里混个眼熟什么的。
但对于李谦来说,则不是那么回事。
第一,他不是张国师,此《红高粱》非彼《红高粱》,这个时空也不是另外那个时空,所以,虽然自己剪完了自己回头看,他觉得相比起当初初出茅庐时技法、水准、眼光还略显稚嫩和粗糙的张国师版《红高粱》,自己也会比较臭屁、比较得意地觉得,自己这一版,在吸收了对方的精华,弥补了不足之后,在很多方面,其实应该是稳稳超出的。
尤其是,作为自己心中定位为“实验电影”性质的练手作品,他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相当的大胆,人物表演和故事剪切暂时不去说它,单单只说张国师的原作最受人推崇的那种泼墨式的的色彩运用和镜头意向,李谦觉得自己这一版的作品,应该都是要比他超出不少的!
一来心里有原作打底子,哪里让人拍案叫绝,哪里略有瑕疵,哪里仍可遐想,这些东西在张国师版《红高粱》在国际上大张名目之后,二十多年来,都是已经被国内的电影圈子翻来覆去的研究透了的,很多东西都已成定论,张国师自己在一些深度访谈里谈到那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他自己的一些感悟和遗憾,李谦也都基本心知肚明——这就等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再出发!
二来么,李谦毕竟是电影学院摄影系的科班出身,玩摄影、玩光、玩色彩,那是拿手的本事。或许你让他自己凭空创造,他未必真的就能拍出超过原版《红高粱》的东西来,但拿着对方的成品,而且是成败得失都已经被扒干净的作品,自己再去自由发挥地做一套类似的产品出来,当然就不会那么难了。
更何况从当初拍《新白娘子传奇》开始,一直到拍《红高粱》之前,李谦已经带队拍摄和制作过多部的电影电视剧,经验已经相当的丰富!——这其实就是说,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再出发的那个人,自身水平也不差!
三来就简单了,任何一个时空里,艺术品这个东西,得先有真作,才谈得上赝品、复制品、印刷品等等。如果这个时空有张国师,而且他也拍了一部《红高粱》出来,哪怕他拍的远不如李谦这一部,但李谦再拍,就有了对比,除非拍得远远超出了原作一两个大层次大境界,不然就难获好评。
但是现在么,没有!
这个时空没有张国师,也没有《红高粱》!
李谦版《红高粱》,就是原作,而柏林电影节的展映,将会是它第一次展现在公众和群体面前。
别说对原作是有一定超越的,就算没超越,有瑕疵,但哪怕得了原作七八分的神韵,至少也是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线上了。
但是,作品好归作品好,在另外的那个时空,张国师带着《红高粱》能获奖,并不意味着李谦在这个时空带着一部崭新的《红高粱》,一部并不逊色甚至尤有胜出的《红高粱》,就也一定能获奖!
这个逻辑是并不成立的!
时空变了,年代变了,人变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大同小异也好,大异小同也罢,总之,李谦从来不认为自己照着来一部《红高粱》,就一定能拿奖。
这是第一。
第二,从很多方面来说,他并没有像国内的其他电影人,乃至与《红高粱》相关的一众人等,比如齐洁,比如这部电影的主要摄影师和摄影指导傅学隆,比如女主角秦晶晶他们一样,那么看重这个奖。
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更看重一部电影的商业表现,至少也得是在商业成功的基础上再去谈人文色彩和艺术成就的导演,其次,前世在另外那个时空的经历,也清楚地告诉他,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衰落,与文艺电影的衰落,是必然。
所以对于他来说,想要把《红高粱》练练手,那就拍了,拍完了,感觉自己收获很大,而且剪出来片子自己也很满意,就足够了。
票房么,估计大卖的可能性不大,但毕竟是自己的导演作品,回本基本毫无压力,这就行了。
至于欧洲这边的电影节,来还是要来的,但来了之后能不能拿奖,就全无压力了,来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而且,不管这次来是不是能有点收获的回去,接下来的几年,他都不太可能有时间再去拍《红高粱》这一类的文艺电影了。
电影的全球市场正因为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变革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技术革新,在这一波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地位定型之前,他实在是不敢松哪怕半口气!
…………
放映厅里接近坐满。
很多欧洲的的观众,或许就是柏林本地人,也或许是不知道从哪个国家赶过来,就为了来电影节看电影的,此时,大家都坐在放映厅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声喧哗——或许正如此前国内的一家报纸对章子芳的电影评论的那样:买了票,进去坐下,然后你什么都不用做,就安心的享受你这一段属于你的一百分钟的电影之旅就可以了。因为,章子芳总能用温暖,把你的心填得满满的。
章子芳最后进来,在他身后,也一起进来的,李谦眼尖,一下子就看到了那两位脖子上挂着的相机——是东方面孔。
在国内的话,章子芳是一个很难界定的导演。她被某些人认为是“欧洲派”,因为她的东西在欧洲比较受欢迎,但这个论点却很难站得住脚,因为章子芳拍的东西,从来都是扎根中国的人和事。
所以,她就正好卡在这两者中间,从而成为了相当一部分文艺工作者、文化人、知识分子、小资和文艺青年的最爱。
李谦知道,对于章子芳来欧洲参加电影节,国内电影圈子和媒体圈子,几乎是回.回兴奋,但却又次次落空,次次落空,却又继续回.回兴奋。
像这一次,据李谦知道,柏林电影节的邀请一发出,国内知道今年有两部电影入选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顿时又有些亢奋和期待。
对于章子芳,那是肯定要热炒一番的,各种报道,各种解读,各种预测,而不管章子芳自己愿意不愿意,为了商业利益上的考量,她都必须稍作配合。
对于李谦,和传言中他在2001年就已经拍出来的《红高粱》此次的入围,国内则是一边惊诧着,一边满怀期待——李谦和《红高粱》一旦要是跟奖项擦点边儿,事实上现在才刚刚入围,国内的记者们就已经开始兴奋起来了,这要是大小的能拿个奖,那估计马上就了不得!
倒不是单纯说李谦拿个奖就有多了不起,关键的是,这里头有故事、有梗啊!——秦渭秦老爷可是拿李谦不会拍电影、不懂电影艺术这事儿开过嘲讽大招的!
这下好了,他前脚嘲讽完,李谦倒是没反击,只是玩了一把思路清奇的“公开绝交”,但转过头来,人家在秦老爷开嘲讽大招之前就已经拍完的一部电影,居然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好像有点反打脸的意思了哦!
看热闹的人,历来都不嫌事儿大的,这会子功夫,其实国内对于柏林这边的动态,虽然不抱太大期望,但其实呢,关注着呢!
焦点当然不是章子芳,因为章子芳除非突然拿了大奖,否则在国内很难有什么轰动性的大新闻和大八卦,焦点在于,《红高粱》能不能从柏林电影节带走个仨瓜俩枣的——哪怕是个安慰性奖项,都够国内的媒体玩一阵子打脸愉快了!
所以,这一次安排了记者过来柏林电影节采访的几家媒体,几乎每一家都跟明湖文化那边约专访,齐洁千挑万选之下,选中了一位。
据说是业界著名的一位笔杆子,和业内颇有名气的年轻影评人。
…………
章子芳等人进来的时候,规定的放映时间已经是马上就要到了。
很快,《承诺》的全球首映开始。
又是拿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故事,又是充满了暖色调的标志性镜头,又是满满的人间真爱正能量——章子芳拍戏十几年,主基调从没变过,就连故事你仔细的剥皮拆骨,都会发现大同小异,但就是这一套,每一次她新瓶装旧酒,却总是能看得你心生感慨。
不得不承认,这位文雅秀气的女导演,的确是个会讲故事的人。
110分钟的片子,20分钟到40分钟之间,略有些沉闷,但不严重,叙事整体流畅,局部细节饶有趣味。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结束,放映厅内响起很多叹息声。
就连身边的秦晶晶,都清清楚楚地叹了口气——有些失落,但又有些满足,似乎是为故事最终的结局而失落,却又为自己看到了这样一部能够触动自己心灵的电影而满足。
然后,沉默。
又过了大概十几秒钟,字幕还在走,掌声突然从中间的一排响了起来,然后,掌声很快就响彻了整个放映厅。
…………
李谦特意晚起身了一会儿,坐在座椅上跟傅学隆和秦晶晶讨论了一阵,尤其是跟傅学隆,俩人都是摄影系出身,对于章子芳的很多镜头,他们都特别感兴趣,拆解起来脑袋一打开、思路一发散,简直没完没了。
眼看着放映厅里人走个差不多了,李谦知道人家还要准备第二场放映的,就赶紧起身,出去,快到门口时,离了老远就冲章子芳伸出手去,握手,恭贺首映成功,并称赞她拍了一部难得的佳作。
内行夸内行,特别容易挠到痒处。
比如说,李谦和傅学隆特意提到了几个镜头的角度和光线问题,顿时就听得章子芳一脸心怀大畅的模样,简直引为知音。
话说,文艺片和文艺向的导演,似乎就没有不爱玩镜头的!
看章子芳一副红光满面的模样,李谦笑着打趣,“章姐,意气风发呀,看来刚才那些记者和评论家,给的评价都不错?”
章子芳再内秀,这个时候也有点压不住,点点头,谦虚地道:“大家都觉得有突破,就你们刚才说的那个镜头,刚才有两三位德国和法国的影评人朋友都称赞过了,听你们两位科班出身的职业摄影家也这么夸,我真的好高兴!”
李谦笑。
他知道的,刚才放映厅里的确是坐了少说几十个欧洲著名的影评人的!
说白了,那些人所代表的,就是舆论,就是电影批评界的风向,他们那么一致的对章子芳看好,某种程度上来说,至少意味着章子芳的这部《承诺》应该是的确挺合这帮欧洲艺术家的口味的。
虽然他们决定不了奖项的归属,但他们在哄抬一个导演的名气方面的能力,还是不容小觑的。而名气越来越大,在电影节评奖来说,自然就更有可能对评委们施加更大一些的舆情压力。
总之,好事儿!
对于章子芳,对于《承诺》,乃至对于中国电影的国际声誉,都是好事儿!
李谦由衷的恭喜她。
但很遗憾的是,已经没有时间再做一次深聊了。
放映厅的旁边,就有一位脖子里挂着相机的记者等着呢,接下来,章子芳肯定会接受一波采访和访谈,欧洲的,和国内的。
而明天上午,《红高粱》就要第一次真正的出现在所有人面前,接受欧洲人民和欧洲的艺术家、电影批评家们的检阅了。
至于能不能拿奖……随他们去球!
***
想说点什么,又不知道还能说点什么。
再喊一句求月票,还能拉到几张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