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炮灰一家的幸福生活 第6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次她吸取教训,一定离乐宛远远的。在没有遇到许襄国之前,一定不跟这家人起冲突!
  第60章 毕业 (二更)
  年夜饭兄妹几个人是在文金钗租的房子里过的, 冷冷清清的屋子,没有煤炭,几个人围在灶火边上, 吃了一顿没有大人的年夜饭。
  吃完饭乐妙妙就找两个哥哥说自己的安排。
  “我打算下乡去, 跟着姥姥过。姥姥要是不要我, 村里应该也能收留我的。”
  乐晓刚乐晓健都有点不好意思, 谁叫他们没有乐宛的本事呢?再加上乐妙妙又不是什么普通小孩。
  乐晓刚到底心软一点:“那我送你。”
  乐妙妙摇摇头:“不用了,哥哥, 你们俩年龄大,往后要好好的。一定不要忘了去接我。我明天先去户籍处把户口改掉, 后面我自己回去就行了。”
  话到了这份上, 乐晓刚兄弟俩到底也说不出来什么安慰的话。他们对乐妙妙的感觉很复杂, 一边害怕她,一边又觉得这是自己的妹妹。但无论如何, 现在他们连自己都养不活了, 那必定是没办法顾上这个妹妹了。
  乐妙妙转过身,眼角流露出一丝凶狠。
  自己的哥哥是上辈子为自己撑腰,给自己挣面子, 在所有人面前都对自己爱护有加的乐晓刚乐晓健, 不是眼前这两个孱弱又自私的废物少年。
  他们想要丢下自己,自己才想要丢下他们呢。
  往后等到自己发达了, 他俩可别想再沾上一点!
  乐妙妙趁着没出十五,就去找户籍处的人开介绍信。乐建水和赵丽娟的名字在这里早已传开,乐妙妙拿出了十二万分的演技去装,说自己爸爸妈妈都进去了,家里两个哥哥也都不想管自己了。她准备去省城投靠自己的一个小叔叔。
  户籍处的人也比较谨慎,问她为什么不找姥姥和大姑。
  乐妙妙眨巴着盈满泪水的大眼睛:“我姥姥她拿了家里所有钱回村里了, 她肯定不要我。大姑本来就觉得我是个女孩,也不喜欢我。我去哪里都不行的。只有家里的小叔叔现在在省城当工人,小时候他就最喜欢我。”
  户籍人员翻了翻手里的东西:“可是这边显示你只有一个二伯,没有什么小叔叔。”
  乐妙妙故意装作颠三倒四:“小叔叔是我奶奶的儿子,他后来去了二叔爷家里,但奶奶说了,他还是我的小叔叔。阿姨,我不能去找我的小叔叔了吗?”
  户籍人员理了一遍,哦,这意思是说乐建水还有一个弟弟,不过是过继出去了。听乐妙妙的意思,应该是人还不错,所以乐妙妙想去投奔他。
  看着可怜兮兮的乐妙妙,户籍人员到底还是给她盖了一个章。
  “拿好了,这个是探亲的介绍信,能到省城,但只能留三个月。你要是想长留在那里,还是要叫人回来办过继手续给你户口迁走的,不然影响你上学。”
  乐妙妙喜不自胜:“谢谢阿姨。”
  之前是她错了,一味的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而会让别人觉得她不可靠。
  自己倒霉在穿成了小孩,但幸运的也是如此,正因为自己是个小孩子,所以很多人并不会对自己太过苛责。只要自己表现的像个孩子一样柔弱懂事,自然就能收获别人的怜爱。
  乐妙妙看着手里的介绍信,很好,下一步就是去省城了。
  乐妙妙也不打算买车票,她才七岁,个子也不高,买什么车票!但是她得准备点钱傍身。
  乐妙妙盯上了家里的东西,里里外外搜罗了不少衣裳,包括乐建水和赵丽娟还有两个哥哥的,还有一些诸如书本书包之类的。偷偷记下来,找了几个想要这些东西的人。
  到了二月二这一天,她就悄悄把家里的东西全都带去换了钱。
  等到乐晓刚乐晓健回家的时候,发现乐妙妙跑了,家里也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徒四壁。
  乐晓健咬牙切齿:“我去洪山大队找她!”
  乐晓刚阴沉着脸:“你觉得她拿了东西,还会去洪山大队吗?”
  兄弟俩到底还是跑了一趟,户籍科的说乐妙妙办了介绍信去探亲了,洪山大队也见不着乐妙妙的身影。
  乐晓刚乐晓健死了心,乐妙妙心是真的大,才七岁就敢跑到外面去。两兄弟犹豫了片刻,决定不找她了。本就是不打算再管她了,走了就走了吧,省的留在这里惹事。
  再说乐妙妙,那些东西最后也只换了二十多块钱,乐妙妙把钱放在身上都不敢闭眼。
  到火车站了,她就说家长已经上车了,她是下来给弟弟买吃的。看着她穿的干干净净,列车员竟也叫她糊弄着上了车。
  上车之后乐妙妙就缩在餐车里。
  她现在算是明白了,不能低估任何人。本来她重生而来是带着一定优越感的,总觉得自己有运气还有多出来的先知。
  身边的人营营役役,完全不晓得前路在何方。只有自己最清楚,也一定能把握时机。
  但是文金钗的事狠狠给了她一个大巴掌,她不敢再忽视任何一个人,这些人就算是愚昧懵懂,但到底都是些大人。她一个孩子再出色,人家一力降十会,总能把她绊倒在小石子路上。
  就好比现在,火车上人员复杂,说不好就有人看她年纪小给她抱走了。
  所以她上车前特地给自己弄得整齐一点,又坐在餐车不出去。看上去就像是好人家的小孩一样,说不准她爸妈就是有来历的。
  下车时候她也蹭着列车员一块出去,警惕的像只小兔子。
  等到终于出了火车站,她才松出一口气来。
  悄悄的搭上公交车,去找自己这次寻找的人。
  乐妙妙对小时候的记忆很少,但到底是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有些事情耳濡目染听了很多。
  就比如今年,开春过了二月二,有一家棉纺厂要发生大火。
  这件事她为什么能记住呢?
  因为这家棉纺厂的大火虽然熄灭了,后续却发生了很多的怪事,原址上建的厂房总是三天两头的出事故。到了几十年后更是成了烂尾楼,在省城里流传着一代代的传说。
  乐妙妙准备把目标定在这里。
  她直奔棉纺厂,找一个叫做周海的工人。
  这个工人放开之后就下海去炒地皮,没多久就成了省城的一号人物。
  她跟着许襄国跟这人吃过饭,听他说过自己年轻时候在棉纺厂干过。省城有名的烂尾楼也被他给收了,找了好几个法师做法,才重新开始建楼,后来也一点事都没有。
  乐妙妙蹲在棉纺厂门口,看着下班的工人们如过江之鲫。终于在中间看到周海年轻的面孔。
  她追上去,喊住周海:“我有话跟你说。”
  周海不认识她,脸上挂着笑:“怎么说?”
  乐妙妙看周围没人注意,才压低声音说道:“我有个大功送给你,你要不要?”
  要么说周海日后会是个地产大鳄,对待这种奇奇怪怪的小孩也很有耐心。
  “哦?你说。”
  “棉纺厂二月四号有大火,会烧尽所有存货。”
  说完乐妙妙就赶紧跑了,怎么说也就是明天的事了。周海要是有脑子,肯定就能想到办法一战成名。
  自己只需要明天或者后天再来一趟就可以了。
  果不其然,周海辗转反侧了一个晚上之后,下定了决心。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若是真有这场大火,他就要把这件事的利益最大化。怎么把利益最大化呢?那就不能不让大火发生,但是又不能让大火完全的把仓库烧掉。全烧掉了又怎么体现自己的功劳呢?
  所以他特意跟人换了班,到了傍晚时候,他佯装仓库里太潮湿,把存货都给弄霉了,将一半的存货转移到另一栋厂房里。
  并且时刻关注着这边,等到终于外头亮起了火光,他看着火势渐大,就在外面奔跑呼号,冲在救火的最前线。还特地给自己弄了点小烧伤。
  等到火灭了下去,里面的半拉库存已经是没救了。
  这时候被烟熏哑嗓子的周海才如同久旱之后的甘霖一样,站出来说,自己已经转移了一半的库存。
  当即,厂长就万分激动的拍着他的肩膀,就差明着说他要受到重用了。省报也来了记者,抓拍了几张照片,把周海塑造成了救火英雄。
  第二天,周海强撑着拒绝了厂里要他在医院静养的提议,非要回厂里工作。更是收获了无数赞誉。
  等到下班时分,天边烧起云来,月色的残影在空中浅浅淡淡。
  乐妙妙眯着眼睛,看见人群中周海镇定中夹杂着的春风得意。
  她笑了起来。
  她就说,她的运气不会总是那么差的。
  ******
  开了春,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时候,乐宛盘点了手里的东西,觉得自己去年已经超额完成了太多任务。今年显然是要在平稳之中求发展。
  怎么个发展呢?
  印刷厂现在有了铸字车间,吴元也终于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畅想,把《梧市早报》做成了一天一发。因为他招的人多,培养记者的理念也是受乐宛熏陶,所以报纸走上正轨的速度很快。
  因为一天一发,最近很多记者已经扩大了范围,有些都已经往省城跑了。就比如前段时间省城出了个救火英雄,《梧市早报》的记者就也连夜跑去现场,虽然比省报晚了一点,但还是拍到了火场的样子,回来发了一篇报道。
  报纸方面的活计也只剩下做校对和审核,对乐宛来说总有些单调。
  单调之余,乐宛准备做点别的。
  梧市的出版社既然是个扶不起来的,那就不扶了。
  乐宛在印刷厂可以满足当一个校对处主任,在报社可以满足当个审核,但出版社,她可是准备自己当一把手的。就算不是一把手,那也得是能篡权的二把手。
  只是现在,课本轮不上小出版社,翻译外国文献又容易触雷,做个教辅吧,这年头连学校教课的都是跟求着学生读书一样,哪里有心情搞什么教辅。至于那些样板东西,乐宛觉得自己还是算了。她不了解也知道自己弄不来。
  思来想去,乐宛决定了,从基层入手。
  只要她不脱离群众,总能弄出来符合要求的书籍。
  想明白这些,乐宛就提了两瓶酒去找吴元了。
  她想好了,刚上来把出版社挂在报社下面才保险,要是自己平白无故说要办出版社,怕是手续上都跟不下来。
  吴元是个老光棍,就住在宿舍里,他爸妈都没了,家里只他一个。端的是个孤家寡人。
  听闻乐宛要办出版社,他上来就不是很赞同:“咱们是自己人,我就有啥说啥了。”
  “这个时机就不太好,现在都知道搞文字的难做。我每天光是想报社这点东西都觉得脑子要炸了。你做个出版社,好点的呢,就是选题做好了,但是出不来合适的书,拖着给拖黄了。差点的呢,就是你选题没做好,那都走不到你找人写书那一步,直接出版社都没了。”
  乐宛给他倒杯酒:“你也是做文字工作的,应该懂得我那点想法吧。你喜欢跑新闻做报道,我就喜欢做出版,把一个人脑子里的知识和经验交托书面,让千万人看见。难肯定是难,但你放心。我肯定不会办糟的。”
  “我打算先从基层出发,出一些实操类的书籍,搭着你的报纸做。你不是期期都有先进人物吗?咱们就把先进人物的报道和事迹写上,然后再加上一些跟他们职业相关的部分。先出上一个系列,一本能写个三五个。怎么样?”
  吴元有点无奈:“那你要这样说,应该是可以的。咱们就试试,但做完这个选题,你后面做什么呢?”
  乐宛颇有点过一天算一天的架势:“那都是明年的事了。”
  吴元:“明年?你今年是准备出多少本啊?”
  乐宛:“先出,看看反响。好了再说。再者你这个出版社的手续跑下来不得两三个月?”
  可不就是两三个月,吴元答应了之后连着一个多月都没见人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