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节
朱载堉微微眯了眼,点头道:“不错。”事关日后朱常溆是否能坐稳太子之位,谨慎点的确没错。他话锋一转,“陛下可知,而今大明朝最富裕的几位藩王是谁?”
朱翊钧迟疑了一下,在儿子离开后,他找来礼部侍郎细问了藩王的情况。可是礼部侍郎言辞模糊,并未言明确实的情况。
朱载堉见他犹豫,便知道从未离开过直隶的天子对外头的情况一无所知。他叹了一口气,回答道:“是武昌楚王、西安秦王、开封周王以及成都蜀王。这四位都是自太|祖就册封的藩王,而今在民间被称为天下四大富藩。”
朱翊钧将皇叔说的这四位藩王一一记在心里。他突然想起,去岁八月,京师留守后卫百户王守仁曾经上疏说远祖王弼曾留下大笔财富,而今悉数寄存于楚王府的库中,他愿意将这笔银钱上交于国库和私帑,助建烧毁的两殿。
那时候宫中正是多事之秋,朱翊钧虽然眼红心动这一笔巨大的财富,可实在无心于此。日子一久,便抛在了脑后,今夜却是再次回忆起来了。
黄金六万八千余两,银二百五十万两,珠宝不可胜计。更有自永乐起,太|祖钦赐的八十六处田庄,庄田的田租也都由楚王府代收,算到今时,也有八百余万两。
朱翊钧听见自己的心跳得飞快,呼吸也开始渐渐急促。他按了按心口,告诉自己冷静下来,继续听坐于自己面前的皇叔后头的话。
“去岁朝廷曾有算过,而今记录在玉牒之上的宗亲人数已达十五万七千余人。陛下,这些人的岁禄可都是从国库、私帑走的。是,朝廷的确只负责拨发亲王、郡王的岁禄,可余下的呢?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乃至奉国都尉,还有旁的县君、乡君,都是吃的地方上的税赋。”
谈起这些,朱载堉的兴头就来了。“我生于怀庆,对河南行省还了解些。河南一年存留粮米为八十四万三千石头,可河南当地的宗亲加起来的岁禄是多少?一百九十二万石。远远超出了河南行省的存粮。”
在不了解的时候,这些对于朱翊钧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嘉靖年间曾经有过削藩之举,通过现今留存的一些字纸,朱翊钧知道宗亲岁禄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可经过文忠公条鞭法的改|革后,他觉得这个数字应当是已经降下来了不少。没想到却依旧是如此触目惊心。
“正因数额庞大,所以有些地方官就强留了岁禄下来以做缴税之用,此举也是为了考绩。可拿不到岁禄的宗亲,过的是什么日子?”朱载堉苦笑,“文忠公是能臣,他当年是想过让宗亲自食其力的,可最终还是作罢。陛下可想过,这是为何?”
朱翊钧想了许久,试探性地问道:“可是因怕‘清君侧’?”
这话说的很隐晦,但朱载堉能领会到这层意思——指的乃是当年还是燕王的成祖起兵。他点头,“我未能与文忠公有过书信来往,不知其确实的想法。不过照我看来,确是如此。”
朱载堉望着朱翊钧陷入沉思的脸庞,突兀地笑了一下,在烛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暧昧。“陛下,我们不妨再往细处去想一想。宗亲的岁禄只到奉国中尉,余下都是不给岁禄的。可难道奉国中尉就不会娶妻生子了吗?子又复子,余下这些没有岁禄的宗亲,又是如何过活的呢?”
朱翊钧的后背开始冒出汗来。如果说听朱常溆说宗亲之中有被饿死的,他觉得是儿子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危言耸听,那么现在,由朱载堉这个河南藩王世子说出这番话,可信度就极高了。
没有谁会比身处其中的人更明白这个群体的遭遇。
朱载堉垂眸,“今夜陛下来寻我,我就不妨说说心里话吧。”他朝朱翊钧拱拱手,“若有冒犯之处,还望陛下海涵。”
“皇叔但讲无妨。”朱翊钧收起了思绪,认真地听着。
朱载堉的神情变得冷酷起来。“我不愿承爵,起初乃是因嘉靖年间我父被贬至凤阳之故。在那里,我呆了十六年。后来先帝慈悲,赦免了先父后,我也随他一同回了藩地。十六载不在怀庆,再次回去,许多事与我印象中的大相径庭。”
他不无悲怆地道:“昔年一同读书的宗亲,有的流落街头讨饭,有的沦为苦力脚夫,还有一些运气好的,因识得几个字便替人写信为生。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四民之业不可参合。为了营生家计,他们无一不隐姓埋名。”
连祖宗给的根子,都不得不舍弃掉。
叔侄二人在屋中谈了许久,直到天拂晓时,朱翊钧才同朱载堉告别。他走出屋子,望着从屋檐上缓缓升起的朝阳,耳边回荡着朱载堉的话。
“陛下,郑藩家财是能助得了他们,可能助多久呢?又能助多少人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废除国初定下的不当之礼,才能救得了他们。”
给他们一条活路吧。
朱翊钧的双手紧紧捏成了拳头,头也不回地朝田义道:“该是朝会的时候了。”
第114章
散朝后,王家屏与张位领着百官自启祥宫退了出来,彼此打了招呼,就各回衙门去处理公务。
王家屏与张位到了阁中,桌上早有文吏泡好了两碗温度适宜的淡茶。二人相对而坐,端起茶碗抿了一口。
张位朝微微眯着眼睛的王家屏看了一眼,不动声色地问:“也差不多该是时候补缺了吧?”
王家屏知道他说的是内阁的缺。自赵志皋离开后,原本就少的内阁大学士登时缩减成了两个。他与张位还算合得来,不过缺迟早是要补的,天子不会一直让权柄握于他们二人手中,那样太过集中了。何况政务繁忙,他们两个年事已高,确是有几分撑不住。
“早几日我听司礼监透出来的消息,好像吏部已经将名单递上去了。”王家屏的眼皮子略微抬了抬,又回到了原本的模样,“我度量着,这次陛下当是会取用一些久不在官场之人来用。”
张位点头,“所见略同。”
而今朝中党争越演越烈,的确不好再从里头挑人了。偏好结党营私的人多,秉公正直的人少。左右挑谁都有意见,倒不妨寻些已被人忘却的重新入朝来。
“汝迈已是病愈,前日与我来信,已经启程。陛下本就留职,等他入京后照样还是次辅。”王家屏捻了捻须子,“这样一来便是还有两位了。陈以勤之子而今于礼部任尚书,陛下当是会中意他吧。”
陈以勤乃北宋名相陈尧佐之后,曾于嘉靖年间做过彼时还是裕王的隆庆帝的讲官。当年隆庆帝尚未被定为太子时,陈以勤为了保护学生敢于同当时一手遮天的严嵩父子抗争,护着隆庆帝直到登基为止。之后仕途坦荡,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宰辅。
陈以勤之子陈于陛而今为礼部尚书,有了父亲给自己镀的这一层金,在朱翊钧的眼中也是很不一样的。王家屏觉得此次会挑了他入阁,不过理所应当的事。只是此人在王家屏看来,太过平庸,不堪入阁。
张位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只是不确定另一位于朝野外的会是哪位令天子青睐。
司礼监的小太监踩着皂靴,捧着案卷哒哒地跑进来。“给二位大学士见礼了。”他脸上笑嘻嘻的,特地朝手上的案卷努了努嘴,“这次里头可是有了二位阁老的新同僚。”
王家屏与张位对视一眼,心道,果然来了。他们并未起身,只让太监将案卷摆在桌上,将人挥退之后,张位拿起那叠案卷,翻到新增阁臣名单,将它抽了出来。等他打开后,看着上头的名字,眉头几不可见地皱了皱。
王家屏眉毛一抖,将手上捧着的茶碗放下,凑过去看。
张位咂巴了一下嘴,“这个人可挑的不怎么样。”他带着几分讥讽的笑朝王家屏看去,“忠伯,你看呢。”
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肯定。
张位猜不透,是不是有谁在天子跟前说了些什么,这才导致了这个人会上名单。按理说,身处浙江的这位,再怎么使劲,手也只能够着南直隶才对。
王家屏的眉头一皱,“沈一贯此人可不好相与。”
若说赵志皋的软心肠叫他无奈,那沈一贯的奸猾就让他提防。软心肠的老实人,瞧着还是有几分可爱的。奸猾之辈可就是自己面前的绊子。只这绊子是绊脚石还是一座越不过去的仰止高山,就不好说了。
旨意上已是加了印,此事再无置喙之地。而今铨权归了吏部,内阁再无力反对,索性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便是。若是一退再退还不行,那就致仕呗。惹不起还躲不起不成?
张位见事成定局,便撂了开去,另起了个话头与王家屏讨论起朱常溆的上疏来。“皇太子的奏疏,陛下还留中着呢。忠伯,你说……陛下这是……?”
王家屏将名单收好,随手与其余的案卷胡乱摆在一处。他嘴巴微微往前嘟起,抿了抿,大手一摆,“我看此事不好说,你我二人还是少谈为妙。待汝迈入京后,也得叮嘱他此事。”
朱常溆的上疏,往大里说是国事,往小处去还是家务。当家的天子还没发话呢,哪里由得他们这些臣子胡乱猜测。
张位笑了笑,没说话。
朱翊钧迟疑了一下,在儿子离开后,他找来礼部侍郎细问了藩王的情况。可是礼部侍郎言辞模糊,并未言明确实的情况。
朱载堉见他犹豫,便知道从未离开过直隶的天子对外头的情况一无所知。他叹了一口气,回答道:“是武昌楚王、西安秦王、开封周王以及成都蜀王。这四位都是自太|祖就册封的藩王,而今在民间被称为天下四大富藩。”
朱翊钧将皇叔说的这四位藩王一一记在心里。他突然想起,去岁八月,京师留守后卫百户王守仁曾经上疏说远祖王弼曾留下大笔财富,而今悉数寄存于楚王府的库中,他愿意将这笔银钱上交于国库和私帑,助建烧毁的两殿。
那时候宫中正是多事之秋,朱翊钧虽然眼红心动这一笔巨大的财富,可实在无心于此。日子一久,便抛在了脑后,今夜却是再次回忆起来了。
黄金六万八千余两,银二百五十万两,珠宝不可胜计。更有自永乐起,太|祖钦赐的八十六处田庄,庄田的田租也都由楚王府代收,算到今时,也有八百余万两。
朱翊钧听见自己的心跳得飞快,呼吸也开始渐渐急促。他按了按心口,告诉自己冷静下来,继续听坐于自己面前的皇叔后头的话。
“去岁朝廷曾有算过,而今记录在玉牒之上的宗亲人数已达十五万七千余人。陛下,这些人的岁禄可都是从国库、私帑走的。是,朝廷的确只负责拨发亲王、郡王的岁禄,可余下的呢?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乃至奉国都尉,还有旁的县君、乡君,都是吃的地方上的税赋。”
谈起这些,朱载堉的兴头就来了。“我生于怀庆,对河南行省还了解些。河南一年存留粮米为八十四万三千石头,可河南当地的宗亲加起来的岁禄是多少?一百九十二万石。远远超出了河南行省的存粮。”
在不了解的时候,这些对于朱翊钧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嘉靖年间曾经有过削藩之举,通过现今留存的一些字纸,朱翊钧知道宗亲岁禄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可经过文忠公条鞭法的改|革后,他觉得这个数字应当是已经降下来了不少。没想到却依旧是如此触目惊心。
“正因数额庞大,所以有些地方官就强留了岁禄下来以做缴税之用,此举也是为了考绩。可拿不到岁禄的宗亲,过的是什么日子?”朱载堉苦笑,“文忠公是能臣,他当年是想过让宗亲自食其力的,可最终还是作罢。陛下可想过,这是为何?”
朱翊钧想了许久,试探性地问道:“可是因怕‘清君侧’?”
这话说的很隐晦,但朱载堉能领会到这层意思——指的乃是当年还是燕王的成祖起兵。他点头,“我未能与文忠公有过书信来往,不知其确实的想法。不过照我看来,确是如此。”
朱载堉望着朱翊钧陷入沉思的脸庞,突兀地笑了一下,在烛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暧昧。“陛下,我们不妨再往细处去想一想。宗亲的岁禄只到奉国中尉,余下都是不给岁禄的。可难道奉国中尉就不会娶妻生子了吗?子又复子,余下这些没有岁禄的宗亲,又是如何过活的呢?”
朱翊钧的后背开始冒出汗来。如果说听朱常溆说宗亲之中有被饿死的,他觉得是儿子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危言耸听,那么现在,由朱载堉这个河南藩王世子说出这番话,可信度就极高了。
没有谁会比身处其中的人更明白这个群体的遭遇。
朱载堉垂眸,“今夜陛下来寻我,我就不妨说说心里话吧。”他朝朱翊钧拱拱手,“若有冒犯之处,还望陛下海涵。”
“皇叔但讲无妨。”朱翊钧收起了思绪,认真地听着。
朱载堉的神情变得冷酷起来。“我不愿承爵,起初乃是因嘉靖年间我父被贬至凤阳之故。在那里,我呆了十六年。后来先帝慈悲,赦免了先父后,我也随他一同回了藩地。十六载不在怀庆,再次回去,许多事与我印象中的大相径庭。”
他不无悲怆地道:“昔年一同读书的宗亲,有的流落街头讨饭,有的沦为苦力脚夫,还有一些运气好的,因识得几个字便替人写信为生。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四民之业不可参合。为了营生家计,他们无一不隐姓埋名。”
连祖宗给的根子,都不得不舍弃掉。
叔侄二人在屋中谈了许久,直到天拂晓时,朱翊钧才同朱载堉告别。他走出屋子,望着从屋檐上缓缓升起的朝阳,耳边回荡着朱载堉的话。
“陛下,郑藩家财是能助得了他们,可能助多久呢?又能助多少人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废除国初定下的不当之礼,才能救得了他们。”
给他们一条活路吧。
朱翊钧的双手紧紧捏成了拳头,头也不回地朝田义道:“该是朝会的时候了。”
第114章
散朝后,王家屏与张位领着百官自启祥宫退了出来,彼此打了招呼,就各回衙门去处理公务。
王家屏与张位到了阁中,桌上早有文吏泡好了两碗温度适宜的淡茶。二人相对而坐,端起茶碗抿了一口。
张位朝微微眯着眼睛的王家屏看了一眼,不动声色地问:“也差不多该是时候补缺了吧?”
王家屏知道他说的是内阁的缺。自赵志皋离开后,原本就少的内阁大学士登时缩减成了两个。他与张位还算合得来,不过缺迟早是要补的,天子不会一直让权柄握于他们二人手中,那样太过集中了。何况政务繁忙,他们两个年事已高,确是有几分撑不住。
“早几日我听司礼监透出来的消息,好像吏部已经将名单递上去了。”王家屏的眼皮子略微抬了抬,又回到了原本的模样,“我度量着,这次陛下当是会取用一些久不在官场之人来用。”
张位点头,“所见略同。”
而今朝中党争越演越烈,的确不好再从里头挑人了。偏好结党营私的人多,秉公正直的人少。左右挑谁都有意见,倒不妨寻些已被人忘却的重新入朝来。
“汝迈已是病愈,前日与我来信,已经启程。陛下本就留职,等他入京后照样还是次辅。”王家屏捻了捻须子,“这样一来便是还有两位了。陈以勤之子而今于礼部任尚书,陛下当是会中意他吧。”
陈以勤乃北宋名相陈尧佐之后,曾于嘉靖年间做过彼时还是裕王的隆庆帝的讲官。当年隆庆帝尚未被定为太子时,陈以勤为了保护学生敢于同当时一手遮天的严嵩父子抗争,护着隆庆帝直到登基为止。之后仕途坦荡,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宰辅。
陈以勤之子陈于陛而今为礼部尚书,有了父亲给自己镀的这一层金,在朱翊钧的眼中也是很不一样的。王家屏觉得此次会挑了他入阁,不过理所应当的事。只是此人在王家屏看来,太过平庸,不堪入阁。
张位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只是不确定另一位于朝野外的会是哪位令天子青睐。
司礼监的小太监踩着皂靴,捧着案卷哒哒地跑进来。“给二位大学士见礼了。”他脸上笑嘻嘻的,特地朝手上的案卷努了努嘴,“这次里头可是有了二位阁老的新同僚。”
王家屏与张位对视一眼,心道,果然来了。他们并未起身,只让太监将案卷摆在桌上,将人挥退之后,张位拿起那叠案卷,翻到新增阁臣名单,将它抽了出来。等他打开后,看着上头的名字,眉头几不可见地皱了皱。
王家屏眉毛一抖,将手上捧着的茶碗放下,凑过去看。
张位咂巴了一下嘴,“这个人可挑的不怎么样。”他带着几分讥讽的笑朝王家屏看去,“忠伯,你看呢。”
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肯定。
张位猜不透,是不是有谁在天子跟前说了些什么,这才导致了这个人会上名单。按理说,身处浙江的这位,再怎么使劲,手也只能够着南直隶才对。
王家屏的眉头一皱,“沈一贯此人可不好相与。”
若说赵志皋的软心肠叫他无奈,那沈一贯的奸猾就让他提防。软心肠的老实人,瞧着还是有几分可爱的。奸猾之辈可就是自己面前的绊子。只这绊子是绊脚石还是一座越不过去的仰止高山,就不好说了。
旨意上已是加了印,此事再无置喙之地。而今铨权归了吏部,内阁再无力反对,索性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便是。若是一退再退还不行,那就致仕呗。惹不起还躲不起不成?
张位见事成定局,便撂了开去,另起了个话头与王家屏讨论起朱常溆的上疏来。“皇太子的奏疏,陛下还留中着呢。忠伯,你说……陛下这是……?”
王家屏将名单收好,随手与其余的案卷胡乱摆在一处。他嘴巴微微往前嘟起,抿了抿,大手一摆,“我看此事不好说,你我二人还是少谈为妙。待汝迈入京后,也得叮嘱他此事。”
朱常溆的上疏,往大里说是国事,往小处去还是家务。当家的天子还没发话呢,哪里由得他们这些臣子胡乱猜测。
张位笑了笑,没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