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军器监
那里秋菊过来带了小公主,长孙皇后摆摆手,立政殿中宫女和跟着晋王的月儿赶紧退出了立政殿。
众人一退,李治就没来由紧张的不行,那里长孙皇后轻轻对自己皇儿招了招手,李治赶紧走了长孙皇后身边,乖巧蹲下,给母后捶着双腿。
长孙皇后抬手,按了李治的手,将那手按在了自己腿上。
“治儿,尚衣局那里,你为母后做的小衣服还未做好?”
“母后,那小衣服之中有一根钢圈,需要用百炼钢慢慢打磨,打磨不好,就会很容易划破外面包裹的丝绸衣料,所以需要时间颇长,不过应该也就这两日就好了。”
“嗯,以后宫中其余嫔妃还有你皇姐皇妹需要,这可就不是一件两件了。”
“只能让尚衣局慢慢做,那个钢圈却是省不得的。”
“对了,治儿,你未去军器监看看,说不得那里会有办法将这钢圈快些做出来。只要这钢圈消耗时间降下来,这小衣服不就能快速做出了。”
李治猛拍了一下大腿,晕了,这是母后的腿啊!
李治吓的不行,看到长孙皇后看了看自己,自是轻笑了一下。
李治早就额头冒汗,心脏狂跳了。
刚刚一下子太激动了,都忘了自己手在哪里了。
这敢拍母后大腿的,怕是自己是头一个了。幸亏母后不在意,要不然就好玩了。
“母后,治儿这就去军器监问问,听母后一句话,对治儿真是醍醐灌顶一般。”
“你这孩子,怎么连母后马屁也拍!”
李治天真无邪的嘿嘿笑了笑,长孙皇后抚着爱子额头。
“如果军器监那里可以制作,就让军器监先赶几百件出来。这几年边关战事较少,突厥和吐蕃现在都还算安宁。各处折冲府需要军械不多,军器监也能腾出人手。”
母后的话李治自然听的懂了,这就算懿旨了,自己去军器监,未必能以皇子身份震慑那里,毕竟军器监那里特殊,真不给自己面子,自己还要吃瘪,可是母后的话,这大唐估计就没人敢不尊了。
就是父皇,也是听老婆话的,这不是惧内,父皇也不需要惧内,而是自己母后做事,向来分寸合理,既然是对的,为何非要南辕北辙的干呢。
“那母后,治儿现在就去了。”
长孙皇后已经松了压着的李治手掌,李治起身,恭敬向母后告退,退了三步,才折身出了立政殿。
“这小子,胆子倒是越来越大,敢拍本宫大腿了。”
长孙皇后想了想,不觉失笑了。望着立政殿门口已经消失的晋王,到底还是喜欢这个儿子,若是换一个,怕是拍这一把,最少得地板跪个几个时辰。
李治此时已经唤了月儿,让她和自己赶往军器监。
其实麻烦军器监那里,让他们帮尚衣局做钢圈,李治我不是没想过。不过正如他开始想的一般,这大唐朝廷,很多地方即使皇子身份也不好使。
军器监绝对算是一个,没办法,看看那里做的是什么就明白了。明光铠,陌刀可都是出自军器监。
那里承载的大唐军队制式战甲兵刃制造,真不想帮自己,其实一句本监很忙就能将李治打发了。
这没母后的话,李治真冒冒失失跑去让他们做这女人胸衣上用的钢圈,怕是父皇回了长安,军器监要参自己一本。
这一本参下来,李治就好玩了,父皇不大发雷霆,估计也得心里记下这事情。
走在贞观十六年这个关口,李治如何会为了这事给父皇留下如此一个不好印象。
此时有了母后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同了,自己只是皇子,母后可是国母,而且放在贞观年间,长孙皇后的份量可是其余历史上的国母不敢比的。
说一句不好听的,父皇能坐上皇位,首功可不是玄武门那些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战将。也不是背后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臣,而是自己的结发妻子长孙氏。
原本历史上,长孙皇后早亡,留下的那些皇子公主哪一个不是太宗的心头肉,掌上珠。
此时母后还在,她的份量,如何算也是旁人万万不及的。
李治刚刚到了军器监,这里的管事就赶紧出来相迎。
“晋王殿下,您今日来军器监,不知道是所谓何事?”
“母后差本王来做件事情。”
哎呦,晋王这一开口,就将自己母后搬了出来,可以说毫不犹豫,丝毫没拖泥带水意思。
“不知道皇后娘娘有什么吩咐?”
那管事,一下恭敬了太多,晋王来是礼仪。是为娘娘办事,那就得恭恭敬敬了。
“只是一件小事,管事,你这军器监最近不忙吧?”
“为娘娘做事,再忙也是不忙。”
那管事陪着笑,李治心里也是一咯噔,幸亏自己一开始没冒冒失失往军器监这里跑。
听这话,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不是为娘娘做事,军器监就忙的里嫩外焦,哪有时间。
果真忙不忙,还是看什么人啊!
这就是最明显的见什么人办什么事。
“那就麻烦管事,找几个熟练工匠,最好是处理钢料的工匠。”
“是,殿下稍等,手下这就去办!”
看看,母后压着,果真到了哪里,这事情都办的顺畅。
只是一阵,这军器监管事就带了几个老工匠过来,李治看了看几张历经沧桑的面孔,一看就是从事军器监的工作几十年的老手。
李治当场交待了自己让他们做的事情,对那个钢圈描述尽量详尽,怕自己描述有所缺欠,李治还要了笔墨,详尽画了一番。
幸亏只是一个钢圈,要不然以李治的绘画水平,这还真画不准确。
李治画了形状,标了几个尺寸,没办法,女人也是那里有大有小,不可能统一尺寸。
等收笔之时,李治拿着毛笔的手在那里停了三秒。
“差些忘了,自己还答应王嫣,让阎立本为她画一副工笔侍女图呢。”
李治心里咯噔一下,今日不是自己画钢圈,真将这事差些忘记了。
众人一退,李治就没来由紧张的不行,那里长孙皇后轻轻对自己皇儿招了招手,李治赶紧走了长孙皇后身边,乖巧蹲下,给母后捶着双腿。
长孙皇后抬手,按了李治的手,将那手按在了自己腿上。
“治儿,尚衣局那里,你为母后做的小衣服还未做好?”
“母后,那小衣服之中有一根钢圈,需要用百炼钢慢慢打磨,打磨不好,就会很容易划破外面包裹的丝绸衣料,所以需要时间颇长,不过应该也就这两日就好了。”
“嗯,以后宫中其余嫔妃还有你皇姐皇妹需要,这可就不是一件两件了。”
“只能让尚衣局慢慢做,那个钢圈却是省不得的。”
“对了,治儿,你未去军器监看看,说不得那里会有办法将这钢圈快些做出来。只要这钢圈消耗时间降下来,这小衣服不就能快速做出了。”
李治猛拍了一下大腿,晕了,这是母后的腿啊!
李治吓的不行,看到长孙皇后看了看自己,自是轻笑了一下。
李治早就额头冒汗,心脏狂跳了。
刚刚一下子太激动了,都忘了自己手在哪里了。
这敢拍母后大腿的,怕是自己是头一个了。幸亏母后不在意,要不然就好玩了。
“母后,治儿这就去军器监问问,听母后一句话,对治儿真是醍醐灌顶一般。”
“你这孩子,怎么连母后马屁也拍!”
李治天真无邪的嘿嘿笑了笑,长孙皇后抚着爱子额头。
“如果军器监那里可以制作,就让军器监先赶几百件出来。这几年边关战事较少,突厥和吐蕃现在都还算安宁。各处折冲府需要军械不多,军器监也能腾出人手。”
母后的话李治自然听的懂了,这就算懿旨了,自己去军器监,未必能以皇子身份震慑那里,毕竟军器监那里特殊,真不给自己面子,自己还要吃瘪,可是母后的话,这大唐估计就没人敢不尊了。
就是父皇,也是听老婆话的,这不是惧内,父皇也不需要惧内,而是自己母后做事,向来分寸合理,既然是对的,为何非要南辕北辙的干呢。
“那母后,治儿现在就去了。”
长孙皇后已经松了压着的李治手掌,李治起身,恭敬向母后告退,退了三步,才折身出了立政殿。
“这小子,胆子倒是越来越大,敢拍本宫大腿了。”
长孙皇后想了想,不觉失笑了。望着立政殿门口已经消失的晋王,到底还是喜欢这个儿子,若是换一个,怕是拍这一把,最少得地板跪个几个时辰。
李治此时已经唤了月儿,让她和自己赶往军器监。
其实麻烦军器监那里,让他们帮尚衣局做钢圈,李治我不是没想过。不过正如他开始想的一般,这大唐朝廷,很多地方即使皇子身份也不好使。
军器监绝对算是一个,没办法,看看那里做的是什么就明白了。明光铠,陌刀可都是出自军器监。
那里承载的大唐军队制式战甲兵刃制造,真不想帮自己,其实一句本监很忙就能将李治打发了。
这没母后的话,李治真冒冒失失跑去让他们做这女人胸衣上用的钢圈,怕是父皇回了长安,军器监要参自己一本。
这一本参下来,李治就好玩了,父皇不大发雷霆,估计也得心里记下这事情。
走在贞观十六年这个关口,李治如何会为了这事给父皇留下如此一个不好印象。
此时有了母后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同了,自己只是皇子,母后可是国母,而且放在贞观年间,长孙皇后的份量可是其余历史上的国母不敢比的。
说一句不好听的,父皇能坐上皇位,首功可不是玄武门那些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战将。也不是背后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臣,而是自己的结发妻子长孙氏。
原本历史上,长孙皇后早亡,留下的那些皇子公主哪一个不是太宗的心头肉,掌上珠。
此时母后还在,她的份量,如何算也是旁人万万不及的。
李治刚刚到了军器监,这里的管事就赶紧出来相迎。
“晋王殿下,您今日来军器监,不知道是所谓何事?”
“母后差本王来做件事情。”
哎呦,晋王这一开口,就将自己母后搬了出来,可以说毫不犹豫,丝毫没拖泥带水意思。
“不知道皇后娘娘有什么吩咐?”
那管事,一下恭敬了太多,晋王来是礼仪。是为娘娘办事,那就得恭恭敬敬了。
“只是一件小事,管事,你这军器监最近不忙吧?”
“为娘娘做事,再忙也是不忙。”
那管事陪着笑,李治心里也是一咯噔,幸亏自己一开始没冒冒失失往军器监这里跑。
听这话,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不是为娘娘做事,军器监就忙的里嫩外焦,哪有时间。
果真忙不忙,还是看什么人啊!
这就是最明显的见什么人办什么事。
“那就麻烦管事,找几个熟练工匠,最好是处理钢料的工匠。”
“是,殿下稍等,手下这就去办!”
看看,母后压着,果真到了哪里,这事情都办的顺畅。
只是一阵,这军器监管事就带了几个老工匠过来,李治看了看几张历经沧桑的面孔,一看就是从事军器监的工作几十年的老手。
李治当场交待了自己让他们做的事情,对那个钢圈描述尽量详尽,怕自己描述有所缺欠,李治还要了笔墨,详尽画了一番。
幸亏只是一个钢圈,要不然以李治的绘画水平,这还真画不准确。
李治画了形状,标了几个尺寸,没办法,女人也是那里有大有小,不可能统一尺寸。
等收笔之时,李治拿着毛笔的手在那里停了三秒。
“差些忘了,自己还答应王嫣,让阎立本为她画一副工笔侍女图呢。”
李治心里咯噔一下,今日不是自己画钢圈,真将这事差些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