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要吃商品粮了
何康平却像是没有听到似的,神色依旧。
等周小满与余秀莲去厨房做饭时,这才拉着余安邦说体己话。
“援朝的事,多亏了你,”他拍了拍余安邦的肩膀,“那几天,我跟你小姑太伤心难过,没管外面的事,倒是累得你到处跑。”
余安邦忙道:“小姑父太客气了。咱们都是一家人,还分什么你我。援朝没了,你跟小姑也要节哀,总要过日子。”
何康平红了眼,拍了拍余安邦的肩膀,不再说话。
儿子过世,对他们夫妻是个沉重的打击。
当时,他们两口子沉浸在悲痛当中,压根就没有理会鞋厂的事。
哪怕鞋厂的领导闹上门来,他们也不太想管。只想快点办丧事。
等丧事办得差不多了,鞋厂的领导再次找上门,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恨鞋厂领导不作为,恨老天爷对他们何家太狠心,更恨自己。
他就不应该让儿子进鞋厂上班。
纺织厂,肉联厂,纸厂,哪个地方不好进,非要进了鞋厂。
两口子钻了死胡同。天天坐在家里抹泪悔恨。
偏偏何家表了几表的亲戚,不知打哪知道了他们两口子手里有个名额的事,三天两头上门。
他们烦不胜烦,索性双双请了假,躲到乡下来了。
可他们算漏了余家的亲戚。
余有仓家显然是第一个得了消息的,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就上来攀交情。
苏叶这个二嫂会说话,几乎让他们两口子避无可避。
好在,大嫂刘秋香也得了消息来了。她一张利嘴顶三个,倒是让他们夫妻俩松了口气。
等余家的几个兄弟姐妹都来了,两口子就已经麻木了。
你们送东西,我就收。至于这个位置怎么安排,不好意思,还没想好。
明明是他儿子用性命换来的铁饭碗,凭什么要交给别人。
两口子觉得,儿子的命就换了这么一个破空缺,他们替他不值。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他们夫妻二人愧对余安邦,却只字不提招工的事。
可他们再怎么不愿意,也不能换回儿子一条性命。
等鞋厂的领导再次催他们给名单时,两口子没有多犹豫,就交了余安邦的名字上去。
余安邦这个侄儿,看着不算出挑。可他们夫妻俩一致认定,他的品性是最好的,也是最靠得住的。
以后他们老了,有个什么病痛,需要侄儿帮忙,余安邦绝对是第一人选。
“……姑父,进鞋厂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我从来没有吃过商品粮,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什么讲究。”
余安邦的话打断了何康平的思绪。
何康平不留痕迹地擦了擦眼角,打起精神与余安邦说国营单位的事。
余安邦暗暗松了口气。
他并不擅长安慰人,刚刚小姑父那模样,像是情绪又要崩溃,他只能找话题转移他的注意力。
两人一人说,一人听,时间过得挺快,很快就开饭了。
吃了中饭,何康平就走了。
他只请了半天假,还要回去上班。
等人走了,余秀莲对着各路菩萨连连拜谢。
“肯定是菩萨保佑咱们家,安邦有了正式工作,咱家以后就好过了。”
她的药钱,也有了着落。
据何康平说,鞋厂的正式工,一个月工资有十几二十块,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票据发。
与在地里刨食比起来,强了不知多少倍。
周小满也高兴不已。
他们前两天还在为生计发愁,没想到,这么快就有转机。
“这是好人有好报,”周小满私底下对余安邦道,“要是没有你主动包揽小姑父家的事,这样的好工作,也落不到咱们家。”
最起码,落不到余秀莲这一房。
余安邦不置可否。
他当时帮着处理何家的事,就没有想过回报。所以,何康平临走前,要塞给他钱,他也死活没要。
几十块钱,能为堂弟讨回一个公道,他觉得值。
不过,有句话,他不敢跟任何人说。
鞋厂这样的正式工作,他其实并没有多热衷。
不是他矫情,他去过鞋厂两回,见过鞋厂是怎么工作的,他觉得,自己可能受不了那个拘束。
再说,他搞投机倒把,一年到头赚的,绝对不比吃商品粮少。当然,投机倒把是有风险的。
但是,高风险,高回报啊。他觉得自己能承担那个风险。
当然,内心的抵触,他不敢说出口。
家里的经济境况不过如此,他妈又生着病,别说只是让他做不喜欢做的事,就是让他去坐牢,他也要硬着头皮坐。
即便已经接受事实,要余安邦装出欢天喜地的样子来,他也做不来。
余秀莲沉浸在儿子即将吃商品粮的喜悦当中,当天下午就开始寻摸给他做身新衣服,并没有发现不妥,倒是周小满,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
晚上的时候,她不免问他。
“鞋厂这样的铁饭碗,我看你好像也不是特别在意,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跟我说说吧。”
周小满尽量用班主任谈心的口吻引导。
余安邦就如同被老师审问是否早恋的孩子,一口咬定自己没事。
最后被周小满逼急了,只回一句话。
“你男人是要做大事的,做大事的人,怎么能什么都摆在脸上,那也太没出息了。”
周小满被噎得半死,只好作罢。
当余安邦要求“办大事”的时候,就被她无情地拒绝了。
“养精蓄锐,才能去鞋厂干大事。”
可怜余安邦,吃肉不成,反倒被埋汰了一番。
因为余安邦即将去鞋厂上班,余家自余秀莲诊出高血压后的阴霾,顿时一扫而空。
主要体现在余秀莲身上。
她觉得儿子既然要去吃商品粮,就不能再穿旧衣服,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要给他做两身新衣服。
周小满见她高兴,也凑趣似的,提供了布票。
就这样,余安邦还没去报道,整个生产队的都知道他要去鞋厂上班了。
余秀莲太高兴了,被人问起,只添油加醋,仿佛余家下辈子就吃喝不愁了。
也不能怪她,生产队人多嘴杂。她不能上工是因为得了高血压的消息,早就传遍了。
队上的人,看她的眼神,都是充满同情。
那不厚道的人家,比如彭家,就暗地里说是余秀莲是上辈子伤天害理,这辈子不积德,才会得了这样的病。
话传话的,余秀莲当然也听说了。她一方面气彭寡妇嘴巴毒,另一方面,又恨自己身体不争气。
因为这些传言,她两天都没出门。
等何姑父上门说,要余安邦去鞋厂上班,她顿时就高兴得不行。
别看她是个老实人,老实人也是有心眼的。
明明周小满已经给了布票,她还非要去生产队条件好的人家问,有没有布票换。
不年不节的,要做新衣服,自然就有人问起原因。
余秀莲就趁机把儿子要去鞋厂的事说了。
一传十,十传百,不过半天功夫,整个生产队都知道余安邦要去鞋厂上班。
余安邦与周小满知道这事,还是小宝放学回来说起。
余安邦头痛不已。
“妈,不过是去上班,又不是当国家领导,你这么大肆宣扬,我怎么还好意思出门。”
“这有什么,”余秀莲不以为然,“又不是坏事,让大家高兴高兴,怎么了。”
“别人高兴了吗?”余安邦无语。
“我管他们高兴不高兴,”余秀莲下巴一扬,“反正我高兴了。至少再也没有人说我余家八辈子不积德了。”
余安邦与周小满绝倒。决定不再管这事。
队上的人怎么会高兴,他们都快要酸死了。
尤其余有粮家。
等周小满与余秀莲去厨房做饭时,这才拉着余安邦说体己话。
“援朝的事,多亏了你,”他拍了拍余安邦的肩膀,“那几天,我跟你小姑太伤心难过,没管外面的事,倒是累得你到处跑。”
余安邦忙道:“小姑父太客气了。咱们都是一家人,还分什么你我。援朝没了,你跟小姑也要节哀,总要过日子。”
何康平红了眼,拍了拍余安邦的肩膀,不再说话。
儿子过世,对他们夫妻是个沉重的打击。
当时,他们两口子沉浸在悲痛当中,压根就没有理会鞋厂的事。
哪怕鞋厂的领导闹上门来,他们也不太想管。只想快点办丧事。
等丧事办得差不多了,鞋厂的领导再次找上门,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恨鞋厂领导不作为,恨老天爷对他们何家太狠心,更恨自己。
他就不应该让儿子进鞋厂上班。
纺织厂,肉联厂,纸厂,哪个地方不好进,非要进了鞋厂。
两口子钻了死胡同。天天坐在家里抹泪悔恨。
偏偏何家表了几表的亲戚,不知打哪知道了他们两口子手里有个名额的事,三天两头上门。
他们烦不胜烦,索性双双请了假,躲到乡下来了。
可他们算漏了余家的亲戚。
余有仓家显然是第一个得了消息的,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就上来攀交情。
苏叶这个二嫂会说话,几乎让他们两口子避无可避。
好在,大嫂刘秋香也得了消息来了。她一张利嘴顶三个,倒是让他们夫妻俩松了口气。
等余家的几个兄弟姐妹都来了,两口子就已经麻木了。
你们送东西,我就收。至于这个位置怎么安排,不好意思,还没想好。
明明是他儿子用性命换来的铁饭碗,凭什么要交给别人。
两口子觉得,儿子的命就换了这么一个破空缺,他们替他不值。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他们夫妻二人愧对余安邦,却只字不提招工的事。
可他们再怎么不愿意,也不能换回儿子一条性命。
等鞋厂的领导再次催他们给名单时,两口子没有多犹豫,就交了余安邦的名字上去。
余安邦这个侄儿,看着不算出挑。可他们夫妻俩一致认定,他的品性是最好的,也是最靠得住的。
以后他们老了,有个什么病痛,需要侄儿帮忙,余安邦绝对是第一人选。
“……姑父,进鞋厂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我从来没有吃过商品粮,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什么讲究。”
余安邦的话打断了何康平的思绪。
何康平不留痕迹地擦了擦眼角,打起精神与余安邦说国营单位的事。
余安邦暗暗松了口气。
他并不擅长安慰人,刚刚小姑父那模样,像是情绪又要崩溃,他只能找话题转移他的注意力。
两人一人说,一人听,时间过得挺快,很快就开饭了。
吃了中饭,何康平就走了。
他只请了半天假,还要回去上班。
等人走了,余秀莲对着各路菩萨连连拜谢。
“肯定是菩萨保佑咱们家,安邦有了正式工作,咱家以后就好过了。”
她的药钱,也有了着落。
据何康平说,鞋厂的正式工,一个月工资有十几二十块,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票据发。
与在地里刨食比起来,强了不知多少倍。
周小满也高兴不已。
他们前两天还在为生计发愁,没想到,这么快就有转机。
“这是好人有好报,”周小满私底下对余安邦道,“要是没有你主动包揽小姑父家的事,这样的好工作,也落不到咱们家。”
最起码,落不到余秀莲这一房。
余安邦不置可否。
他当时帮着处理何家的事,就没有想过回报。所以,何康平临走前,要塞给他钱,他也死活没要。
几十块钱,能为堂弟讨回一个公道,他觉得值。
不过,有句话,他不敢跟任何人说。
鞋厂这样的正式工作,他其实并没有多热衷。
不是他矫情,他去过鞋厂两回,见过鞋厂是怎么工作的,他觉得,自己可能受不了那个拘束。
再说,他搞投机倒把,一年到头赚的,绝对不比吃商品粮少。当然,投机倒把是有风险的。
但是,高风险,高回报啊。他觉得自己能承担那个风险。
当然,内心的抵触,他不敢说出口。
家里的经济境况不过如此,他妈又生着病,别说只是让他做不喜欢做的事,就是让他去坐牢,他也要硬着头皮坐。
即便已经接受事实,要余安邦装出欢天喜地的样子来,他也做不来。
余秀莲沉浸在儿子即将吃商品粮的喜悦当中,当天下午就开始寻摸给他做身新衣服,并没有发现不妥,倒是周小满,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
晚上的时候,她不免问他。
“鞋厂这样的铁饭碗,我看你好像也不是特别在意,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跟我说说吧。”
周小满尽量用班主任谈心的口吻引导。
余安邦就如同被老师审问是否早恋的孩子,一口咬定自己没事。
最后被周小满逼急了,只回一句话。
“你男人是要做大事的,做大事的人,怎么能什么都摆在脸上,那也太没出息了。”
周小满被噎得半死,只好作罢。
当余安邦要求“办大事”的时候,就被她无情地拒绝了。
“养精蓄锐,才能去鞋厂干大事。”
可怜余安邦,吃肉不成,反倒被埋汰了一番。
因为余安邦即将去鞋厂上班,余家自余秀莲诊出高血压后的阴霾,顿时一扫而空。
主要体现在余秀莲身上。
她觉得儿子既然要去吃商品粮,就不能再穿旧衣服,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要给他做两身新衣服。
周小满见她高兴,也凑趣似的,提供了布票。
就这样,余安邦还没去报道,整个生产队的都知道他要去鞋厂上班了。
余秀莲太高兴了,被人问起,只添油加醋,仿佛余家下辈子就吃喝不愁了。
也不能怪她,生产队人多嘴杂。她不能上工是因为得了高血压的消息,早就传遍了。
队上的人,看她的眼神,都是充满同情。
那不厚道的人家,比如彭家,就暗地里说是余秀莲是上辈子伤天害理,这辈子不积德,才会得了这样的病。
话传话的,余秀莲当然也听说了。她一方面气彭寡妇嘴巴毒,另一方面,又恨自己身体不争气。
因为这些传言,她两天都没出门。
等何姑父上门说,要余安邦去鞋厂上班,她顿时就高兴得不行。
别看她是个老实人,老实人也是有心眼的。
明明周小满已经给了布票,她还非要去生产队条件好的人家问,有没有布票换。
不年不节的,要做新衣服,自然就有人问起原因。
余秀莲就趁机把儿子要去鞋厂的事说了。
一传十,十传百,不过半天功夫,整个生产队都知道余安邦要去鞋厂上班。
余安邦与周小满知道这事,还是小宝放学回来说起。
余安邦头痛不已。
“妈,不过是去上班,又不是当国家领导,你这么大肆宣扬,我怎么还好意思出门。”
“这有什么,”余秀莲不以为然,“又不是坏事,让大家高兴高兴,怎么了。”
“别人高兴了吗?”余安邦无语。
“我管他们高兴不高兴,”余秀莲下巴一扬,“反正我高兴了。至少再也没有人说我余家八辈子不积德了。”
余安邦与周小满绝倒。决定不再管这事。
队上的人怎么会高兴,他们都快要酸死了。
尤其余有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