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康有为被判刑
那掌柜的走来了,见到梁启超尴尬的模样,忍不住冷嘲热讽道:“哟,先生,是不是掉衣服里了?”
“是吧。”
“那行,那你脱了吧,脱光了找,方便。”
“你……”梁启超气得够呛,指着掌柜道:“有辱斯文。”
“我还有辱斯文,是你有辱斯文吧?吃霸王餐,你这读书人也干得出来?人家山东河南来的乞丐,顶多就是来我这儿讨要一点儿剩菜剩饭,咱好心,也会给他们送去。可你呢?居然吃霸王餐,要么这么着吧。”掌柜的说道,“等一会儿我喊一嗓子,谁是广东人,看人不认识你,让他替你结账吧。小二,去门口喊一声去。”
“好咧。”
“不要……”梁启超急得脸都红了,这要是让人传出去他梁启超吃霸王餐,尤其是让报纸上看到了,他的脸放在哪,他还怎么活啊。
“掌柜的,他的酒钱我付了。”忽然一声带有西北口音的话语传来,算是彻底解救了梁启超。
“多谢兄台。”梁启超忙拱手。
来者身体单薄,但是双目炯炯有神,身材略高,比梁启超大概高了半个头,一米七六左右,身穿土黄色的棉袍,带着棉帽子,一脸善意的微笑走来。
“江湖救急而已,都是读书人。”这人说道,“这位兄台看起来也是读书人,不妨移座到我那里小酌一下如何。”
“你在……”
“三楼雅座。”这人笑道,“笑看京师雪景,美谈天下纷争,兄台,请。”
“请。”梁启超见着人着实大气的很,便与他一起上了三楼雅座。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曹跃智囊坏透水的王宇了,他设计陷害梁启超,不过是为了拉拢他。等两人上了三楼唯一的一间雅座之后,两人坐下,王宇说道:“我姓洪,名宇,乃陕西西安考生,不知先生尊姓大名。”
梁启超不好意思说自己的性命,便将自己曾经用过的笔名拿出来,说道:“我姓梁,名新民,广东人。”
“先生也是考生?”
“不是,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报名,甚为遗憾,打算过几日回广东老家了,三年之后再报名吧。”
王宇摇头道:“其实朝廷能够给洋人开特例,肯定也能给兄台这般考生开特例,兄台何不去礼部请求一番呢?功名利禄虽然如过眼云烟,但人生一世,求的不是碌碌无为庸人苟活,而是壮志凌云达济天下。是不是?”
梁启超很不好意思地说道:“算了,算了。”
“此言差矣。”王宇道,“兄台是否看过梁卓如(梁启超字卓如)的那篇《国人当自强》,只有国人内心强大起来,迎接种种困难挑战而不气馁,中国才有希望啊。兄台,距离科举还有二十天,兄弟不争取一下怎能轻易放弃?从广东到北京,千里迢迢,兄台走了大概半年吧?风餐露宿,就这样回去了?兄台能甘心?我都替兄台感到不值,不值啊。”
梁启超内心苦闷,如果换成一个普通人,或可以请求礼部临时赐予科举资格,甚至如果是以往还可以通过贿赂获取科举资格,但是现在新政之下,是绝无可能的,尤其是他作为维新党的一名骨干成员,有是名满天下的梁卓如,去参加科举不是明目张胆地站在他的老师康有为等人面前了吗?
王宇敬了一杯酒,说道:“我看先生器宇轩昂,有文武星曲之资,不去科举着实可悲。今年科举取士与以往截然不同,以往科举要参加各省的乡试,然后参加会试,最后参加殿试,但今年乡试会试殿试三试合一,一局而定胜负,先生若是失去这个机会,怕是三年之后又不知道该如何改革了。”
“这……”
“先生还是去礼部试一试吧,免得这三年内后悔不已。”王宇淡淡地说道。
梁启超回到住处,仔细考虑了一番洪宇(王宇)今天对他所说的话,其实字字句句不都是在直指自己的内心吗?他是为了什么而活,是为了党政,政见之争,还是个人意气用事?都不是,大丈夫形于天地之间,应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人伦纲常,对得起祖先儒门,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了政见之争便放弃了理想,放弃了为国出力的理念,真的值得吗?
梁启超忽然发现,现在的老师康有为已经走火入魔了,他完全听不进去任何意见,只要是曹跃的一切行为,康老师都会反对,根本见不得一丝丝好和进步。而自己也固步自封地认为只要是曹跃所做的就不对,可是科举有错吗?科举是礼部和军机处上百人上千人共同制定下来的规则,是为了适应现代的形式而立下的新形势,尽管科举考试改革未必尽如人意,未必就算成功,但是既然朝廷做了改变,做学子的是去为了反对而反对,还是让它更加完美走向各方满意的途径?
是了,大丈夫活在天地间,便是为了改变天地,而不是苟活于人间,然后对别人指指点点。梁启超顿时大为感悟,他觉得自己应该为天下尽一份力,为了自己的面子,难道比天下还重要吗?
参加科举,必须参加科举,连新科举都没有参加过的人,岂能随意评判科举的利弊。
于是,次日,亮起来到礼部衙门,请求特许其参加科举。
梁启超是名人,大大的名人,梁启超参加科举,礼部岂能怠慢。衙门差役通报之后,礼部左侍郎李经述亲自接待,李经述与梁启超认识,当年李经述曾经在京师大学堂与梁启超一起主持过洋文翻译工作,因此他们算是老熟人了。
不过梁启超到底应不应该参加科举,李经述也不敢拿主意,他是维新党党首之一,跟一般的学子肯定不同,其影响力甚至大于那些洋人学子。李经述赶紧然人快马加鞭向曹跃汇报,曹跃想也没想,说:“好,就让他参加科举。”
随后,李经述亲自为梁启超批文,准许他参加今年科举。
梁启超参加科举一事,立即如同一股飓风吹动了整个北京城,当年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写《国人当自强》的梁启超,居然也参加新科举考试,当真是让天下震动。作为维新派魁首之一,尽管梁启超和康有为两人分道扬镳,甚至康有为在报纸上公开宣布将其逐出师门,可是梁启超毕竟是曾经名满天下的学子,是多少年轻学子的榜样,也是不少维新党心目中的支柱之一。
但如今他也参加新科举考试了,他居然在最后关头申请参加考试了,难道他也认为新科举考试比当年戊戌变法的做法要好的多吗?
进一步来说,梁启超支持张之洞与曹跃的科举改革,从而否定了当年戊戌变法中关于取缔科举的行为。
当年帝党们拼死拼活,甚至戊戌六君子的死,都是错误的枉死,而如今张之洞和曹跃主持的新科举改革,才是正确的?
学子们哄动起来,纷纷叫嚷着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以,这太不可思议了。
而梁启超参加科举,着实让康有为气得够呛,康有为在报纸上大骂梁启超,背叛维新变法,背叛维新志士,尤其是对不起死去的戊戌六君子。
梁启超原本对康有为是不好意思,但是康有为咄咄逼人,让梁启超大感此人人品低劣,随即闭门不出,准备科举考试。
王宇的这一计策让帝党内部不稳定起来,康有为的脾气越发暴躁,许多年轻人因为梁启超的离开而选择了离开,康有为感觉自己孤立无援,又担心梁启超出卖与他,于是打算出国,尤其是去日本,组建新的保皇党。
但是康有为没等到康有为离开北京城,他首先便被大理寺传唤了,六扇门起诉康有为在日本期间,骗取海外华人们的资助组建保皇党,但是募捐资金却都进了自己家的腰包,要求康有为公开募集资金人员名单、金额、流向、用途等所有开支。
康有为吓得够呛,这些钱除了部分用于支持组建保皇党之外,大部分被他用来购买私人财务了,只是在日本康有为就有十几套房产,而且他纳妾的钱都是从募集资金中出的。康有为再怎么抵赖也无法辩驳,不过康有为想出了一招诡计帝党别人的攻击,他提出这是自己募集的资金,自己有权使用。
这件事被报道在报纸上,顿时引起了全国轰动,康有为以保皇为名骗取海外资金高达300万两,却用于自己的个人奢侈消费,的确让他的名声扫地。
但是有日本人保举他,要求抱住康有为一条性命,因康有为已经加入日本国籍,属于华裔日本人,因此大理寺最终以假传圣旨欺诈海外华人财产供自己享受为罪名,判处康有为五十年监禁,并没收全部资产。
如果不是因为新科举考试马上就要来了,康有为假传圣旨欺诈海外华人财产一案必定是全国讨论的核心,但也幸亏了新科举考试马上来临,掩盖了康有为一案。
“是吧。”
“那行,那你脱了吧,脱光了找,方便。”
“你……”梁启超气得够呛,指着掌柜道:“有辱斯文。”
“我还有辱斯文,是你有辱斯文吧?吃霸王餐,你这读书人也干得出来?人家山东河南来的乞丐,顶多就是来我这儿讨要一点儿剩菜剩饭,咱好心,也会给他们送去。可你呢?居然吃霸王餐,要么这么着吧。”掌柜的说道,“等一会儿我喊一嗓子,谁是广东人,看人不认识你,让他替你结账吧。小二,去门口喊一声去。”
“好咧。”
“不要……”梁启超急得脸都红了,这要是让人传出去他梁启超吃霸王餐,尤其是让报纸上看到了,他的脸放在哪,他还怎么活啊。
“掌柜的,他的酒钱我付了。”忽然一声带有西北口音的话语传来,算是彻底解救了梁启超。
“多谢兄台。”梁启超忙拱手。
来者身体单薄,但是双目炯炯有神,身材略高,比梁启超大概高了半个头,一米七六左右,身穿土黄色的棉袍,带着棉帽子,一脸善意的微笑走来。
“江湖救急而已,都是读书人。”这人说道,“这位兄台看起来也是读书人,不妨移座到我那里小酌一下如何。”
“你在……”
“三楼雅座。”这人笑道,“笑看京师雪景,美谈天下纷争,兄台,请。”
“请。”梁启超见着人着实大气的很,便与他一起上了三楼雅座。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曹跃智囊坏透水的王宇了,他设计陷害梁启超,不过是为了拉拢他。等两人上了三楼唯一的一间雅座之后,两人坐下,王宇说道:“我姓洪,名宇,乃陕西西安考生,不知先生尊姓大名。”
梁启超不好意思说自己的性命,便将自己曾经用过的笔名拿出来,说道:“我姓梁,名新民,广东人。”
“先生也是考生?”
“不是,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报名,甚为遗憾,打算过几日回广东老家了,三年之后再报名吧。”
王宇摇头道:“其实朝廷能够给洋人开特例,肯定也能给兄台这般考生开特例,兄台何不去礼部请求一番呢?功名利禄虽然如过眼云烟,但人生一世,求的不是碌碌无为庸人苟活,而是壮志凌云达济天下。是不是?”
梁启超很不好意思地说道:“算了,算了。”
“此言差矣。”王宇道,“兄台是否看过梁卓如(梁启超字卓如)的那篇《国人当自强》,只有国人内心强大起来,迎接种种困难挑战而不气馁,中国才有希望啊。兄台,距离科举还有二十天,兄弟不争取一下怎能轻易放弃?从广东到北京,千里迢迢,兄台走了大概半年吧?风餐露宿,就这样回去了?兄台能甘心?我都替兄台感到不值,不值啊。”
梁启超内心苦闷,如果换成一个普通人,或可以请求礼部临时赐予科举资格,甚至如果是以往还可以通过贿赂获取科举资格,但是现在新政之下,是绝无可能的,尤其是他作为维新党的一名骨干成员,有是名满天下的梁卓如,去参加科举不是明目张胆地站在他的老师康有为等人面前了吗?
王宇敬了一杯酒,说道:“我看先生器宇轩昂,有文武星曲之资,不去科举着实可悲。今年科举取士与以往截然不同,以往科举要参加各省的乡试,然后参加会试,最后参加殿试,但今年乡试会试殿试三试合一,一局而定胜负,先生若是失去这个机会,怕是三年之后又不知道该如何改革了。”
“这……”
“先生还是去礼部试一试吧,免得这三年内后悔不已。”王宇淡淡地说道。
梁启超回到住处,仔细考虑了一番洪宇(王宇)今天对他所说的话,其实字字句句不都是在直指自己的内心吗?他是为了什么而活,是为了党政,政见之争,还是个人意气用事?都不是,大丈夫形于天地之间,应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人伦纲常,对得起祖先儒门,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了政见之争便放弃了理想,放弃了为国出力的理念,真的值得吗?
梁启超忽然发现,现在的老师康有为已经走火入魔了,他完全听不进去任何意见,只要是曹跃的一切行为,康老师都会反对,根本见不得一丝丝好和进步。而自己也固步自封地认为只要是曹跃所做的就不对,可是科举有错吗?科举是礼部和军机处上百人上千人共同制定下来的规则,是为了适应现代的形式而立下的新形势,尽管科举考试改革未必尽如人意,未必就算成功,但是既然朝廷做了改变,做学子的是去为了反对而反对,还是让它更加完美走向各方满意的途径?
是了,大丈夫活在天地间,便是为了改变天地,而不是苟活于人间,然后对别人指指点点。梁启超顿时大为感悟,他觉得自己应该为天下尽一份力,为了自己的面子,难道比天下还重要吗?
参加科举,必须参加科举,连新科举都没有参加过的人,岂能随意评判科举的利弊。
于是,次日,亮起来到礼部衙门,请求特许其参加科举。
梁启超是名人,大大的名人,梁启超参加科举,礼部岂能怠慢。衙门差役通报之后,礼部左侍郎李经述亲自接待,李经述与梁启超认识,当年李经述曾经在京师大学堂与梁启超一起主持过洋文翻译工作,因此他们算是老熟人了。
不过梁启超到底应不应该参加科举,李经述也不敢拿主意,他是维新党党首之一,跟一般的学子肯定不同,其影响力甚至大于那些洋人学子。李经述赶紧然人快马加鞭向曹跃汇报,曹跃想也没想,说:“好,就让他参加科举。”
随后,李经述亲自为梁启超批文,准许他参加今年科举。
梁启超参加科举一事,立即如同一股飓风吹动了整个北京城,当年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写《国人当自强》的梁启超,居然也参加新科举考试,当真是让天下震动。作为维新派魁首之一,尽管梁启超和康有为两人分道扬镳,甚至康有为在报纸上公开宣布将其逐出师门,可是梁启超毕竟是曾经名满天下的学子,是多少年轻学子的榜样,也是不少维新党心目中的支柱之一。
但如今他也参加新科举考试了,他居然在最后关头申请参加考试了,难道他也认为新科举考试比当年戊戌变法的做法要好的多吗?
进一步来说,梁启超支持张之洞与曹跃的科举改革,从而否定了当年戊戌变法中关于取缔科举的行为。
当年帝党们拼死拼活,甚至戊戌六君子的死,都是错误的枉死,而如今张之洞和曹跃主持的新科举改革,才是正确的?
学子们哄动起来,纷纷叫嚷着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以,这太不可思议了。
而梁启超参加科举,着实让康有为气得够呛,康有为在报纸上大骂梁启超,背叛维新变法,背叛维新志士,尤其是对不起死去的戊戌六君子。
梁启超原本对康有为是不好意思,但是康有为咄咄逼人,让梁启超大感此人人品低劣,随即闭门不出,准备科举考试。
王宇的这一计策让帝党内部不稳定起来,康有为的脾气越发暴躁,许多年轻人因为梁启超的离开而选择了离开,康有为感觉自己孤立无援,又担心梁启超出卖与他,于是打算出国,尤其是去日本,组建新的保皇党。
但是康有为没等到康有为离开北京城,他首先便被大理寺传唤了,六扇门起诉康有为在日本期间,骗取海外华人们的资助组建保皇党,但是募捐资金却都进了自己家的腰包,要求康有为公开募集资金人员名单、金额、流向、用途等所有开支。
康有为吓得够呛,这些钱除了部分用于支持组建保皇党之外,大部分被他用来购买私人财务了,只是在日本康有为就有十几套房产,而且他纳妾的钱都是从募集资金中出的。康有为再怎么抵赖也无法辩驳,不过康有为想出了一招诡计帝党别人的攻击,他提出这是自己募集的资金,自己有权使用。
这件事被报道在报纸上,顿时引起了全国轰动,康有为以保皇为名骗取海外资金高达300万两,却用于自己的个人奢侈消费,的确让他的名声扫地。
但是有日本人保举他,要求抱住康有为一条性命,因康有为已经加入日本国籍,属于华裔日本人,因此大理寺最终以假传圣旨欺诈海外华人财产供自己享受为罪名,判处康有为五十年监禁,并没收全部资产。
如果不是因为新科举考试马上就要来了,康有为假传圣旨欺诈海外华人财产一案必定是全国讨论的核心,但也幸亏了新科举考试马上来临,掩盖了康有为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