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35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徐盛蹲了下来,手指在地图上滑过。“袁谭走得很小心,他们越过了济水,沿北岸而行,看样子是先去亢父。现在还不知道谁是前驱,后拒将领一个姓程,应该是程昱,一个姓李,究竟叫什么,眼下还不清楚。不过他的部下很精整,看起来没受什么损失。”
  孙策嗯了一声,又道:“还有什么消息?”
  “曹昂向东北去了,可能会去高平。”
  孙策皱起眉头,咂了咂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鲁肃他们正打算由邹县一带进入任城,曹昂去了高平,很可能会与鲁肃等人相遇。曹昂麾下不仅有曹仁这样的大将,还有乐进、于禁,这次作战的损失也不大,鲁肃、董袭能否战胜他们,顺利完成预定目标,着实是个疑问。
  不知道这个计划出于何人之手,总之很棘手。以退为进,以守代攻,很老到啊。
  第967章 破绽
  孙策想了很久,还是找不到可行的破解办法,索性先放在一旁,先去接应孙坚。
  他起身做了个手势,马超立刻兴奋地招呼道:“出发,出发。”又问孙策道:“将军,去追谁?”
  “谁也不追。”
  马超顿时垮了脸。“不追?就让他们这么跑了?”
  孙策不理他,走到牛车前,看着文丑。文丑被庞德掳了回来,伤口全裂了,失血过多,奄奄一息。本来以为必死无疑,没想到这人命还真硬,就是不死,一直吊着那口气。
  “将军,砍了吧,就他这样,救活了也是个废人,活不到四十岁的。”马超跟了过来,埋怨道:“令明你也真是,带回来干什么,带个脑袋岂不更方便?”
  庞德一声不吭。孙策不同意马超的意见。要是你当时杀了也就杀了,战场上死人很正常,哪怕他只是被误伤,现在再杀就是没人性了,哪怕将他扔在沼泽里等死也比直接杀了他好。
  “到附近找辆车,带上他。”
  马超撇撇嘴,瞅瞅庞德。“你惹的麻烦,你想办法解决。”
  庞德闷闷地应了一声,转身去了泥母亭。过了一会儿,他带着一辆牛车回来了。车上铺了稻草,稻草下面还垫了草灰,旁边放了一把臿。孙策看在眼里,没说什么,却对庞德的细心多了点印象。文丑的伤口还在流血,草灰可以吸血。臿是挖土的,估计文丑要是死了,挖坑就把他埋了,免得他曝尸荒野。萍水相逢,又是敌我双方,这也算是仁义尽致了。
  刚刚走了不远,孙策就遇到了韩当。发现袁谭撤兵后,孙坚就派韩当出营侦察,确定袁谭的去向并不难,倒是找孙策花了一点时间。
  “我阿翁心情怎么样?”孙策问道。
  “当然好啊。”韩当笑道:“本来以为这次要输得一干二净的,没想到将军来了这么一下,直接把袁谭打懵了,居然逆转了形势。”
  孙策很诧异,转头打量了韩当两眼。韩当是由衷的开心,俊脸上洋溢着兴奋,一点也看不出颓丧或者郁闷。见孙策看他,韩当明白了,忍不住笑了起来。“放心吧,君侯又不是没打过败仗,比这惨的多了,只要没死都有扳本的机会。如果吃点亏就懊悔自责,寻死觅活,君侯怎么可能走到今天。”
  孙策哑然失笑。他一直担心孙坚遭此打击会心情不好,却忘了孙坚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论抗打击能力,孙坚比他强太多了。他为孙坚担心根本就是杞人忧天。
  放下了心理负担,孙策轻松了很多。他一直向北走,来到孙坚的大营,遇到了朱治。朱治正在收拾营地,做撤离的准备。孙策一问,才知道孙坚带着黄盖和两千尚有战力的士卒尾随袁谭去了。他本想追去,想想又算了,只是让韩当去增援。
  等了大半天,傍晚,孙坚、韩当回来了。袁谭虽然撤退,却安排得很周密,尤其是程昱,阵营严整,孙坚没找到什么机会,看着程昱渡过泗水,拆了浮桥,就退回来了。
  点起篝火,父子俩相对而坐,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有一些饭团和牛肉。
  “有什么计划?”孙坚主动开口问道。
  “我原本想拿下昌邑,不过袁谭守得很稳,机会不大。”孙策说道:“阿翁有什么计划?”
  “我不太擅长制定计划。”孙坚说道:“我还是比较习惯执行计划。最开始讨许昭时听臧刺史的,征黄巾时听朱公的,讨董卓时听袁将军的。现在袁将军将后事托付给你,你自然要把这个责任担起来。豫州已经让我左支右绌,更何况是整个中原。”
  孙坚咬了一块肉,慢慢的嚼着,苦笑道:“这些世家杀不行,不杀也不行,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处置。”
  孙策点点头。“行,世家的事交给我。拿下湖陆后,你先回沛县休整,如果战事需要,我派人通报你。”
  “你想取山阳?”
  “试试吧,没什么把握。”孙策挠挠头。“袁谭退得太快了,损失有限,补充了粮食、军械就能恢复元气,守城绰绰有余,我们兵力上没什么优势。天色转暖,雨水增多,也不利行军作战,只能等秋天再说。”
  孙坚叹了一口气,透着羡慕。“是啊,袁家到处都有门生故吏,想投他们的人多如牛毛,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哪像我们,攒上几千人便已经捉襟见肘。”
  孙策笑了。“阿翁,人多未必就是好事,有可能众志成城,也可能各怀鬼胎。如果人多就能赢,当初统一天下的就不会是秦国了。”
  孙坚哈哈大笑,连连点头。“有理,有理。”他摸摸孙翊的头。“小子,听见没有,以后要和你大兄学,对读书人客气一些,别只知道好勇斗狠。”
  孙翊用力的点点头。“嗯,阿翁,我知道了。”
  ……
  第二天,阎行率兵赶到,带来了最新消息。
  郭嘉率领主力到达湖陆,但湖陆令吕虔拒绝投降,郭嘉正部署攻城。孙策一问,才知道鲁肃、董袭还没有分兵出发。郭嘉计划等拿下湖陆之后再分兵,否则只有万人攻城,他担心兵力不足,损失会比较大。
  孙策暗自叹息。战机稍纵即逝。如果曹昂真是如他所料,去了任城或者鲁国,鲁肃他们现在想绕道任城已经不太可能了。不过这也怨不得郭嘉。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仅凭斥候根本无法保持及时通信,何况这还是在敌境。郭嘉不知道这里的情况,只能根据他面对的形势判断,总不能放着湖陆不攻去取任城。
  孙策随即赶往湖陆,与郭嘉会合。
  见面之后,还没来得及交流情况,郭嘉笑道:“将军知道辛佐治受伤了吗?”
  “因为我?”孙策很惊讶。他当时似乎没伤着辛毗啊,还为这事后悔了很久呢。当时怎么就那么放辛毗走了,至少应该用霸王杀掷他一下的。
  “应该是,他受了重伤,如果不是华佗,他也许就死了。”
  孙策心里舒坦了些,交流了情况,随后问郭嘉道:“我们现在怎么办,等着?”
  郭嘉不假思索。“先取湖陆,再取昌邑。”
  “昌邑?”
  郭嘉摇着羽扇,胸有成竹。“听说袁谭吐了血。这一仗打得难看,他之前积累的英名毁于一旦,岂能善罢甘休。这些世家子弟最重虚名,何况他身后还有一个更重虚名的父亲,一个横空出世的弟弟。如果不把这个脸面赢回去,他怎么保住他嫡长子的地位?人无欲则刚,但有所欲,便是破绽。”
  第968章 别无选择
  孙策打量着郭嘉,没有立刻表态。他也想拿下昌邑,而且愿望很强烈,不仅是为了给孙坚讨回脸面,也不仅是为了补偿徐州的损失,而是想将防线向北推进。如果他构想的定陶、昌邑、任城、鲁国防线能够实现,他的活动空间就更大了,需要防守的点却更少,将来再吞并青州,他的战略优势就非常明显。
  可他不能将实现这个目标的希望建立在对方犯错的基础上,尤其是袁谭吃了亏立刻后撤,脱离接触,让他后续的手段全部落空的情况下。
  “奉孝,我们急着拿下山阳,是不是也是一个破绽?”
  “当然。”郭嘉不假思索,嘴角挑起一点弧度,让他看起来多了几分邪气。“可既然将军意识到了,这就不是破绽了。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不是破绽的破绽诱对方犯错。”
  孙策品味着郭嘉的话,他听得懂,但不是完全理解。他自认并不昧于人情世故,可是和郭嘉这种鬼才相比,他多少还是欠缺一些火候。
  何况他毕竟不是这个时代、这个圈子的人,未必能像郭嘉一样准确的把握他们的心理。
  郭嘉话锋一转。“将军对辛毗有什么印象?”
  “辛毗?”孙策很意外。他本以为郭嘉的目标是袁谭。“建功立业?光大门楣?青史留名?”
  郭嘉无声地笑了起来,眼神发亮,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芒。他摇着羽扇。“将军知其一,不知其二。”
  孙策不以为忤,反而兴致勃勃地坐等郭嘉的分析。
  “阳翟辛氏是新近崛起的豪族,有一定的实力,但在士林中根基不深,不仅不能和我郭家相比,就算是韩钟陈荀也不是他们能比肩的,辛评、辛毗是辛氏最近几代人最有希望的俊杰,辛毗尤甚,他能和陈长文、杜子绪、赵伯然齐名,并力压陈长文,成为四人之首,其才能毋庸置疑。”
  孙策眉梢轻动,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这四个人中,后世名头最响的是陈群,一是因为陈家的根基深,从陈寔开始,陈家就是颍川名士中屈指可数的重要人物;二是陈家没有弯路,陈纪仕汉,官至大鸿胪,陈群仕魏,官至司空,颍川陈氏顺利成为一流世家,累世二千石,青史留名顺理成章。相比之下,与陈群并列的辛杜赵就远远不如,根基不够深,发展也不顺利,所以后人知道他们的不多,知道他们曾与陈群齐名的更少。
  实际上这三人的名声并不比陈群弱多少,辛毗更是排在陈群前面。
  这样一个人对自己的期望值肯定很高,绝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建功立业、光大门楣、青史留名这么简单,他想要的更多,他要建大功,立伟业,成世家,青史上不仅要留名,而且要留大名,至少是开国功臣一类,甚至可能是云台二十八将那样的级别。
  但他的运气不好,真实的历史上,他先跟袁绍,后跟袁谭,袁氏覆灭后,他才跟了曹操。身为降将,他的仕途不可能通畅,曹操在世时,他长期赋闲,直到建安末年曹丕、曹植争立,辛毗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支持曹丕并获得成功,才有机会重新参与军事,从此踏上坦途,又是升官,又是进爵,倍受曹丕、曹睿信任。
  现在么,他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之前护送袁耀回汝南夺权,下车伊始就挨了袁权一闷棍,还没机会施展身手就成了丧家之犬。如今辅佐袁谭争兖州,袁谭大败,他还受了重伤。如果不能反败为胜,袁谭的嫡子之位不保,他辛毗的仕途大概也会中途夭折。
  等孙策消化得差不多,郭嘉接着说道:“可是现在,杜子绪、赵伯然成为将军倚重的干才,他辛毗却被将军击败,袁谭还怎么相信他?如果他不能证明自己,他立刻会被别人代替。”
  “不会吧,胜负乃兵家常事,袁谭对辛毗那么倚重,怎么可能因为一次战败就弃用他?”
  郭嘉笑得很开心。“正常来说,的确不至于此,袁谭还是有容人之量的。可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胜负,而是袁谭的前途。正如昌邑不是简单一座城,更是兖州州治。袁谭身为兖州刺史,如果连昌邑都守不住,他怎么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嗣子?他现在之所以能坐稳嗣子之位,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前年曾经击败将军。现在被将军重创,名声岌岌可危,如果再失昌邑,他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身败名裂。”
  孙策恍然大悟。袁谭和他不同。袁谭背后着站着一个名满天下的父亲,这个父亲还要想剥夺他的继承权,所以他不能走错一步,他输不起。如果辛毗不能帮他取得胜利,他就只能另选一个能帮他取胜的人。
  “谁能代替辛毗?陈群?”
  “不,陈宫。”
  “陈宫?”孙策笑了一声,觉得郭嘉这次看走眼了。陈宫是有计,但他是曹昂的人,怎么可能代替辛毗,成为袁谭的心腹。而且这个人……貌似和辛毗差得太远了吧。
  “袁谭麾下,论军政才能,能和辛毗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陈宫。将军以为,辛毗受伤,是谁为袁谭出谋划策,以退为进?”
  “你的意思是袁谭撤退的计划不是辛毗建议的,而是陈宫?”
  “没错。”
  “有证据吗?辛毗虽然受伤,未必连说话都不能。陈宫是曹昂的谋士,他怎么可能替袁谭出谋划策?”
  “证据很明显,只是将军没有留意。”郭嘉收起笑容,多了几分严厉,显然对孙策的轻忽很不满意。“这个计划对袁谭而言相对保守,并不是上佳选择,真正从中得利的只有曹昂。除了陈宫,没人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如果辛毗还能说话,他绝不会同意。”
  孙策仔细想了想,忍不住一拍额头。没错,这个计划的确对曹昂最有利。袁谭退守昌邑,等于将泗水以南的地盘拱手相让,无疑是受损的一方。可是曹昂转向高平,没有与袁谭同行,明显是另有任务,而这个任务绝不仅仅是高平,更可能是兖州与豫州、徐州接壤的要害之处,干系重大。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曹昂无疑是受益者。除了陈宫,谁会做这样的建议?
  “这么说,辛毗一旦伤愈,必然会反对这个计划?”
  “不管是为了他自己还是为了袁谭,他都不会接受这个计划。他会尽全力说服袁谭反击,同时证明陈宫不能取代他。如果这时候将军露出破绽,他岂肯放过?将军知道自己的破绽,所以这就不是破绽。可是辛毗不知道这是他的破绽,反而会成为他的破绽。”
  孙策笑了起来,接着郭嘉的话往下说。“就算他知道这是他的破绽,他也会赌一赌,赌我不知道自己的破绽。”
  郭嘉放声大笑。“是的,因为他别无选择。”
  第969章 心病
  孙策承认郭嘉分析精到,对辛毗的心理把握得比他更准。可这毕竟是猜测,只能说有可能,即使可能性很大,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没有人能算无遗策,即使是传说中的诸葛亮也有失街亭的时候。郭嘉同样如此,他辅佐曹操的时候,曹操也没少打败仗,宛城一战也没见他识破贾诩的计策。
  辛毗也不是普通人,他的智商不亚于郭嘉。郭嘉能算他,他就不能算郭嘉?关键还是先立于不败之地,诱敌这种事要看运气,能成更好,不能成也不会有什么重大损失。
  对孙策来说,眼前最要紧的就是拿下湖陆,再夺取高平,把兖州进入徐州的孔道从曹昂手中夺过来,只有如此,沛国、彭城的安全才有保障。
  陶谦让出彭城和承县以西,就是因为这里太容易受攻击了,他分身乏术,不如把这里送给孙策,希望孙策接过这个负担,就像当初孙策把鲁国送给陶谦也是让陶谦去顶锅一样。
  湖陆是县城,城池并不大,但这里是交通要道,当泗水之滨,南水又在城南汇入泗水,是山阳和沛县的交界处,离鲁国、彭城都不算太远。地理优势好,户口过万,是个大县,豪富之家不少,财力雄厚,就有钱修城,比一般的县城要坚固得多。
  按照正常的攻城手段,自然是先围城,然后打造攻城器械,按部就班的攻击。现在情况不同,要进行战略欺骗,让袁谭、辛毗看到他的破绽,就要打破常规。他的破绽是什么?当然是恃勇好斗,好行险。攻打湖陆就是展现出这样的特征。
  强攻,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强攻可以速胜,但损失也会很大。孙策想给袁谭、辛毗留下他恃勇好斗的印象,却不想真的付出太大的代价,尤其是当得知守城的将领是吕虔的时候。吕虔青史留名,与文聘、李通等人同传,凭的就是战功,而且他起家之地就是这一带,他可不想成为吕虔第一笔军功。
  孙策一边查看湖陆的地形,一边派人去迎孙坚。吕虔夺取湖陆之前,朱治在湖陆驻守过一段时间,他对湖陆城里的布局比较清楚。十几天时间,就算吕虔加以改造,也很难改变太多。
  湖陆两面临水,只有西面和北面能摆开战场。孙策命人在这两面架起监视用的高台,要比城墙还高一倍,从台上可以直接观察城头的形势,还可以让弓弩手作为制高点。与此同时,他派人到四周联络诸家,筹集粮草,征召民伕。湖陆属山阳,不是他的势力范围,免不了用些强制手段,流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与此同时,孙策让顾徽写了一封劝降书,派人送进城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