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33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913章 新榻上对
  孙策微微颌首以示赞同,却没有说话。
  鲁肃是实干派,没什么套话,而且咄咄逼人,开口便是争,没有一点礼义谦让之风。这倒也符合他的个性。榻上对时,他也是开门见山就否定了孙权所谓的桓文之功,直言汉室不可复兴,是一个标准的进取派,和老好人一点也不搭边。
  “朝廷西迁,定都关中,有故秦之基业,有炎汉之道统,攻则不足,守则有余。关中四塞,益州富饶,若能兼而有之,则尽有西方地势之利。并州有匈奴,凉州有羌,若能抚之,既得弓马之劲,又补户口之缺,俨然一强秦也。只是朝中关东儒臣多,因循守旧,未必肯变夷为夏。天子年幼,威信不足,难掌权柄,必为大臣左右,纵有自强之心也不能随心所欲。以肃观之,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关中无力东出,出则必败。此将军之友也,可与盟好。”
  “袁绍北奔,凭四世积威,势倾天下,巧取兖,豪夺冀,跨有大河,户口殷实。内有世家豪强支持,外有匈奴、乌桓、鲜卑之助,兼有天时、地利、人和,非唯将军不能与之争,即使朝廷也要避让三舍。此将军之劲敌也,不可不防。”
  “公孙瓒、陶谦之流出身卑微,不得世家支持,又见识短浅,不能拔俊杰于寒门,唯能逞其私智,奋其蛮勇,据一州数郡之地,得意于一时,久则难以为继,终将为强者所并,此将军之徒也,可驱而用之。刘虞虽有宗室之名,奈何智术短浅,志大才疏,倒行逆施,败亡在即。贾诩、牛辅之徒本凉州之虎狼,寄居河东,既失根本,又有强敌在侧,苟延残喘,不足为虑。张燕黄巾余孽,乌合之众,可忽而不计。”
  “将军以江东为根基,以荆豫为两翼,两面受敌。西进则以低取高,北上则以步敌骑,皆处于劣势,难进易退。将军父子出身寒微,非累世官宦之家,无门生故吏之助,江东户口又不能与中原相敌,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无。看似风卷残云,天下三分有其一,实则如居积薪,但有一丝疏忽,便是引火烧身。”
  孙策默默地看着鲁肃,心中骇然。相比于与孙权榻上对的鲁肃,现在的鲁肃还没有走出东城,他对最近的形势了解得并不详细,甚至可能不知道曹操已经进入益州,所以只能从大势上进行分析。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江东劣势,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不容他不予以重视。
  他已经占据了豫州和大半个荆州,也占据了扬州的大半。如果不出意外,豫章很快就可以入手,再给周瑜一年半载时间,荆州也可以全部入手。但这就是江东的极限了。向西,仰攻益州,千难万难。向北,进入中原地区,战马短缺的劣势会让他举步维艰。
  这就是孙吴的极限,是地理形势决定的,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他只不过提前到达了极限而已。相比于孙权受限于合肥,他可以走得更远一点,但再远也不会越过黄河。如果不能打破这个极限,接下来很难再保持迅速的扩张势头。
  “如之奈何?”孙策向鲁肃请教。能看到江东劣势的人比比皆是,能不能有解决这个问题,才是区别普通人和高手的试金石。
  “有甲乙两计,可供将军选择。”
  孙策忍不住笑了。这些谋士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么,不是上中下三策,就是甲乙两计。
  “愿闻其详。”
  “甲计,向朝廷称藩,画江自守,以观天下形势。袁绍虽有天时、地利、人和,但他亦有内忧。一是世家倾轧,派系林立,内耗在所难免。二是儒生迂阔,重文轻武,又重门阀,空谈道德,鄙视权谋,太平时自可雍容,乱世难免狼狈。三是袁绍年近半百,大局未定,又四面受敌,若十年内不能取得优势,其智谋、体力都会难以为继。此消彼长,朝廷与袁氏相争,逐鹿中原,将军也许有可趁之机。”
  孙策点点头。这一计和榻上对相近,但有所缩减。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朝廷迁都关中,益州一旦落入朝廷手中,比刘璋割据益州更难攻取。
  “那乙计呢?”
  “兼并青徐,扼守泰山,让袁绍不能南下,以兖州为战场,再以青州为根基,跨有辽东,进而占据幽州。”鲁肃迎着孙策的目光,露出异样的兴奋。“一旦拥有了战马,将军就能和袁绍对峙于中原,时间拖得越长对将军越有利。若能在朝廷东出之前击败袁绍,将军或可问鼎天下。”
  孙策眼神闪烁,半天没说话。鲁肃的乙计果然是个很激进的计策,而且难度不小,但细想起来,却不失为一个选择。即使以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论,从青州去辽东并不是什么难事。取得战马,他就可以和袁绍决胜中原。在幽州开辟战场,他就可以牵制袁绍的精力。
  “子敬倾向于哪一计?”
  鲁肃无声地笑了起来,淡淡地说道:“不瞒将军,肃与成德刘子扬是朋友,他曾邀我去长安。”
  孙策明白了。他如果用甲计,称藩朝廷,那鲁肃就不跟他玩了,去朝廷做官肯定要比藩镇做官有前途。眼下的朝廷可不是许都的傀儡朝廷,只要熬过这十几年时间,等老臣陆续故去,荀彧、刘晔等人掌握权力,再加上天子这个英主,朝廷还是有机会翻身的,至少可以割据一方。
  要干,就干票大的。对鲁肃来说,他要的可不什么二千石,甚至不是三公九卿,他要的是坐镇一方,与天下英雄争锋,轰轰烈烈的干一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孙策嘴角微挑,似笑非笑地看着鲁肃。“太史慈精通骑战,曾在辽东生活数年。他是一个去辽东的合适人选。如此一来,我缺一个能坐镇青徐,扼袁绍之喉的人,不知子敬肯否屈就?”
  鲁肃摇摇头,一本正经地说道:“将军错爱,肃愧不敢当。以肃之浅薄,做个泰山太守就已经难荷重任了,安敢受青徐之任。”
  孙策大笑。按照鲁肃规划的战略,泰山就是一个锚点,是进攻冀州,镇守青州的要害之处,又是五岳之首,做泰山太守等于坐镇青徐。
  “子敬放心,我不会强人之难,拔苗助长对子敬有害无益。不如这样吧,我麾下新练的子弟兵还缺几个校尉,如果子敬愿意,就暂时委屈一段时间,领两千人试试手,如何?”
  鲁肃心满意足,离席而拜。“愿为将军效劳。”
  第914章 转战徐州
  君臣名份已定,孙策随即向鲁肃转述了当前的最新形势。
  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当然是袁绍派刘和等人袭扰豫州,胡骑引起了不少反对的声音,但汝南世家心向袁绍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孙策想重创这些胡骑,展示力量,有激化冲突的可能。虽说已经定计,担心还是有的。
  鲁肃不以为然。他说,乌桓人也好,鲜卑人也罢,早就是大汉骑兵的重要来源,从前朝的八校到如今的五校,胡骑一直是北军的组成部分。袁术做过长水校尉,长水营的骑兵全是胡人。将来抢占幽州,组建骑兵的主体必然是胡人,夷夏之辨这种事当作舆论来攻击对手可以,却不能当真。
  至于会不会和袁绍冲突加剧,鲁肃觉得有可能,但他还是倾向于支持乙计。他认为到了这一步,就算孙策想示弱也没用,除非你将豫州甚至庐江、九江二郡拱手相让,袁绍也许暂时会缓一缓,先取公孙瓒,解决后顾之忧,但他迟早还会卷土重来,到时候连个牵制袁绍的人都没有,情况更糟糕。
  既然如此,不如以攻代守,将战线推到睢水以北,在兖州、青州一带作战,与公孙瓒结盟,夹击袁绍,让他顾此失彼。幽州贫瘠,公孙瓒有求于人,迟早会向孙策求援,也许会同意孙策的势力进入幽州。
  得到鲁肃的支持,孙策又多了几分信心。
  鲁肃没有浪费时间。他迅速处理了家务,从部曲中挑出三百精锐充任亲卫营。他的父亲早亡,家里只有祖母和母亲。第二天一早,鲁肃就带着孙策去拜见她们。孙策年轻英俊,又少年成名,为人又客气,礼节周到,鲁肃的祖母和母亲都非常喜欢他,支持鲁肃跟着孙策。
  孙策向鲁肃提议,淮泗一带不太平,不如护送她们去吴会。距离也近,送到牛渚或者广陵,交给陈到、沈友就行,到了吴会,虞翻、蔡瑁会安排一切,不用鲁肃太费心。
  鲁肃很爽快的答应了。孙策答应了他方面之任,他迟早要将家人送到吴会,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吃完早饭,鲁肃随孙策踏上征程。
  ……
  薄姑陂。
  刘和等人在陂侧扎营。离开汝南之后,他们吸取了教训,尽可能的约束部下,不准他们掳掠。进入下邳国后,虽然也有一些反对之声,却没有遇到拒门不纳的事,一路上有吃有喝,非常惬意。
  陈瑀赶来迎接,设宴为刘和等人接风。他与淳于琼是旧相识,到袁绍出奔时才分别。一晃几年,再次见面,两人变化都很大。相比之下,还是赋闲的陈瑀好一些。陈家有产业,即使不用做官,他也可以过得很自在。淳于琼却差多了,举家迁到冀州,没有产业支持,日子过得有点紧。虽然开了一个纸坊,但生意不怎么好,质量不如南阳纸,价格又偏高,只能做官府生意,销量有限。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接受这次任务,和两个后辈一起出征。
  两人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语言。陈瑀问起孙策的行踪。淳于琼还不知道孙策已经追来,只知道他还在庐江,便大肆吹嘘了一通,说孙策色厉内荏,不敢迎战。陈瑀心里憋了几年的怨气终于得到了宣泄的机会,和淳于琼一起大骂孙策欺善怕恶,只会耍诡计,真正上了战场就原形毕露,不堪一击。
  淳于琼问起徐州的情况。陈瑀说,陶谦正在琅琊与北海、齐国的边境处交战,具体位置不明,也许已经进入泰山。徐州人不是很关心这些事,他们不想支持陶谦作战,反倒做好了迎接袁熙的准备,只是陶谦手段狠厉,即使前方战事吃紧,他还是在郯县留了相当的兵力,随时准备镇压,负责下邳的则是笮融。
  笮融是丹阳人,陶谦的乡党。此人原本有部曲数百人,陶谦又拨给他一些人,让他负责彭城、广陵的漕运,为了方便起事,又委任他做下邳相,往来于彭城、广陵之间。此人虽然没什么本事,却徒众甚多,那些人都信佛。笮融手握三郡的赋税,经常举办浴佛会,参加的人都可以免费吃喝,又聚众讲经说法,颇能蛊惑人心,不仅普通百姓相信他,还有一些豪强也愿意与他来往,甚至将家产捐给他。笮融因此聚集了近万人,马有三千多匹,钱财物资更是堆积如山,装满了近千辆大车。
  淳于琼顿时心动,立刻请刘和、文丑来商量,建议袭击笮融。
  刘和有点犹豫。
  他转战徐州的目的是策应袁熙,既然陶谦在琅琊北部作战,他应该迅速赶去参战,速战速决,击退陶谦,迎袁熙入境,而不是截击笮融,浪费时间,给陶谦喘息的机会。
  可是他也清楚。淳于琼本来和荀谌计划进入庐江,迎战孙策,结果他和文丑联手,否决了淳于琼的计划,淳于琼对他有意见。如果这次再强行反对,激发冲突,情况可能会失控。淳于琼和陈家兄弟关系很好,而陈家是下邳大族,陈登还因为袁绍的事死在孙策手里,陈家在袁绍面前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他们到袁绍面前告一状,对他很不利。
  况且进入下邳之后,他约束军纪,不准掳掠,部下意见更大,背地里说了很多怪话。乌桓人、鲜卑人出战没有军饷,他们全靠战利品生活,不准掳掠就是断了他们的财路,影响士气。明明有机会发一笔财,他再放弃了,说不定这些胡人蛮性大发,拒绝再听他的命令。
  遇到公孙瓒那种狠人,这些人被逼急了还敢反叛,更何况是他。得到这批财物,激励士气,他也许能把这点时间争取回来,一鼓作气击败陶谦。
  考虑再三,刘和答应了淳于琼的建议,派出斥候搜索笮融的位置。有陈瑀配合,刘和很快得到了消息,笮融在淮阴。离蒲姑陂不算太远。
  刘和不再犹豫,下令奔袭淮阴,速战速决,得手后立刻北上。
  听说有巨额财富可供抢劫,这三千胡骑顿时热血沸腾,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按照胡人的规矩,先到者多得,对付这些普通百姓,这根本不是作战,是抢钱,谁也不愿意被别人占了先。
  就在刘和等人离开蒲姑陂的时候,孙策赶过淮水,赶到垓下。
  第915章 一代新人换旧人
  垓下是古战场,曾经有座城,如今城已经废弃,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有一些人家散居附近,而且人口也有限,只有百十户人家。在后世,这种村落的形式很常见,在汉代却不是主流。这个时代人口大多还住在城里或城郊,以里的方式进行封闭式管理,便于官府控制。
  对于驻扎在垓下,不少将领很有意见,觉得不太吉利。孙策号称小霸王,而霸王项羽就是在垓下被击败,突围之外,逃往江东,又在乌江自刎。
  孙策不怎么介意。他和郭嘉、鲁肃等人一起查看了古战场,分析推理当时的战场形态。中国史学有重人事轻技术的习惯,对战争更是简略,即使是垓下之战这样决定性的战役也什么过程描述。对指挥作战的将领来说,很多细节阙如,不可避免地会落入纸上谈兵的窘境。
  孙策想改变这个习惯,他每次战斗结束都会留下笔记,尽可能详细的记载地理、双方的兵力组成和战斗的过程。南阳之战结束后,他还请蔡邕整理出一份战记,现在已经是南阳讲武堂的重要教材。
  垓下之战在后世是一个疑点,最大的问题就是具体战场在什么地方,有多种说法,孙策读过一些论文,但是他没有实地考察地过。现在亲临战场,他一看这附近的地形,回想相当记载,结合两年多的实战经验,基本就认定这里应该就是垓下之战发生地。
  相比之下,郭嘉、鲁肃就没有这样的疑问。在他们的知识范围内,这里就是故老相传的古战场,从来没有怀疑过有其他选择的可能。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项羽故城还有迹可寻,不用考古发掘就能看得到。后世最后确定这里是古战场遗址的证据也是这座古城和里面发现的箭簇、楚钱等遗物。再过几百年,这座城被埋在地下,就连当地人也说不清真伪了。
  孙策让郭嘉安排人绘制地形图,作为将领们闲暇时沙盘推演练习的素材。
  鲁肃觉得很新鲜,向郭嘉请教相关的情况。郭嘉和鲁肃很谈得来,两人都不走寻常路,在战略思路上也有相似之处,没两天就相处愉快,说得很投机。郭嘉把讲武堂的运行模式说给鲁肃听,还告诉他军中也是如此,虽然不能定期授课,但孙策一有时间就会聚将议事,分析战情,诸将各抒已见,既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无声的较量,在推演中表现突出的人当然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鲁肃心领神会。对他这个新附的将领而言,这是一个好机会。
  看着鲁肃和郭嘉谈笑风生,吴景很不适应。他岔开了话题。“伯符,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孙策瞅瞅吴景,反问道:“阿舅有什么计划?”
  吴景眉心紧蹙。“正月本来是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候,现在却要征战,将士们士气不高,宜速战速决,以免士气松懈。九江还有盗贼没有平定,我也不能离开太久。况且马上又要春耕了,耽误了农时,影响一年的收成,明年肯定吃紧。如今四面开战,粮赋很紧张啊。”
  “阿舅说得有理,不过我还要等一等。陶谦防备心理很重,我贸然进入徐州会引起他的过激反应。我想他不会拖延太久的,毕竟这些胡骑进入徐州,对他影响很大。”
  吴景正准备说话,顾雍快步走了过来,将一封军报递给孙策。孙策接在手中,迅速扫了一眼,心中顿时一阵狂喜。周瑜居然已经攻克了豫章,而且时间点很巧,就是除夕夜。那天晚上,他伏击了郑宝、张多,也算是一场小胜,可是和周瑜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怎么了?”吴景见孙策面露喜色,连忙追问道。
  孙策转头看看吴景,本来想把这个喜讯告诉他的,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正想着该怎么说,郭嘉走了过来,接过军报看了一遍,眉心微蹙。“怎么又让刘繇跑了?这可是个祸根。周公瑾太不小心了。”
  吴景不解其意,孙策却明白了。他轻描淡写的说道:“哪有百战百胜的将军,跑了就跑了吧,拿下柴桑就是好事。”他又对吴景说道:“刘繇跑了,庐江、九江会安定一阵子,阿舅可以放心了。”
  吴景听了,难得的露出了笑容。“这的确是件好事。”
  郭嘉不经意地看了孙策一眼。孙策默不作声。他知道郭嘉的意思。程普、吴景有一定能力,可是和周瑜、鲁肃这些顶尖人才相比又有所不足,见这些年轻人一个接一个的得到重用,与自己比肩,心里难免失衡。他们以孙坚的部下自居,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有资格指点一下后辈。虽然只是一些小情绪,表现得也不明显,但总让人觉得疏离。
  但他一时半会的也没办法解决。
  郭嘉说道:“将军,征东将军在攻山阳,进展顺利,一旦全据山阳,形成关门之势,袁谭就不得不撤了。只是他兵力有限,后劲不足,需要增援。”
  孙策疑惑地看着郭嘉,郭嘉悄悄地眨了眨眼睛。他背对着吴景,吴景看不到他的表情,只有孙策看得明白。孙策思索片刻:“去年雨水太多,兖州粮食不足,家父缺的不仅仅是兵,更缺粮。只是运粮既繁琐又危险,需要一个稳重的人才行。”
  吴景立刻说道:“伯符,你们所领的都是精锐,行军速度快,我的部下跟得很吃力。不如我去增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免得拖你们后腿。”
  孙策正中下怀。郭嘉这时候说这句就是要让吴景主动离开,重归老爹孙坚部下,免得看见新人不顺眼,影响团结。孙坚进展顺利,朱治、黄盖等人都立了功,吴景也想跟着去分一杯羹。至于危险,刘和等人已经被他逼入徐州,哪有什么危险可言。
  不过他不能表现出来,还得装出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阿舅,你这句要是传到我阿母耳朵里可就变了味啦,好像我舍不得给你人似的。”
  吴景大笑,连连摆手。“你多心了,我可没这意思。人尽其材,物尽其用,我随你父亲多年,要增援他,当然还是我比较合适。”
  “这倒也是。”孙策很“勉强”地点了点头。“这样吧,你先去彭城,让陶应提供粮食,我们帮他作战,他不能一点好处也不给。我会让他准备好粮食和船,你赶到那里就能起运。”
  吴景一口答应,兴冲冲的回营去安排。
  郭嘉挑挑眉,一声轻笑。“将军,山阳太守或者任城相,随便挑一个都比九江太守好,将军需要重新安排一个九江太守了。”
  孙策会意,默默地点了点头。
  第916章 意外危机
  吴景还没出发,麋竺就匆匆赶到垓下,带来了陶谦的亲笔信。
  徐州的形势很严峻,比豫州还要危险。陶谦两线作战,兵力严重不足,孙坚顶上去之后,形势略有好转。现在太史慈又赶到了泰山,联合臧霸等人作战,也为陶谦分担了不少压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