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29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盛氏大窘,连忙说道:“这都怨我,是我失礼了。不过也怨你,谁让你说得这么好,我们听得入迷,忘了上茶水。既然如此,那就更不能让你走了,一定要留下来喝两杯,让我们有个赔罪的机会。”
  沈友转身看看沈直。沈直面红耳赤,扭捏不言。沈友微微一笑。“嫂嫂,我们是自家人,没什么赔罪不赔罪的事,倒是陆公那里,还请兄长尽快去一趟才好。”
  “我现在就着人去请,如何?”
  “还是嫂嫂明慧。依我看,你家这大门迟早还得换一换,说不定有机会建一对二出阙。”
  盛氏忍俊不禁,嗔道:“那还得托子正的提携才行,就你兄长那梗直的性子,能有一对单阙就算不错了。”
  第803章 眼界
  盛氏前后张罗,又派人去请陆康赴宴。得知沈友在,陆康倒也没推辞,慨然应允,不仅自己来了,还把高岱一起带来了。高岱与盛宪是至交,沈直、盛氏都可以算是他的晚辈。陆康就更不用说了,他就是吴郡眼下士人的领袖,连高岱都要礼让三分,沈直更不敢放肆。
  陆康来赴宴,自然不是为了吃一阵饭,他借机和沈友交换了看法。
  沈友把孙策的安排说了一遍,吴郡世家侵占土地的情况并不严重,但孙策清查此事并非只为报复,他的考虑更加深远。中原大战,江东安定,流民很快就会大量涌入吴郡、会稽,对粮食的需求会迅速增长。这时候如果有人想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孙策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出手。
  陆康和高岱表示赞同。他们都是读书人,当然不会希望出现那样的事,但他们也清楚,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们一样想,想借机发财的人不在少数。孙策担心的情况不仅可能出现,而且一定会出现。
  “可是就算我们将土地交出去,也未必够用啊。中原大乱,唯吴会有粮,只怕流民会蜂拥而来。徐州、豫州都是几百万人的大州,不用太多,一百万人就能让吴会不堪重负。”
  “人口短时间内是负担,长远来看却是宝藏。”
  沈友早有准备,把孙策的方案说了一遍,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吴会——尤其是吴郡——并不是没有土地,而是水利设施不够。以前是因为人口少,随便开两块地,撒点种子就能温饱,实在不行打打鱼也能活,所以没什么压力。现在人口多了,才开始讲究精耕细作,疏浚水利,像他们这些从中原迁来的人都是这么干的,所以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
  可是吴郡有多少土地被精耕细作了?吴郡十三县,除了吴县之外,其他的全都户不满万,大片的土地或是沼泽,或是草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利用中原来的人口进行开垦,就算来百万人也能养得起。孙策非常重视农学,他特地找了一个叫鲜于程的人在丹阳屯田,如果成功,将来可以将经验推广到吴郡。
  这是个机会,用孙策的话说,也许只需要十年的时间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口翻番。
  陆康和高岱听得将信将疑,但他们只是怀疑能达到的效果,不怀疑孙策的诚意。孙策安排人在丹阳屯田的事,他们也听说了,听说还给那个叫鲜于程的人开出了相当于二千石的报酬,这件事可是在吴郡引起了轩然大波。
  不过想想孙策让步骘他们研究水战史都能提供一百金,这也不算什么了。水战史只是一部书,写成了也没太大的参考意义,反倒是步骘得名,屯田却是能养活无数人的大事,产出的粮食一年何止二千石。
  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议论孙策的事迹。有的事,他们觉得很不错,比如振兴郡学,兴修水利,未雨绸缪,为随时可能出现的流民准备粮食;有的事,他们觉得很荒唐,比如让步骘著水战史,比如让马超写什么骑战史。马超一个武夫,他能写什么史啊。趁着酒兴,陆康还调侃了沈友几句,说沈友喜欢兵法,将来也许可以写一部兵书,把水战史、骑战史什么的都编进去。
  沈友毫不介意,和他们一起说笑,心里却有些暗自得意。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孙策的良苦用心,他们还停留在儒术治国的层次上。兵法关系生死存亡,怎么可能是小事?孙策不仅自己用兵有章法,而且用心调教麾下诸将,建讲武堂培训都伯、军侯这样的下层将领,才能屡次以少胜多。他能指挥五千人大败许贡,那不是他的本事,而是这五千人训练有素,随便换一个人指挥都能击败许贡。
  你们安心读书吧,建功立业的机会给我。再过二十年,看你们还能不能笑得这么开心。
  ……
  孙策离开了吴郡,乘船南下,还没到乌程,他就接到了郭暾送来的消息。
  郭暾和向朗到达故鄣后,立刻巡视县境,修缮城池。他们来得很及时,城刚刚修了一半,应太史慈之邀前往老虎山助阵的乌程宗帅严虎就率兵入境。他们没想到故鄣长换了人,增了兵,大摇大摆的入境,结果被郭暾迎头痛击,斩首三百余级,剩下的人作鸟兽散,退回石城山。
  石城山就在乌程县西。郭暾提醒孙策小心,这些山贼正面作战不行,偷袭却是一把好手,而且水陆皆能,别被严白虎袭了营。
  孙策早有准备。还没出发的时候沈友就提醒他了。沈家先祖沈戎刚刚迁来的时候就在乌程的余不溪畔落脚,沈家还有不少宗族住在乌程。沈友没明说,但孙策听出了沈友的意思,严白虎之所以能在石城门称雄,有沈家的默许和纵容,甚至有资助。
  严白虎本名严虎,最先落草在白虎山,便以白虎为号,后来势力扩张,才进入石城山一带,并与沈家搭上了线。山里当然安全,但山里也清苦,石城山离余杭、乌程都比较近,平时山贼们就住在石城山,情况紧急的时候才会躲进白虎山。白虎山再往南就是莫干山、天目山、龙王山,连绵千里,一旦躲进去就很难找。
  所以,严白虎和铜官山的陈败、石坚等人不同,他们可以被击败,却很难根除。
  孙策决定先礼后兵,尽可能避免与严白虎发生冲突,以免战事拖延太久。进了乌程之后,乌程相李怀前来拜见。孙坚是乌程侯,理论上乌程相就是孙家的家丞,只不过任命权在朝廷手中,孙家并不能干预任何政务,就连食邑也是由乌程县进行拨付,孙家不能直接经手。
  现在情况不同了,别说乌程,连整个吴郡都是孙策说了算,乌程相更不敢怠慢。
  李怀字仁平,三十出头,中等身材,体形矫健,不像一个书生,却像一个赳赳武夫。身边跟着一个年轻人,也是身材强壮,走路带风。李怀拜见完毕,孙策还没说话,李怀便主动说道:“将军,我是曲阿人,与弘伯夏同里。”
  “那你应该也认识郭武吧?”
  “认识。”李怀很惊讶。“郭武也在将军身边么,他不是去了长安?”
  孙策让人叫来郭武。郭武一见李怀就哈哈大笑。“原来你是乌程相啊,真是有缘。咦,这是谁,看起来很拽啊,是不是高手,要不要比试一下?”
  那年轻人躬身施礼。“余杭凌操,见过郭君。”
  孙策心中一动,下意识的看了甘宁一眼。
  第804章 凌操斗甘宁
  凌操是余杭人,跑到乌程来是与李怀意气相投。两个人都有点侠气,李怀不是什么循吏,凌操也不是什么良民。在吴会一带,这样的人很多,孙策的父亲孙坚就是此类。只不过这样的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只能在底层厮混,很难得到主流赏识。如果没有意外情况,他们很难出头,跻身上流社会。
  李怀这么积极的赶来,就是因为他看到了机会:孙策要剿山贼,而严白虎刚刚和孙策的部下交手。凌操从余杭赶到乌程,也是想趁乱立功,搏一个出身。孙坚以军功封侯,对陆康那样的世家没什么太大的触动,对凌操这样的人来说却是一个榜样。能经入仕对他们来说太难了,立军功反倒容易一些。
  都是读书不多的武人,而且都是好斗之人,见了面难免会有火花。文人谈诗论赋,武人自然是切磋武艺。一看孙策的眼神,甘宁就“明白”了,立刻说道:“子威,你与李相比试,这位凌君就由我来招呼吧。”
  凌操拱手道:“敢问足下高名。”
  “巴郡甘宁。”甘宁挺起胸脯,得意洋洋,做好了接受恭维的准备。
  凌操无感。“足下也是孙将军身边数一数二的勇士吗?”
  甘宁很尴尬,心虚地瞅瞅孙策。他的确很猛,但他在孙策身边还不敢称数一数二,数三数四还差不多。见甘宁这副表情,凌操有些不屑。甘宁顿时火了,抗声道:“某虽然武艺低微,对付足下还是绰绰有余的。”
  凌操的眉毛立刻扬了起来,拔刀出鞘。“足下在巴郡称雄,在我吴郡还是谦虚一点的好。操不才,愿领教足下高明。”
  见甘宁、凌操一言不合就要动手,孙策吓了一跳。这凌操历史上可是被甘宁射死的,这不会是宿命吧?不过,甘宁开了口,这凌操又跃跃欲试,他倒不好直接阻拦。
  “比武较技、互相切磋是乐事,但大家无冤无仇,不必以性命相搏,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兴霸,你可不能凭刀利欺负人,胜之不武,换刀吧。”
  甘宁哈哈大笑,拔出腰间的长刀搁在一旁,取来一口练习用的刀。孙权、陆议年龄尚小,但习武又必须不可避免的要对练,孙策就专门为他们打造了两口没开刃的环刀。甘宁取来一口,亮给凌操看,以示不占他便宜。凌操不甘示弱,也将自己的刀搁在一旁,取起另一口,与甘宁面对面。
  看热闹的人从来不缺,看这边拉开架势,不仅孙策身边的人都围了过来,就连旁边船上的人都驻舟观看。就在众人围观之下,甘宁和凌操摆开架势,转了两圈,凌操率先发起了攻击,挥刀猛劈。
  甘宁强势反击。
  两人就在孙策面前砍杀起来,刀虽然没开锋,撞击时却火星四溅,铿锵有声,一点也不比真刀逊色。丁丁当当之声不绝于耳,夹杂着两人的呼喝。平时说话,大家都尽可能说官话,一打起来,说的全是方言,谁也听不懂,只知道不是什么好话。
  两人你来我往,瞬间交手数合。孙策看了出来,凌操很勇猛,但他不论身体素质还是武艺都略逊甘宁一筹。他算得上是一个勇士,却不够职业,平时的训练强度远远不如甘宁。开始还能凭血气之勇,但十余招之后,气力就有些跟不上了。
  比武较量,如果双方水平差距比较大,通常三五合之内就能分出胜负,看不出耐力的重要性。如果旗鼓相当,耐力就非常重要。一旦气力不继,动作就会变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凌操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一边采取守势,趁机调整呼吸,一边向跳板退去。孙策的船是大船,无法直接靠岸,李怀和凌操上船时是踩着长达四丈的跳板上来的。跳板三尺宽,仅容一人站立。凌操退上跳板,长刀一挥,冷笑道:“既来吴地,可敢水战?”
  孙策忍俊不禁,围观的将士们也笑成一片,甘宁更是无语。他解开大氅,手臂搅动,将大氅搅成一团,扔给卫士,又解下身上的甲胄,脱去战袍,踢去战靴,只留一条牛鼻裈,纵身跃入水中,再露面时已经是数丈以外。
  “来战!”
  凌操见状,这才明白孙策等人为什么笑,不甘示弱,也脱去外衣,只剩下一条牛鼻裈,纵身入水,再次与甘宁交起手来。两人在水中时隐时现,不仅拼刀法,更拼水性,打得水花四溅,连河水都被他们搅浑了,泛起泥浆。斗至激烈处,只见水下翻腾,却不见他们露头。
  “这凌操水性不错。”孙策赞道。
  李怀附和道:“凌仲德不仅水性好,而且忠毅勇猛,只可惜经术不明,是以蹉跎至今。”
  孙策看看李怀,知道他是借凌操说自己。其实以李怀的年龄,能做一个乌程相已经不容易了。没有家世支撑,没有师门或者权贵罩着,一个普通人就算经术再好,能力再强,一辈子也很难爬到二千石。析长关南、阳羡长葛生都是例子。在这个交通靠腿、舆论靠嘴的时代,人际关系网就是最大的资源,圈子外的人是很难生存的。
  但凡是圈子,不管曾经多么开放,总会有闭合的趋势。
  “行了,让他们住手吧,刚下过雨,水挺脏的。”
  郭武、李怀上前,敲着船帮,招呼甘宁和凌操住手,两人分开,从水里冒出头来,互不服气的瞪了片刻,随即又哈哈大笑。
  “不错,江东有健儿,将军故里多豪杰。”甘宁拍拍凌操的肩膀。“以后有空再较量。”
  凌操抹去脸上的水草,大笑道:“今天战得痛快,足下水陆皆能,佩服,佩服。”
  郭武伸出双手,一手拽着一人。“凌仲德,今天你占了便宜,甘兴霸可是混江龙,到了江里才威风,这河太浅,不够他施展。”说着双臂用力,将两人轻轻松松地提了上来。甘宁倒没什么,凌操吃了一惊,在船上站定,打量着郭武。“足下好大的力气,难怪李存仁说你是孙将军麾下第一勇士。”
  郭武吓了一跳。“你可乱说,我岂敢称第一,能进前五,我就心满意足了。”
  凌操彻底懵了。“前五?孙将军麾下究竟有多少高手?”
  第805章 千秋功业
  俗话说得好,不打不相识。凌操和甘宁打了一架,反倒成了好朋友。两人冲洗了身子,换了一身干净衣服,再到孙策面前说话。凌操没带衣服来,甘宁给他找了一套战袍,两人身材相当,倒也合身。
  他们换衣服的时候,李怀正向孙策解说乌程的形势。严白虎受挫之后,退回石城山,心怀怨恨,似乎有意袭击乌程,最近乌程发现了好几个山贼细作。乌程是县级侯国,李怀手里没有郡兵,只能招揽像凌操这样的游侠儿,他想请孙策进山征剿,除去严白虎这伙山贼。
  孙策不置可否。李怀有功业心是好事,但不加控制的话也会变成坏事。李怀只看到乌程,最多只了解一些吴郡的形势,根本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情况。袁绍随时可能南下,他哪有心思和严白虎纠缠。
  “区区山贼,不必兴师征剿,宜先礼后兵,以示宽仁。”
  李怀很失望,瞅了一眼郭武。郭武笑笑,却没说话。孙策看在眼里,又说道:“李相现在招募了多少人?”
  “一百零五人。人数虽少,却个个是勇士,可堪大用。”
  孙策笑了。严白虎有近万人,你才一百零五人,就算个个都像凌操一样猛,你也搞不定严白虎啊,最后不是还得要我出手。我倒不是怕严白虎,但我没时间啊。
  “人带来了吗?”
  “带了十余人,剩下的在城里,我担心严白虎会偷袭县城。”
  孙策点点头,让郭武带李怀去休息,他要和郭嘉、庞统商量一下。李怀怏怏地去了。郭嘉和孙策的意见基本一致,觉得不宜在严白虎身上浪费时间。庞统却有不同意见,他觉得李怀虽然私心很重,但这不是他的错,他怎么可能知道全局大势?相反,他主动投靠,就是可用之人,如果不加以抚慰难免会冷了其他人的心。能不能清剿严白虎并不重要,让李怀成为榜样,这才是重点。
  孙策觉得他们说得都有理,而且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形势的确不容许他在吴会浪费太多的时间,但这不等于什么都不做,必要的警告还是需要的。眼下不能局限于各郡分治,必须将江南四郡当作一盘棋来考虑。严白虎与陈败等人不同,他们是扬州南部群山中无数宗帅的一员,又被太史慈诱引,如果不加以敲打,一旦形成气候,就成了麻烦。
  他想在乌程屯兵,与故鄣呼应,控制住这一带,将山贼锁在大山深处,防止他们威胁吴郡腹地。
  严白虎死不死不重要,但他不能留在白虎山、石城山。
  “先安排人与严白虎联络,同时派人查他的底细,搞清楚他在哪儿立城,在哪儿种地。如果肯降,那当然是好事,如果不肯降,就敲打敲打他。”孙策笑笑。“秋天派人进山抢收他的庄稼,让他没饭吃,搞个几年,看他能撑多久。”
  郭嘉和庞统互相看看,不约而同的抚掌而笑。庞统说道:“将军此计其妙。既然如此,那李怀就不能留在这里,这人太冲动,不够沉稳,急于求成,反而容易坏了将军的大计。”
  孙策胸有成竹。“不急,我已经有合适的人选了,只是还要等一等,熬他一熬。”
  ……
  孙策在乌程停了两天,还在李怀、凌操的陪同下到石城山视察了一番。他的动静不小,严白虎很快就收到了消息,不敢正面交锋,带领部属退入白虎山。
  但孙策没有派兵进讨,他派人进山招抚,然后便离开了乌程,直奔富春。
  在余杭,孙策见到了叔叔孙静。与孙坚截然不同,孙静人如其名,不太喜欢折腾,这么多年一直守着老家。孙策到吴郡这么久,他也只是派人来问一声什么时候回家,然后……就没有了。
  叔侄两人寒喧了几句,孙静就没什么话了,默默地坐着,有点走神,不时的瞟向旁边的田野。孙策也很无奈,这是天生宅啊,勉强不来。他让孙权搬来一只箱子,摆在孙静面前。
  “什么啊?”孙静淡淡地说道:“家里不缺钱,你还是留着自己用吧,行军作战开销大。”
  孙策亲手打开箱子,里面是南阳郡学这一年多来发表的文章。孙静学问一般,但他喜欢读书,看到这么多文章,他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好,好,这个我收下了。”
  “叔叔,这个礼可不能白收。”孙策笑道:“我有一件事要你帮忙。”

章节目录